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时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12
颗粒名称: 一、杨时精神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69-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学术地位崇高,对中华思想文化史和闽学有着重要贡献。从“诚学穷理”、“尊师重教”和“爱国怀乡”三个方面探讨了杨时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地位。其中,“诚学穷理”表现为杨时对洛学的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是他成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的根本途径;而“尊师重教”则是杨时尊重老师、敬畏学术的优秀品格和兴教立学、教书育人的远大志向;最后,“爱国怀乡”是指杨时对祖国和家乡具有深厚感情,并乐于为之奉献的崇高情怀。
关键词: 杨时 朱熹 穷理 程颐

内容

杨时(1053—1135),福建将乐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上接濂洛之传,下启罗(从彦)、李(侗)、考亭(朱熹)之绪”,把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濂学和洛学,从北方引进到福建和我国南方,不仅为闽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开湖湘学、婺学等学派的先河,对我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及闽文化的开发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向被尊“程氏正宗”、“闽学鼻祖”。杨时是一位学术地位崇高的客家先贤,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杨时是一位正面历史人物,他兼具理学、经济(“经邦济世”)、气节、文章四长。杨时精神概括为“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
  (一)“诚学穷理”
  所谓“诚学穷理”,是指杨时“笃钟理学”,学道悟道,孜孜以求,心无旁鹜,潜心钻研,矢志不移的恒心和毅力。它是推动杨时一生不断进取、道德自觉、完善人格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它是杨时倡道东南并成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的根本途径。
  “诚学穷理”首先表现为杨时对二程洛学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从弱冠时起,杨时就以道学自任,先后往颍昌、洛阳求学于程颢、程颐。努力向学,终生不逾,终成正果,取得了“倡道东南”的功绩。杨时成了继承、传播和发展二程理学的主将,为其三传弟子朱熹创立的闽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正因为有杨时的诚意求道,倡道东南,经罗从彦、李侗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后来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立了闽学。北方的二程洛学终于在南方长成参天大树,结出闽学这一硕果。其次,“诚学穷理”是杨时求道的要诀。他在学习二程洛学和传道东南的过程中,在“穷理”上下功夫,坚持学中悟,悟中传,如此循环往复,以至越学越悟越传,对洛学的研究越深,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洛学。
  再次,“诚学”所讲的“诚”,既是杨时一生追求的道德目标,又是杨时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杨时非常推崇《中庸》,对其中的“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夫诚者,天之道,性之德也。”杨时把天之道和性之德结合起来。他在《礼记解义》中说:“自诚而明,天之道也,故谓之性。自明而成,人之道也,故谓之教。天人一道,而心之所至有差焉,其归则无二致也。故曰诚则明,明则诚也。”人要从“诚之”方面下工夫,安于事,行于果,那样就可以由明而诚,并最终上达天德。
  杨时完善人格、崇尚德行的目标不是自己,而是全社会。杨时所倡导的“反身而诚”,注重从人的内心去寻求的思想对后来的朱熹,特别是明代的阳明心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诚”把天人联系在一起,由而推导引申到道德主体对“诚”的运用,这对提高当今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形成完美人格乃有启迪意义。
  (二)“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指杨时尊重老师、敬畏学术的优秀品格和兴教立学、教书育人的的远大志向。“尊师重教”是“诚学穷理”之果。“程门立雪”这一千古佳话为后人树立了尊师重道的典范。杨时“笃钟理学”→“程氏正宗”→“倡道东南”→“闽学鼻祖”,展示出一条能启示后人奋进追求的励志求学之路。“程门立雪”启迪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勤学好问,笃志求道,学以修身,学以致用。“程门立雪”,它是客家先民崇文重教的闪光点,也是客家后人弘扬客家精神的一盏明灯。
  受杨时的影响,其得意门生罗从彦从家乡剑浦县(今延平区)徒步千里赴浙江萧山,向老师请教,还不惜变卖家产,到洛阳向程颐问学。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感恩尽礼,将客死他乡的师尊罗从彦归葬于故乡。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进士及弟后,从崇安徒步到延平向李侗问学,从此摒弃释、道杂学,一心向儒,穷研圣学,终成大器。杨时一生勤奋研习,深究学问,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作为学连洛闽的宗师,杨时正是通过兴教立学来倡道东南的。程颢程颐的“吾道南矣”最终通过杨时的兴教立学得到实现。
  (三)“爱国怀乡”
  爱国怀乡是指杨时对祖国、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并乐于为之奉献的崇高情怀。杨时为官居高位,则谋国计民生。北宋未年,内忧外患,朝廷对外屈辱妥协。杨时力主抗金,反对议和,这是杨时政治态度最为鲜明之处,是杨时“仁”和“义”的具体表现。杨时晚年入朝为官,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但他多次上疏朝廷,仅靖康元年,他向宋钦宗连上七疏,力排靖康和议,反对投降,提出一系列克敌制胜之策,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所陈均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杨时在上疏中议论褒贬,无所顾避,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和安危。
  杨时在他乡则魂牵家园,处平凡则求敦亲睦邻,只要力所能及,都愿意造福桑梓。杨时告老还乡时,宋高宗按惯例赐官绢200匹、白银三百两,以颐养天年。但杨时却推辞说:“乞恩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充分反映了杨时爱国爱乡的拳拳之心和博大的情怀。北宋靖康元年三月,杨时临危受命,用和平的方式平息了京师的大学潮,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崇高的气节操守。他这种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困难当头敢于担当的精神。
  (四)“清廉为民”
  清廉为民,指杨时清正廉明、安贫乐道的优秀品格和恤民、爱民、为民的仁政观。杨时面对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以及“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人生邪僻”的道德危机,不是做旁观者,而是积宣扬儒家传统的理论思想和道德观念。他身体力行,明德修身,践履崇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富贵如浮云,苟得所非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飘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这正是他一生安贫乐道、清正廉明的真实写照。杨时自24岁登第进士后步入仕途,历任30多个官职,但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他逝世时,身后萧然,家徒壁立。正因为杨时注重清正廉洁,具有伟岸正直的美德,所以他才敢于抗佞排奸,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杨时坚持以民为本的从政理念,所到之处皆有惠政。《宋史·杨时传》:“历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这是杨时推崇中庸思想,实施“仁政”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民贵、宽政、法治与愿治相结合等。他提出:“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则本摇也”、“人君所当法者尧舜而已”、“宽者得众”,主张:“爱人节用、取用适时、安抚农民、使民有家产,目的是为了休养生息,使民安居乐业。
  总之,杨时精神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诚学穷理”体现杨时可贵的学术个性和探求精神,居核心地位;“尊师重教”体现杨时的教育理念,是杨时文化精神的标识;“爱国怀乡”体现杨时崇高的情怀;“清廉为民”体现杨时高尚的人格和为政态度。杨时精承接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想道德的优良传统,整体上共同发挥文化、思想、精神的包容、引领、激励、提升的功能。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肖胜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