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理政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72
颗粒名称: 杨荣理政二三事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182-1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杨荣的生平和贡献,包括在明成祖朝的杰出表现、提出南北分卷取仕的新政策、举贤荐才整肃吏治等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杨荣 政治家 文学家

内容

出生于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市)的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杨荣(1371—1440),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与杨士奇、杨溥一起被并称为明初“三杨”,同时因居地所处,又被时人称之为“东杨”。“东杨”在历史上之所以能盛名传扬,主要与其在明成祖朝的杰出表现密切相关。
  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不难发现:是谁,在“靖难”之变时为燕王朱棣献出“先谒孝陵”的良策,为其顺利登基进行有效铺垫?是谁,五次伴随明成祖朱棣北征,安定和巩固北方疆防?是谁,向明成祖朱棣提议在边防实行垦荒屯田,设置卫戌所、养兵训练,既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平时务农种粮、战时迎敌打战军队的主张?是谁,在北方文人挑起南北榜之争引发社会动乱时,及时提出了“南北分卷取仕”的科举考试新政策,维护了明朝初期社会和谐安定?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闽北“三杨”之一的先贤杨荣。
  杨荣自建文二年(1400)以进士身份入朝为官,到正统五年(1440)病逝任上,从政整整四十年,经历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朝,誉获“四朝元老”称号,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遇事能谋善断、刚正不阿,历任过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太常卿、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少师等职。病逝后,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有着许多流芳百世、启迪后人的光辉典故,今仅叙之二三,以鉴后人。
  举贤荐才整肃吏治
  杨荣十分欣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的“亲贤人,远小人”的主张,认为:当今朝廷必须改变过去“循资升授,贤否混淆”的考核任用和升职陋习。对朝廷可用之才须大力推荐,委以重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干。明宣宗接受他的建议,作出了新的任职、升职规定:“自今布政司、按察司及知府、知州有缺,吏部行移在京三品以上的官举保,及布政司、按察司堂上官联名举保,必取秉公端厚、识达大体、能为国为民者。吏部审其所保,果当具民奏闻,量授以职。后犯赃罪,并罚举者。”(《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如此一来,既能让更多的官员参与到选拔和考核官员的工作中,又能及时发现人才,委以重任。
  在京官举荐上,杨荣正是按“只要对朝廷有利的事,就从不分亲疏,唯事不唯人”的荐才原则办理。当时正值都御史刘观被罢官下狱,都御史一职空缺,杨荣和杨士奇按朝廷颁布的上述规定,联名举荐顾佐接替刘观之职。顾佐果然不负所望,到任后贬谪二十多位不堪其任的官员,降了八人的官级,罢黜了三人的官职,同时又举荐了四十多位清正廉洁、敢于作为的人担任各地御使,以便更有效地督察各地官员。经过顾佐一番整肃,朝廷的官风端正了许多。
  在地方官举荐上,杨荣力荐了一批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官员出任县府官员,其典范莫过于对苏州知府况钟的举荐。苏州是朝廷税赋收入的重要地方,但多年来官员与豪绅相互勾结,弄虚作假,造成苏州税赋征收乱象横生,该多收的少收,不该收的却增收,官庸民怨。况钟经杨荣推荐出任苏州知府后,在第一次公开升堂理事时,府衙内一些贪官就故意拿出一大堆公文请他处理。他佯装不懂,虚心请教,并且按照他们的所言草草处理,致使这些贪官恶吏误判况钟是个庸官,以为很好戏弄!没想到事过三日,况钟重新开庭理案时,竟厉声斥责他们:“前天某事应该办,你们却加以阻拦;而某些不该办的事,你们竟然硬要我办,该当何罪?理应依法处死!”并且当庭诛杀了几位为首的贪官恶吏,同时又撤职罢免了一批。此事震骇苏州全城,也在京城掀起了大浪。此后苏州城内上下都遵纪守法,稳定了此地的人心,增加了朝廷收入。况钟在任上,还废止了许多苛刻、繁琐的恶习陋规,凡对百姓不利之事,他都多次上书朝廷请求革除。在荒年时,他还上书朝廷请求为民减去税赋,深得苏州百姓的拥戴。因此当况钟任职届满准备调离时,苏州百姓两万多人联名具奏巡按御史,请求朝廷批准况钟继续留任苏州知府,得到朝廷恩准。由此可见杨荣的确有推荐良才之功。
