四、结论:在诸多“理”之中求同存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90
颗粒名称: 四、结论:在诸多“理”之中求同存异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74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朱子的“理一分殊”说,探讨了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国家之间的“理”冲突并存,以及“理”被全球化中心国家控制的现象。同时指出,一旦“理”从“事”中“流出来”,就容易被少数人或强权控制,压制分殊的“事”。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需要将“理一”转化为诸多分殊而并存的“理”,以适应不同文化传统的需求。同时,文章探讨了在大中华文化圈与世界互动中,如何发展求同存异的价值观,落实“道常行于事物之间”的原则,以及实践“其理之一,常在分殊之中”的原则。
关键词: 全球化 分殊 求同存异

内容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通过朱子的“理一分殊”说,分析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诸多的国家之“理”互相冲突而并存,“理”被全球化的“中心”国家所控制,以致成为压制“边陲”国家的工具。我们也指出,朱子“理一分殊”说中的“理”贯通并浸润在诸多分殊的“事”之中。但是,吊诡的是,一旦“理”从“事”中“流出来”(朱子用语)之后,“理”取得了独立性,因而容易因为“去脉络化”而被少数人或强权所控制,而反过来压制分殊的“事”。因此,本来是“多”中的“一”,遂转化成为“多”上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里,“理一”可能必须转化为诸多分殊而并存之“理”,才能适应不同的文化传统在文明对话新时代的需求。而且,我们也必须将朱子学中的“理一”所潜藏的从属原则(Principle of Subordination)——指文化中的诸多主体(如社会、经济等主体)均服从于单一主体(如政治主体)的支配——逐渐转化为“并立原则”(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指文化中的诸多主体处于并立及竞争之状态。[25]
  在21世纪各文化传统所蕴蓄的多元之“理”互相对话的新时代中,求同存异是一条必然的道路。传统中华文化重视“同”而忽视“异”。古代儒家就非常强调“同”的价值。孟子在谈到舜的美德时曾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26]他又认为“尧舜与人同耳”[27]。诚如余英时(1930— )所指出的,在中国思想史上,“同”之作为一个价值意识一直受到强调,到了汉末,“异”之作为价值意识才受到重视,这与汉末儒学衰微,新道家兴起,“个人”被重新发现等发展都有关系。[28]因此,就21世纪大中华文化圈及其与世界之互动而言,如何开发求“同”而存“异”的价值观,如何落实宋儒陈亮(同甫,1143—1194)所谓“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29],如何实践明儒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1465—1517)所说的“其理之一,常在分殊之中”[30]的原则,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俊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