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家训》与中庸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76
颗粒名称: 《杨荣家训》与中庸思想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186-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荣家训》是明朝政治家杨荣所著的一部家庭训诫书籍,主要涵盖了道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指导。而中庸思想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中庸之道,即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采取适中的方法。
关键词: 中庸思想 家庭教育 个人修养

内容

《杨荣家训》又叫《训子篇》,出自建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杨荣。杨荣在文学方面是“台阁体”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训子篇》与《两京类稿》《玉堂遗稿》《北征记》等《杨文敏集》被收录纪晓岚编纂的《钦定四库全书》。
  杨荣的《训子篇》浅显易懂,其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格式上,五字一句,朗朗上口,使其文具有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容易让孩子背诵。杨荣的《训子篇》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研读《训子篇》,能够读出杨荣的家族历史,他自己的成长历程,他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杨荣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的核心思想,而杨荣这样在历史上其政治、军事和文学上又都有如此成就的人,研究他的《训子篇》是很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
  通过对杨荣《训子篇》的研读,发现《训子篇》含藏很多的中庸思想,而中庸的核心思想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中庸》一书上。《中庸》和《大学》原来编在《礼记》中,后来朱熹觉得这两篇文章特别重要,特别把它们和《论语》《孟子》合并成“四书”,并编写了《四书集注》,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中庸章句》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中庸》是朱熹心性论体系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他的修身功夫论的基本依据。而且朱熹的师承——从李侗到罗从彦再到杨时、二程,他们对中庸的研究都是很重视很深入的,杨时作《中庸义》、罗从彦有《中庸说》,李侗的《延平答问》中有好多条目都是有关中庸的。
  在《中庸》的开篇有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中庸的总纲:老天赋予每个人以天性,将这个天性充分发挥和运用就是大道,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沿着这条大道不断的修正自己。中庸的这个思想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天赋之性,都可以通过教育找到天赋之性,并按照天性去修正自己的个人思想行为,最后替天行道,人人都可以成圣成贤,可以与天地并立、辅助天地。这些思想与《训子篇》的开篇“万物生两间,斯人最为贵。惟能尽人道,所以与物异。卓哉圣哲流,前后同一揆。苟能仰先觉,圣域驯可至。”是一致的。(译文:万物生长在天地之间,人是最为宝贵的。只有人能尽为人之道,所以与其他物种不同。圣人、哲人这一品级的人高超、高远,他们虽有先有后,但准则都是统一的。如果能敬慕这些对事理觉悟早的人,接受他们的教诲,那么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训子篇》这段含藏了和《中庸》同样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哲理,即:天、地、人三者并立,给我们指出人类自身的价值和定位,这和西方文化中强调人是上帝的仆人的观念是截然不同。《中庸》22章提出“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说的是我们人类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自己,进而了解人类本身、了解万事万物、然后可以把万物、自己、众人的智慧及能量发挥到极致,这样就可以帮助天地之化育,最后可以与天地并立。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人到这世间是来补充天地缺陷的,是来帮助天地化育的。比如中国古人为什么很少用石头建房,中国认为采石头破坏天地,天地要比较久才能恢复。古人伐树也是讲究的,孤立大树一般不砍,五颗大树取其一,这样反而有利于其他几颗的生长。而狩猎也是,某类动物多了可能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就打一些。总体还是围绕着让大自然“致中和”这个目标。中庸的这句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提出人类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与大自然并立是有次第和顺序的,就是人类要先完全了解自己,然后要完全了解大自然,然后才能去真正改造大自然。而现代社会实际上对人类自身还是了解的很少,而对大自然的改造又太多,所以造成了现在社会、环境的种种乱象和危机。