  改革科举取士制度实行南北分卷会考
  北宋以来,北方连连战乱不断,经济和文化倍受摧残。而南方环境相对稳定,加上许多北方文人达士纷纷逃离北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南方人的文化水平相对高于北方。每次朝廷会试,都会出现南方人几乎包揽中举入士的局面,引发了北方人的极度不满。公元1397年,朝廷爆发“南北榜之争”的骚乱,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该事件源于当年朝廷会试中榜的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部落榜之故。由于当年的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因此就有人告御状到明太祖朱元璋那里,称:“三吾南人,私其乡。”皇帝派复查官张信彻查此事,却又有人举报张信滥用职权,勾结刘三吾,故意将北方文人中的劣等试卷呈送皇帝,企图瞒骗皇上。于是皇上龙颜大怒,下令处死张信,充军刘三吾。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钦定本年61名进士,全部为北方举人。这就是明朝轰动全国的“南北榜之争”。这件事情的处理虽是朱元璋笼络北方士人的一种策略,然而,也为日后明王朝改革科举取士制度打开了先河。然而不幸的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北榜之争”后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后来,朝廷又因“靖难之役”和“五次北征”,根本无暇考虑科考改革之事。直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社会稍事安定后,杨荣才顺势提出“科举当兼取南北士”的建议,得到朝廷采纳。自此后,朝廷考试皆用“南北分卷”,如取百名进士则南六十,北四十。后又改用南北中分卷的办法科考取士。这一改革使朝廷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加广泛,既收买了北方文人的人心,给了他们登科入仕的机会,也促进了社会安定和谐。
  杨荣此举深得帝心与民心,也展示了他治国安邦的智慧和才干。
  垦荒屯田 保疆卫国
  明成祖朱棣接连起兵漠北,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导致国库空虚,难以承受。于是在第二次北征途中,明成祖特意召见杨荣,与他探讨对策。朱棣首先请杨荣谈谈:如何做到兵强马壮,粮草丰厚?如何贯彻实施屯田戍边之策?如何重新编制和训练士兵,成为有战斗力的军队?杨荣从所研究的历代兵制中受到启发,认为征兵制的好处是战时才征兵,战争结束士兵又回归故里继续务农,这些来自农村的兵,能吃苦耐劳,平时军费开支少;短处是若战事漫长,士兵长期出征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并且临时征募的兵员缺少训练,又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相对弱。而募兵制好在士兵以当兵为职业,经常进行正规训练,武技较高,常年集中驻扎,不从事其它生产劳动;缺点是这些人大都是散户游勇、没有各方面的牵挂,有奶便是娘,急难险重时会逃跑,况且养着一大批军人,军费负担很重。杨荣审时度事,分析了征兵制与募兵制的利与弊,提出了一种卫所兵制,指出:“要做到足食足兵之道,宜择将帅,力屯田,将得人,则军士拂忧;军士安,则耕不违时,不患兵食不足。”杨荣的此番良策,把垦荒屯田,组建卫所兵制,增强边防的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令人折服,正中朱棣心怀。接着,杨荣又提出根据明朝边防地形特点和军务需要,设置卫戊所,从边防沿线县府百姓中按人口比例征兵,被征者入军籍,世代继袭,代代当兵。军籍由边防点上的都督掌管,不受地方官管束。军队耕战结合,平时既要农忙季节耕田种蜀,农忙过后,也要进行常备训练,以便战争爆发时,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确切地说是训练出一支武装军力和生产能力相辅相成的新型军队,这种军队给养基本能自给自足,朝廷只需付兵器、战马,任命将帅即可。这样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一旦战争爆发,便可调用。
  明成祖朱棣采纳和实施了杨荣的建议,达到国家足食足兵的目的,大大增强了明王朝的国防力量。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思浩
责任者
杨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