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时的墓地是杨时本人亲自选定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36
颗粒名称: 一、杨时的墓地是杨时本人亲自选定的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333-33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杨时作为一位著名理学家,如何从八九岁开始苦读,熟读《易经》,并深入研究了程氏易学,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易学思想。堪舆学在战国时期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水平,杨时作为易学大家,自然亦通晓堪舆之学,并能够与诸友相地于故乡之南山。
关键词: 杨时 易学 水平 先生

内容

据《龟山先生年谱》记载:“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公八十三岁。……三月十五日,公与诸友相地于镛州之南山。”
  “相地”就是踏勘、选择墓葬之地。杨时的故乡将乐县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七个古县之一,曾于闽天德三年(945)一度升县为州,因县城西郊有山形如覆钟,故取名为“镛州”。“镛”就是大钟。“镛州之南山”指的是将乐县城南面的山。
  杨时是一位名闻海内外的著名理学家,他怎么会相地、看风水的堪舆之术?这要从杨时的易学水平说起——
  杨时少年时很聪明而且好学,《龟山年谱》载:“五年庚子,公年八岁,能赋诗;六年辛丑,公年九岁,能作赋。”“五年庚子,先生八岁,善属文,人称‘神童。”从八九岁开始,这个小神童就为进取刻苦攻读。他曾在家乡将乐县城的含云寺旁筑室攻读。他在《含云寺真祠遗像记》中记曰:“是时,予尚幼,方肄业为科举之文,挟策读书,穷日夜之力,为进取计……”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为了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应试举人选《诗》《尚书》《易经》《周礼》《礼记》中的一经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参加考试。这科举改革五年之后,即熙宁九年,杨时考中进士。
  杨时当时读了什么书?当年科举应试具体内容是什么?现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必与《易经》有关。他从八九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十数载寒窗,《易经》作为必修的内容,他应该是熟读的。由此可以推测:杨时的易学水平不低。
  杨时于宋哲宗八年(1093)拜程颐为师。程颐在洛阳讲学的内容主要是以易说理,杨时被后人评为程门高足,承传程氏易学水平自然非止一般。我们在传颂至今的“程门立雪”的典故中,虽然无法获悉杨、游二人向老师程颐求教的具体内容,但是笔者揣测:与易学相关成份概率应该相对较高。这里面与游酢也是一位易学大家也有关联。
  宋政和元年(1111),杨时在萧山知县任上,得意弟子罗从彦从家乡前往求教。他初入杨时门下时听杨时讲授即“汗惊浃背”,惊叹说“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在讲《易·乾·九四爻》时,曾说“伊川(程颐)说甚善”。为了求证,他返回家乡,变卖田产,充作盘缠,前往洛阳向程颐请教。当他发现程颐所说与从杨时处听到的相差无几,便又从洛阳折返,师事杨时。从罗从彦求学中,我们可以得知:①杨时在东南传播理学,程氏易学是讲学的重要内容;②杨时讲程氏易学与老师程颐所授的相差无几。
  程颐所著《伊川易传》是杨时整理和刊行出版的。杨时在《校正伊川易传后序》中说:“伊川先生著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而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而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毗陵,乃始校定,去其重复。逾年而始完。”杨时不仅整理过《伊川易传》,于晚年还整理了《河南程氏粹言》。通过整理老师遗作,杨时可以说是全面继承了程颐的易学思想。
  杨时在继承程颐易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易学思想。对于易学在卦、爻辞的释义上偏重于用,是他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的亮点。
  《杨龟山先生年谱》记载:“(宋)元符元年戌寅,先生四十六岁。归自浏阳。七月,著《周易解义》。”可惜此书已佚,我们现在已无从整体上了解、研究他的易学思想,只能从散落在《杨时集》中的片段去搜寻、去发现他对《易》的真知灼见。因此,笔者以为:杨时的易学水平是相当之高的,可以说是大师级的水平。
  堪舆学作为以易学为基础、为精髓、为主干的一个分支,在战国时期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水平。经秦汉迄唐宋,风气与水平又较前有所大的发展。此时期,凡习《易》者多通堪舆之学。杨时作为一个对易学深有研究的大家,自然亦洞悉堪舆学的玄赜,从他选的墓地风水地理来看,至少是个行家。
  了解了以上,杨时能与诸友相地于故乡之南山就不足为奇了。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学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