  《训子篇》的第二段“吾家清白门,实出关西裔。宦游徙建安,占籍今累世。我祖素宽厚,乐善敦信义。分财恤渊族,散粟济贫匮。忠鲠化强暴,仁爱及物类。至今大富山,万木尚阴翳。种德贻后昆,毓庆而钟瑞。我父克承之,仰报恩罔极。嗟我服遗训,先业恒恐坠。致身入郡庠,奋志取科第。一官列词垣,禁苑实严遽。职兼春坊重,位极渊阁秘。谫薄谅难胜,宠渥宁敢翼。顾惟葵藿衷,焉肯负初心。永怀绍先德,曷以垂后嗣。惟尔年弱冠,成人方有俟。骨肉宜难忘,殷勤加训诲。祖宗恩德深,岁时谨赏祀。着荐在诚敬,荐献必丰备。”介绍了杨荣的祖辈家族光辉史,和自己通过修德进业取得功名和地位,以及告诉孩子经常缅怀、学习祖德,并且不忘定时给祖先以丰厚的祭祀。这个思想和《中庸》的第十六到十九章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第十六章: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第十七章: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第十八章: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第十九章: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以上章节均为节选)”中庸的第十六到十九章主要讲了缅怀、学习祖德的好处、祭祀祖先的必要性。在中国古代社会次序的稳定,除了靠法律之外,还靠老百姓的自律,百姓的自律又来自对天地的敬畏、祖先的缅怀和圣贤的景仰。而且通过在缅怀、学习祖德、祭祀祖先中每个人的人格、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在祭祀的活动中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联系,在祭祀的活动中学到人情世故,学会了在做事中时时保持诚敬、学会与不同年纪、不同身份的人交往等等。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说:明白这些祭祀的道理,治国就像看自己手掌一样简单。
  《训子篇》的第三段“定省谨晨昏,友爱敦同气。立身期显扬,学优乃登仕。事上必效忠,抚下宜敷惠。宗祖贵雍睦,推本念先系。尊卑秩有伦,温和永无替。夫妇克敬谐,百事咸顺遂。子女严训育,冥顽生智慧。姻戚重欢好,往来笃恩谊。丰俭贵适宜,礼节不可废。驭仆诚有道,任使均劳逸。劝惩须量情,宽猛用兼施。居乡尚谦谨,词色勿严毅。始终必以诚,表里为一致。尚当勤学业,夙兴而夜寐。”
  这段教导孩子应该要立志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立身期显扬,学优乃登仕)、如何孝敬父母(定省谨晨昏)、如何与长辈、兄弟、朋友、上下级相处,应严格教育子女(子女严训育,冥顽生智慧),夫妻应相敬(夫妇克敬谐,百事咸顺遂)、对下属和乡人也应以诚相待(驭仆诚有道,任使均劳逸)。等等。这些思想和《中庸》的第十二到十五章、二十章的部分思想是一致的,“第十二章其中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第十四章: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第十五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二十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中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认为这五种关系你只要用一个“诚”字去发挥你的智慧、同理心、执行力,就可以做的好。还认为人从小学会孝敬父母、与兄弟相处,长大了就懂得与朋友相处,进而懂得与领导相处。在《中庸》和《训子篇》我们看到同样的体现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观念,如夫妻应相敬,对仆人也应以诚相待等。(“驭仆诚有道,任使均劳逸。劝惩须量情,宽猛用兼施。居乡尚谦谨,词色勿严毅。始终必以诚,表里为一致。”)《训子篇》提出处理人和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手段,但总体不能离开诚字,这与中庸的意思是一致的。
  诚一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着很大的分量,“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诚实”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美德,而诚实也是世界通行的美德,也是各个国家及社会次序的保障,西方国家是通过宗教来教导大家诚实,而中国正是《中庸》这种文章在知识分子的传播,然后通过知识分子以儿童教育、说唱、戏曲、小说等文化渗透到民间大众日常中,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普遍的特质。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训子篇》的第四段:“德性贵涵养,玉琢方成噐。宜加修治功,绳勉无自弃。师道贵尊严,动静必有礼。惟教学之年,讲授务精密。”提出德性、学问、涵养、师道的重要性,这与《中庸》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有相近之处。教育不可偏废,在道德和学问方面均要努力;而真正在德性和学问上有所建树,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靠老师,杨荣深知老师的重要性,而尊重老师就是尊德性的涵养。
  中庸之道教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教我们为人的重要原则,守住道德的底线,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庸的道德底线并不是采用周边道德环境折中法,而是当有一天你身边所有人或许都不讲道德了,你也要坚强的守住道德底线,甚至不惜生命。(《中庸》第十章: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或者当环境非常恶劣时,例如当有人用手段逼迫你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诽谤、检举揭发一个人时,你至少保持沉默。(《中庸》二十七章: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训子篇》的第五段:“择友须胜已,慎勿趋势利。所贵道义交,所重金兰契。彼短不可张,已长不可恃。恶隐而善扬,悔吝自消弭。”本段提出了交友的原则要看到对方的优点,看到对方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不能趋利而交,而且对方的短处不能张杨,自己的长处也不要到处显耀,要做到隐恶而扬善,这样后悔和灾祸自然不会有。本段与孩子讲择友的重要性和交友的方法,和隐恶扬善的处事原则。这与《中庸》的第六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及第二十章的交友重要性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古代,中庸的隐恶扬善思想是有利于提高社会风气的,而现在的新闻媒体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乐于报道坏风气,使好人也容易变坏,而坏人更坏。例如2010年3月23日南平实验小学门口的恶性事件在媒体曝光后,全国又发生二起以上类似事件。而扬善的工作的确能给社会带来好风气,例如雷锋、廖俊波的优秀事迹被不断宣传后,大家就有了学习的榜样,整个社会出现了风气的好转。
