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歧二:李侗主张静中存养,朱熹并不认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45
颗粒名称: (三)分歧二:李侗主张静中存养,朱熹并不认同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李侗与朱熹的师生关系,以及李侗如何教导朱熹注重涵养气象。强调了朱熹在年轻时非常喜爱章句之学,并因此受到李侗的批评和指导。探讨了涵养气象对于道德修养和政治领袖的重要性。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涵养气象 章句之学 道德修养 政治领袖

内容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至朱熹三十五岁,李侗去世后,朱熹一直都勤于章句训诂,“熹初为学,全无见成规模,这边也去理会寻讨,那边也去理会寻讨。后来见李先生,较说得有下落,更缜密。”[29]李侗规范了朱熹为学,使其入于儒道,尽管李侗也一直教诲他要增进涵养,然李侗对涵养方式解释为静坐,“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看来须是静坐,始能收敛。”[30]而这一方式并未得到朱熹认同,朱熹晚年就认为李侗以终日静坐的方式来体验天地万物之道,有失偏颇。学生问:“先生作《李先生行状》云:终日危坐,以验夫喜怒哀乐之前气象为如何,而求所谓中者。与伊川之说若不相似。”[31]朱熹回答:“这处是旧日下得语太重。今以伊川之语格之,则其下工夫处,亦是有些子偏。只是被李先生静得极了,便自见得是有个觉处。不似别人,今终日危坐,只是且收敛在此,胜如奔驰。若一向如此,又似坐禅入定。”[32]正是因为朱熹对静坐方式的不认同,故而此时尽管有李侗的反复敦促,朱熹依然对涵养不够重视,朱熹晚年也回忆说:“李先生当时说学,已有许多意思,只为说‘敬’字不分明,所以许多时无捉摸处。”[33]同时朱熹认为自己当时缺失涵养,此后当尽力持守,“旧失了此物多时,今收来尚未便入腔窠,但当尽此生之力而后已。”[34]
  李侗一直教导朱熹要在静坐中存养,但因朱熹对这一方式不太认同,他一直都在章句中求索。其实在朱熹二十八岁时,就曾致信李侗询问过对程颐“所谓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的理解,但因李侗回答不甚分明,以致二人对这一问题都未引起足够重视,李侗回答道:“又见喻云伊川所谓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考之《大学》之序则不然。如夫子言非礼勿视听言动,伊川以为制之于外,以养其中数处,盖皆各言其入道之序如此。要之,敬自在其中也,不必牵合贯穿为一说。”[35]李侗认为程颐的“致知而不在敬者”与《大学》顺序不同,认为这都是谈入道之序。对于朱熹论述的“所谓但敬而不明于理,则敬特出于勉强,而无洒落自得之功,意不诚矣。”[36]李侗回答:“洒落自得气象,其地位甚高。恐前数说,方是言学者下工处,不如此则失之矣。由此持守之久,渐渐融释,使之不见有制之于外,持敬之心,理与心为一,庶几洒落尔。”[37]李侗一强调说要存养洒然气象,但如何存养?除了静坐之外,他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方式,说来说去也是非常虚无缥缈的。最后李侗又以自身持守为例,告诉涵养持守之重要,“某自闻师友之训,赖天之灵,时常只在心目间,虽资质不美,世累妨夺处多,此心未尝敢忘也。”[38]李侗是极有涵养,但如何涵养,朱熹却难以领悟。
  随着李侗去世,朱熹进学也步入茫然期,其在三十五岁时,致信朋友说:“熹天资鲁钝,自幼记问言语不及人。以先君子之余晦,颇知有于为己之学,而未得其处,盖出入释老者十余年。近岁以来,获亲有道,始知所向之大方。竟以才质不敏,知识未离乎章句之间。虽时若有会于心,然反而求之,殊未有以自信。”[39]朱熹追忆自己求学历程,曾出入佛老十余年,后才亲道,然一直以来都游离于章句之间,虽然时有所悟,但并不自信。又在致另一位友人时,称自己格物毫无长进,“熹自延平逝去,学问无分寸之进,汩汩度日,无朋友之助,未知终何所归宿。迩来虽病躯粗健,然心力凋若,目前之事十亡八九。至于观书,全不复记,以此兀兀,于致知格物之地,全无所发明。”[40]由这些信可知朱熹认为自己前之就学,未离于章句训诂,学问进益不大。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涓
责任者
彭钧
责任者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