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时从河洛传来的“道”与孔孟学说精髓一脉相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57
颗粒名称: 一、杨时从河洛传来的“道”与孔孟学说精髓一脉相承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42-143
摘要: 本文探讨了杨时开闽学的历史功绩和其传承河洛学说的贡献。杨时南传主要思想精髓是中庸思想,而其传承的学术路径则沿着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体验“中”、后的思路继续探索。杨时的闽学鼻祖地位得以肯定,其思想也与孔孟儒学街上了链条,成为理学集大成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文化 杨时 思想 天下

内容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公正地评价了杨时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伊洛,具体地说是在洛阳,洛阳坐落在伊洛平原的腹地,这里是中华文化最早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发轫初的历史大舞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公建礼乐制度地方,当时称“洛邑”。东周建洛邑的原因军事考虑并非唯一的条件,更多的是出于文化传承上的考虑,西周起源于西部地区,与殷商相比,在文化上是个弱势部族,为了显示西周在华夏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和正统性,再加上洛邑当时普遍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综合各种因数,雄才大略的周公在制度政治制度的同时,做出了营建洛邑的重大决定,目的强调周天子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最高权威,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唯一正统。使意识形态的的“正统”与地理坐标上的“正中”相统一,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的“大一统思想”。孔子是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在地域上说也是继承了伊洛思想精髓,孔子不止一次提到“河图洛书”和“吾从周”,正是华夏文化典籍代称和地域标志相结合的含义深刻的代名词和文化上的归属感。二程在河南讲学,是具有历史形势和文化延续的双重的意义,北宋以来,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就是分离的,政治中心在汴梁(开封),文化在“传统中心”——洛阳。二程弟子众多,杨时是程门得意弟子之一,为传承河洛学说奠定了基础。杨时指出:
  “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於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第者,游、杨、尹、谢、吕其最也。顾诸子各有所传,而独龟山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2]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学术思想和学术渊源的复杂性,程颢与程颐之间的学术思想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修养功夫论方面,程颢以“诚”为重,程颐主“敬”,又讲格物致知;杨时也并非全部接受二程的思想体系而有所改造,杨时南传主要思想精髓是什么呢?是“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就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核心,按儒家的“道统”的说法是尧、舜、禹的政治文化精髓——“执中”。杨时继承了这个思想有所创新,杨时“变革”了程颐的中庸思想,他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体验“中”、后,他的学生和继承人就沿着这个思路继承下去而有所感悟。罗从彦终日相对静坐的“功夫论”、李侗于静中看喜怒哀乐末发时之“气象论”,真可谓一脉相承而有所提高,但是李侗的学生朱熹并没有全部继承李侗的思想,而是有所改造,如从杨时直到李侗的“体认天理”修养论,朱熹虽然赞成和继承了中庸思想,他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在哲学上的终极意义,如朱熹在阐述中庸思想时指出: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4]
  因此,从杨时到朱熹,他们追求的学术路径都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最终形成上接孔孟,下接二程的思想脉络的理学集大成。作为闽学鼻祖杨时有开创之攻和决折之劳,使闽学与孔孟儒学街上了链条。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吉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