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建瓯万木林杨荣文化的魅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22
颗粒名称: 感受建瓯万木林杨荣文化的魅力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296-3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瓯市万木林杨荣文化的魅力,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描述了这里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杨荣文化的传承和魅力所在。
关键词: 杨荣文化 自然风光 历史文化 传承魅力

内容

我曾想,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做杨荣文化,它实在给不了我名与利,比起给孩子写故事、做学问与读那么多圣贤书实在没有对这个社会和国家起到太多价值。
  然而,2014年我读了《明朝重臣》《杨荣研究文集》《万木林与杨氏家族》《东杨宗谱》这些书的内容后,只要一提起万木林,就会联想起古今几位著名人物,就会有一种精神力量涤荡胸中。在杨荣研究文集里,我看到了原建瓯市委林文衡书记在1990年2月9日作出的学术研究的四点指示:一、研究历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史观;二、万木林与杨氏家族不可分,要着力研究;三、从事历史人物的学术研究,要为改革开放服务;四、杨荣研究应与闽学(朱熹)研究相结合。诚哉斯言!
  古建安是闽源文化,也是儒、释、道文化的故乡,建瓯万木林及杨荣文化已引起了许多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说起万木林,首先不能忘记杨达卿。这位元末明初的富绅,在乡亲们遭遇连年旱灾、饥寒交迫的时候,想了一个以工代赈的办法,让灾民们到他家山上种植杉木,“植树一株,偿粟一斗”。至于灾民是否真正种了树,他是不计较的。
  杨达卿是一个身处深山僻壤的乡坤,却有着可贵的民本思想。从他的赈灾之举,我们体会到清朝郑板桥说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精神,这是一种主动的人文关怀精神。杨达卿为富行仁,以这种特有的巧妙形式,既不伤穷人尊严地救助了众多乡亲,避免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祸端。杨达卿造林后,注意到护林的重要性,对其家族立下严格家训:“汝等当尊吾言,此山之木,誓不售人”;但可用于“学校、祠庙、桥梁及养生送死之需”。因而成就了一片葱绿数百年的森林。其实,杨达卿并不是仅仅做了灾年救济这一件好事,“博学好施,不乐仕进”,是史籍对他的评价。
  《东杨宗谱》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杨达卿居住的龙津里有一位叫李必延的农民,家境困窘,无以为生。为偿还债务,无奈准备卖掉自己的妻子。杨达卿得知后,先替李必延还了债,以后又经常以钱粮相济。两年后,江西起义军过境攻打建瓯城,已参加义军并担任总管职务的李必延率兵攻打万石门。李必延为报答杨达卿救命之恩,乘黑夜进杨家,表示愿护送杨达卿一家安全离开。但杨达卿谢绝了,他说,你能救我一家,不如救全城百姓。李必延听了他的劝告之后,率领义军离去,建瓯城避免了一场兵灾洗劫。
  1385年,白鹤山真如禅寺需要大批木材,住持无涯向杨家求助。杨达卿之子杨彦贞慨然赠送万木林杉木3万多株,并负责运输之费。真如寺住持无涯非常感激,就把白鹤山山麓一块风水宝地回赠。作为杨达卿墓所。行仁一生的杨达卿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现在说说杨达卿之孙杨荣。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福建建瓯房道万木林际村人。建文元年(1399)参加福建乡试,名列第一,次年会试,殿试亦名列前茅,授职翰林院编修。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时,杨荣在马前迎谒,并提醒朱棣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猛悟,立即趋驾谒陵。杨荣因而受到朱棣赏识,朱棣即位,设立内阁,委派杨荣和解缙等7人入文渊阁,参与政务。
  一日晚上,宁夏报警,谓城已被鞑靼所围,杨荣判断:“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到了夜半,果然接到解围的奏报。城祖不禁赞汉道:“何料之神也”。未几,迁杨荣为侍讲。
  永乐五年(1407),杨荣受命前往甘肃规划军务。所经之处,举凡山川形势,城堡险易,军民休戚,道路远近,无不一一细心考察,详细回奏,明成祖深表满意。
  永乐七年,鞑靼脱脱不花等请降,杨荣奉命往甘肃受降。
  永乐八年至二十一年,成祖五次北征,每次都令杨荣随从,做为贴身谋士参与决策。
  永乐十年,浙江丽水和福建政和发生民变,成祖在塞外闻讯,命兵部发兵剿捕。杨荣奏呈,言这些人“或为有司所苦,或为衣食所窘,不得已逃入山林”;请求改用招抚。
  永乐十二年,从征瓦剌,成祖以劳师远征为虑,询问足食足兵之计。杨荣奏呈用屯田防边之策,得到朱棣首肯。
  永乐十三年,判寇逃入赤斤蒙古,成祖拟派师出击,杨荣认为叛寇不足为患,奏阻用兵,后来赤斤蒙古果缚叛寇来献。
  永乐十九年,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一切规制多出杨荣之手。
  永乐二十年,从征鞑靼,有人进言征用江西民夫,运输粮草,杨荣奏请罢征,以解民困。
  永乐二十年,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大火,杨荣不计个人安危,亲临火场指挥,抢出图籍制诰,被成祖誉为“岁寒松柏”。
  永乐二十二年,杨荣从成祖北征,回师行至榆木川时成祖病卒,遗命传位太子;为防生变,秘不发丧,命少监海寿驰报皇太子朱高炽,使朱高炽得以安然接位,是为明仁宗。