  《训子篇》的第六段:“切勿事轻使,切勿务嬉戏。更须戒贪吝,慎勿飞骄恣。稼穑最为艰,蚕织世不易。公赋宜早输,家财勿溢费。服食勿侈靡,居室勿华丽。语言勿妄发,举动勿放肆。操存防纵失,好恶审偏陂。安分无强求,宅心无妒忌。毁誉勿辄言,得失勿轻议。克宽乃有容,克忿乃有济。知止即无殆,知足即远耻。欲窒而忿惩,乃息身后果。”
  本段杨荣教导孩子:做事不要轻率,任意行事,不要沉迷于游戏、玩耍,更须要禁戒贪财、吝啬,要谨慎不要骄横放肆。农活、养蚕织布等工作都是不容易的事,官府的税赋应当先缴纳,家庭财产不敢浪费,衣服、食用不要奢侈,屋室不要追求华丽。语言要注意不要胡乱发言,举动要注意不要放纵任性。平时所执持的品德操守要防止过失,是好是坏要认真细究是否有所偏颇。安守本分不去强求,存心不要去妒忌别人。不要随便批评称赞一件事物,得失不要随便议论。能够对别人宽容,才有度量,克制忿怒,对解决事情才有帮助。做事有分寸,该止就止,这样就没有危险不安。常知足,就不会受到耻辱;要抑制嗜欲,克制愤怒,能消除不良后果。
  这些日常的做人做事的行为注意事项,是中庸的“执两用中”的日常运用,也符合《中庸》中第十三章“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的精神外(平常的德行,平常语言的谨慎,如果有所不足,不敢不努力,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不敢做尽做绝,语言要顾行为,行为要顾及言语,君子没有哪里不谨慎的啊),还符合中庸第二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修身原则及情绪管理的运用。
  《训子篇》的第七段:大禹岂不圣,善言闻即拜。虑危恶旨酒,劳勤惜寸晷。周公位宰辅,才贤孰可及。一日三握发,虚已而下士。颜曾为大贤,圣道所托寄。四勿训是遵,三省日加意。
  本段把历史上圣人的故事告诉给孩子,他说:大禹虽是圣人,但他听到有益的话马上拜;他考虑到以后会有人因美酒而亡国而远离美酒(《孟子·离娄》:禹恶旨酒,而好善言。)他一生为人民勤奋的操劳并珍惜时光。(《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周武王周公(姬旦)位居宰辅,才能贤德无人能及。忙的时候,周公洗澡的时候,都有人要见他,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反复多次,虚心对己,礼贤下士。颜渊、曾参都是大贤,圣人之道靠他们发扬光大。遵守孔子所说四勿:“不合礼制的事不看,不合礼制的话不听,不合礼制的话不说,不合礼制的事不做”。颜渊都遵照孔子的要求去做,每天注意多次反省自己。
  本段讲的历史的圣人人物,都是中庸之道的传承者,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认为:中庸之道的传承:尧—舜—禹—汤—周文王—周公—孔子—曾子—子思。
  《中庸》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它的内涵就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所在,中华、中国、中医名字中的“中”与中庸的“中”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华”字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而“中”字同样与舜很有关系,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道统,在尧传位给舜时尧告诉舜这个道统:“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而舜在传位给禹时同样将这个道统告诉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中庸就是在讲这个道统,其中讲舜如何运用中道治理天下:“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而中庸的“庸”字的含义有“用”的意思,中庸的意思可以说是中道及中道的运用。中庸的思想并不是孔子和子思最早提出的,中国古代就有这种思想,而是孔子以及门人整理出来,并通过后代的如延平四贤的儒家们不断宣传和加强使之一直传承下来,并渗透到各种文化中,并通过各种民间文化和基层教育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普世的价值观。
  《训子篇》的第八段:惟满则招损,惟谦乃受益。义胜欲者从,敬胜怠者吉。祸福岂有门,招致实由已。暗室不可欺,邪径不可履。严如十目视,复如十手指。善积于冥冥,斯乃有阴骘。
  第八段大意:自满将会招来损失,只有保持谦虚能得到好处。能够把义放在欲前面的人,会有人跟随他;敬肃不怠慢并能克服懒怠的人,吉祥如意。祸福的降临,哪有门路,实际上都是自己招致的。心地光明,暗中不作坏事,不走歪门邪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要感觉有十只眼睛严厉看着你,又好像有十只手指指着你,做了坏事,绝对隐瞒不住。人积默默地积德行善,这样才能积下阴功。
  到了第八段文章接近尾声了,也与《中庸》的最后章第三十三章“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相应,并也再次呼应《中庸》的第二章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核心精神。道德这东西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离开了,人也就背离了人道。所以一个君子即使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很小心谨慎遵守道德,当出现隐形的不道德的念头不要让它变成行动,当有微小的不道德的念头就应该立即终止,不让它继续发展,所以君子要“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训子篇》的结尾:我训既谆谆,尔宜深省记。兹虽浅近言,实为远大记。斯须颠沛间,弥当加警励。勿作沐猴冠,勿为面墙立。见贤思齐焉,高山维仰止。临深而履薄,慎终而慎始。成家而贻后,庶几两无愧。
