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歧一:李侗教导朱熹应涵养气象,但朱熹酷爱章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44
颗粒名称: (二)分歧一:李侗教导朱熹应涵养气象,但朱熹酷爱章句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06-1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李侗与朱熹的师生关系,以及李侗如何教导朱熹注重涵养气象。强调了朱熹在年轻时非常喜爱章句之学,并因此受到李侗的批评和指导。探讨了涵养气象对于道德修养和政治领袖的重要性。
关键词: 朱熹 李侗 气象

内容

李侗是个极有涵养之人,据载:“受学罗公,实得其传,同门皆以为不及,然乐道不仕,人罕知之,沙县邓迪天启尝曰:愿中如冰壶秋月,莹澈无暇。”[12]寥寥数语,一位大隐至人跃然眼前,纯粹洒落,颇具光风霁月之姿。他极力引导朱熹涵养气象,然朱熹依然对文字章句产生浓厚兴趣。
  朱熹二十八岁,此年六月,李侗致信朱熹让其要用力涵养,说:“承喻涵养用力处,足见近来好学之笃也。甚慰甚慰!但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孟子有夜气之说,更熟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于涵养处着力,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可为己物也。更望勉之。”[13]朱熹二十九岁,李侗致信朱熹,依然敦促其要涵养洒然气象,“大率须见洒然处,然后为得。虽说得行,未敢以为然也。”[14]朱熹对于章句训义非常用力,致书李侗,问《论语》中“亦足以发”之义,李侗引用“起予者商也”为证以启发朱熹,指出二者之不同。朱熹深思再三,认为二者虽有浅深之异,但并未体悟到其完全不相似处,请教李侗再详细说之。李侗解释,要体悟这两句之不同,先得从颜回与子夏之气象不同处体会,“先玩味二人气象于胸中,然后体会夫子之言‘亦足以发’与‘起予者商也’之语气象如何。颜子深潜纯粹,于圣人体段已具,故闻夫子之言,即默识心融,触类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而已,退省其私,则于语默日用动容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也。子夏因问《诗》,如不得‘绘事后素’之言,即‘礼’后之意未必到,似有因问此一事,而夫子印可之意。此所不类也,不知是如此否?”[15]这里,李侗从颜回与子夏之涵养不同,教导朱熹当从涵养处用力,颜回因涵养较子夏好,故能发明孔子之道。
  朱熹三十岁时,李侗致信朱熹指出当下学者之病,在于“未有洒然冰解冻释处,纵用力持守,不过只是苟免显然尤悔也。”[16]这学者之病其实就是涵养缺失。
  朱熹三十一岁时,李侗告诉朱熹要用静坐方式去增进涵养,李侗认为朱熹的夜气说已经很是详细,不可更生枝节再去寻求,不然又会出差错。“大率吾辈立志已定,若看文字,心虑一澄然之时,略绰一见与心会处,便是正理。若更生疑,即恐滞碍。”[17]李侗又以明道数柱子之事以谕。告诫朱熹不可过于索于章句之间,当静坐以存养,方为得,李侗说:“夜气之说所以于学者有力者,须是兼旦昼存养之功,不至桎亡,即夜气清,若旦昼间不能存养,即夜气何有!疑此便是日月至焉气象也。某囊时从罗先生学问,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及一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此意不唯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元晦偶有心恙,不可思索,更于此一句内求之,静坐看如何,往往不能无补也。此中相去稍远,思欲一见,为之得。”[18]李侗指出朱熹涵养不够,内心有恙,当静坐存养,而不可思索过甚。
  同年,李侗回复朱熹,称朱熹送来二苏《语》《孟》之说,其论有待商量,但他大赞黄庭坚作的《濂溪诗序》,“尝爱黄鲁直作《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句形容有道者气象绝佳。胸中洒落,即作为尽洒落矣。学者至此虽甚远,亦不可不常存此体段在胸中,庶几遇事廓然,于道理方少进。愿更存养如此。”[19]李侗对朱熹送来二苏《论语》《孟子》解说并不感兴趣,却对周敦颐涵养的气象心向往之,“某尝以谓遇事若能无毫发固滞,便是洒落。即此心廓然大公,无彼己之偏倚,庶几于理道一贯。若见事不徹,中心未免微有偏倚,即涉固滞,皆不可也。”[20]李侗指出洒落之人内心广阔无私,不偏不倚。
  朱熹三十二岁,李侗致信朱熹让其反求诸心,说:“昔尝得之师友绪余,以谓问学有未惬适处,只求诸心。若反身而诚,清通和乐之象见,即是自得处。更望勉力以此而已。”[21]同年,李侗致信朱熹,认为其涵养依然不足,“喻及所疑数处,详味之,所见皆正当可喜,但于洒落处,恐未免滞碍。”[22]朱熹三十三岁时致信说自己处事困扰,李侗让其从静中体会:“承谕处事扰扰,便似内外离绝,不相该贯。此病可于静坐时收摄,将来看是如何,便如此就偏着处理会,久之知觉,即渐渐可就道理矣。”同年,朱熹问仁,李侗批注云:“推测到此一段甚密,为得之。加以涵养,何患不见道也。”[24]
  同年,李侗致信朱熹,论及韬晦之人必当涵养之:“当今之时,苟有修饰之士,须大段涵养韬晦始得。”[25]同时指出韬光养晦需要大段涵养才成:“韬晦一事,尝验之,极难。自非大段涵养深潜,定不能如此,遇事辄发矣。”[26]
  朱熹三十四岁,李侗致信朱熹问涵养:“近日涵养,必见应事脱然处否?须就事兼体用下工夫,久久纯熟,渐可见浑然气象矣。”[27]朱熹表弟去世,朱熹心中愧悔忧伤,李侗教诲,责己之心可有,但不能常存于胸中不去,此乃过之。指出愧悔过度乃因为涵养有缺所致,“常留在胸中,却是积下一团私意也。到此境界,须推求其所以愧悔不去为何而来。若来谕所谓似是于平日事亲事长处,不曾存得恭顺谨畏之心,即随处发见之时,即于此处就本源处推究涵养之,令渐明,即此等固滞私意当渐化矣。”[28]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涓
责任者
彭钧
责任者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