  据《东杨宗谱》记载,跟随杨荣征战的“佘岳元帅”三将,勇战厥虏,牺牲沙场。杨荣班师凯旋后,在建瓯故里建庙,三堂磊峰。当地民众传说,佘岳三将为国捐躯后,当时是杨荣将他们的战功奏明成祖皇帝,遂得追封为“佘公元帅”,杨荣为了纪念他们,请人雕塑了三尊宝像在京祀奉。杨荣还乡时,也就将这三尊宝像带回来。途经七道村头时,有一尊宝像突然落地,请不起来,因此就地建庙祀奉,这就是现在的福林堂,也叫“护林堂”,现在看到的匾额由原北京军区离休军级干部、建瓯市杨荣研究会原顾问杨陈英同志亲笔题写。其余两尊分别在际村、林墩两处建庙祀奉,叫庆丰堂、贵林堂。
  中国有名古语说“伴君如伴虎”,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在封建王朝的舞台上担当40多年的重臣实在不多见,而像杨荣这样能辅政五朝而又善终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他的人生历程中至少能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是以天下为己任。无论是跟随朱棣的五次北征,还是力排众议支持迁都北京,劝说皇帝安抚浙闽“山贼”,他始终都把国家的安定繁荣、百姓的安居乐业放在第一位,勤勉为国,鞠躬尽瘁。
  二是为人处世谦和恭敬。杨荣辅政五朝,不仅没有被皇帝猜疑过,而且每每视为知己,委以重任,这与他低调为人,圆通处世密不可分。
  三是廉洁自律,不谋私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封建社会官场最真实的写照。然而,杨荣为官40多年,除了请求皇上下诏将祖上载种的万木林定为风水林这点“私利”外,从无所求,如此清官,百姓能不拍手拥护而争相颂德吗?
  杨荣是建瓯封建社会历史上担任官职最高的名人,是明朝重臣、政治家、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辅佐四任皇帝,历事五朝,为官敬业,对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在保护万木林上也有很大的功劳。建瓯市杨荣研究会班子成员杨陈英、张泉备、杨玉龙、耿涟波等许多专家、学者,实实在在、切切实实为杨荣文化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万木林的许多故事激活了我对逝去先贤的记忆。当一个死者逐渐被所有人遗忘的时候,才是他真正泯灭的时候。为何古来圣贤却可以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史书中?600年来杨荣家族延绵不断,繁荣昌盛,给人以许多启迪。
  《杨荣家训》一书被收入省委文明办、省方志委、省妇联共同编纂的《福建家训》一书,位列众多家训的前三甲。际村万木林的百姓为纪念杨荣的功绩,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五都会开展纪念杨荣文化活动;千年历史文化山村游客慕名涌入,整个山村沸腾,文化节内容多彩,踩街活动、杨荣家训弹唱、越剧演出、祭拜杨荣像,一百多人的表演团队,600多年的坚持与坚守,展示杨荣文化的深刻内涵,激励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该村漂亮的农民公园也成为旅游文化节的一大亮点。同时,在这一天,好客的际村人家家户户都会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每家每户都像过年一样热闹。品尝了农家特色美食,相约际村,用传统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方式纪念杨荣。文化是灵魂,是一个地方和城市生存的基础,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建瓯万木林永远伫立在世界的面前,杨荣文化节已成为建瓯山乡旅游文化品牌,杨荣文化是闽北文化的重要血脉之一。物质的传承是短暂的,文化精神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的文字都活起来。
  我们走到万木林,就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物件及证据,杨家祠堂、弘农郡、四知堂、清白堂、方竹书院、杨达卿纪念馆、护林堂(福林堂)、桂林堂、庆丰堂、登瀛牌坊、杨荣蒙古夫人张氏墓、太师府等重要古迹。更让我们想到的是:600多年来,明朝首辅杨荣写的《川石记》劝学篇,激励了一代代川石学子勤学苦读,报效家国,在当前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中,建瓯川石乡党委政府积极发掘《川石记》的新意,再一次让该劝学文章熠熠发光,努力助推当地教育发展。《川石记》是杨荣为家乡后辈而作的劝学励志名篇。这篇文章主要是倡导“积善以裕后,读书以致用”“天下之于贤才,不择地而生,贤才之致用,必勤苦而复得”。文章例举了明朝川石乡学子陈升励志勤学,出仕报国的故事,从而打破唐朝诗人罗隐“书筒落水,川石无官”的谶语故事。为进一步挖掘乡土精神财富,川石乡将该文作为今年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积极组织文化部门制作宣传折页两千份,开展《川石记》的诵读活动,以身边的例子来激励莘莘学子,还专门开展文章研讨工作,组织川石中学的语文组老师对《川石记》的研读探讨,在教学中以读后感、讲故事、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激励学生勤奋向上,让学生主动勤学,发挥正能量,展现新学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推教育事业上新的台阶。
  杨荣的后人,继承杨家的家风,文化遗产,又出现了革命烈士杨峻德及当代“岁寒松柏”的传承人杨陈英将军、布衣英雄杨之林等许多为国效力的好儿女。
  人民日报一片评论员文章这样写道:福建一个村子,一条禁砍禁伐的祖训管了600多年,造就了195公顷的万木林。万木林保护仍有漫漫长路要走,作为际村人、杨荣的后代,笔者愿与家乡人共同学好《杨荣家训》,弘扬杨荣文化,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讲好万木林历史故事,宣传绿色生态理念,连根养根,根深叶茂,保护好绿水青山。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培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