  结尾的大意:孩子,我对你的谆谆教悔,你应当深刻反省铭记。这些浅近的言词,实在是意义重大,你们要牢记。即使是动荡变乱,颠沛流离间,也应当警戒激励。不要做虚有仪表、目光短浅之人(沐猴冠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不要做不学无术,站着像个白墙的人(《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见到贤人就要想向他看齐,要敬慕崇高道德如山的人,要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又如踩在薄冰上行走,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均应谨慎从事。兴家、持家要牢记此训言,而且要传之子孙后代,这样也许可以无愧于天地。
  就如在《中庸》中圣人舜对浅近的言词都善于觉察和警醒(舜好察迩言)一样,杨荣也希望自己用浅近的言词能够教导孩子,而且希望孩子即使颠沛流离也要当警戒激励,不可偏离操守,牢记先祖的教诲。这如同《中庸》第二章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结尾这种为了无愧于天地而对子孙谆谆教导的精神,让我们感觉到杨荣所追求的道与德如中庸的最后一句:“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一样高尚、一样宽广!我相信杨荣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个。
  《训子篇》包含的思想除了《中庸》之外还含藏儒家其他经典如《论语》《易经》等经典的部分精神,甚至还有一点佛道两家的义理;同样《中庸》也包含除以上介绍的更多更广更深的意思。
  训子篇,既是杨荣教育后人爱国爱乡、洁身自重、乐不忘忧、贵不忘贫的文字,更是他实实在在的人生自我总结,集中体现了他“忠君、爱民、睦族、敦友”的高尚品质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杨荣人生成功的经验和他的中庸之道的思想精华,是《中庸》理论在具体生活中的落实。杨荣自身的成功离不开他的中庸之道,他富有才识,历事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帝,在朝四十春秋,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史称“三杨辅政”,是“仁宣盛世”的辅弼之臣,《明史》评价“明称贤相,必首三杨”;他擅长谋划边务,五次扈从成祖北征,四次随驾、奉命巡边,三次侍从督造紫禁城。在其去世后,家族仍然得到他的庇荫;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时代,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杨荣曾对人说:“事君有体,进谏有方,是我的原则。感情用事,怀着怒火进言,从而得到祸害,是我所不为的。”这都是杨荣善用中庸之道的表现。
  现代社会就如孔子感叹的那样,“中庸之道,老百姓越来越少人懂了”。而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所在,这种道统不能丢,中庸的中道思想不但可以治理天下,还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也可以运用到教育、交友、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庸的最高目标是“致中和”,因为它认为天、地、人及万物本来自然的样子是“中”;天地与万物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只要“致中和”就可以让天地万物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致中和”其实是人类共同的最高原则和目标,而中道思想是个普世价值,在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中道思想,基督教的基督、佛教的佛陀也都在强调中道。但《中庸》的中道在“致中和”这个最高原则下,在处理事情时并不是均采用折中的方法,而是用最适合的方法。儒家的另一部经典《大学》甚至可以用极端的方法完成至善的最高道德(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赞美周文王、周武王,实际上就是在认可周武王用革命的手段推翻纣王的残暴统治。
  《中庸》这个“致中和”的中道思想运用在医学领域就是中医以及西医的平衡理论,中医的目的就是致中和,而西医不管用手术还是抗生素也是让尽量人回到本来正常的样子。“致中和”运用在自然界就是保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平衡,保持气候稳定,在《中庸》的很多篇章在讲与人相处如何运用中道思想。例如: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与人相处做到忠和恕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站在普遍大众的价值观角度分析问题;“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忠恕是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杨荣与胡广、金幼孜等一起修纂《四书大全校注(上、下)》成为明清学子常用的教材。不管是杨荣等人修纂的《四书大全校注》还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中庸》都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中庸》是一代一代如杨荣的儒家文化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依据。我们现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要让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学中庸,都懂中庸。而杨荣的《训子篇》也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建议学习《训子篇》的同时学习《中庸》,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并加深了对两篇文章的理解。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