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尚书》讲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14
颗粒名称: 一、《尚书》讲义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39-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时在宋朝时期对《尚书》的讲义,其中涵盖了三个节:吉人为善、播弃犁老和惟天惠民。他强调了品行端正、操守坚定以及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夏、商失国的原因和君主对人民的责任。
关键词: 《尚书》 君主 修德 哲学思想

内容

自唐五代乱后,宋统一南北,“偃武修文”,而学术发展,硕儒辈出。杨时载道南归之后,数十年讲学东南,推广二程学术。东南学子多入龟山之门,受其影响,潜心向学。宣和六年(1124),杨时因举荐获召上殿奏对,他引经据典,畅言为政,得到宋徽宗重用。尔后杨时立身“经筵”讲堂,以先圣先王治政智慧启迪君主,辅佐君主实现王道政治。《尚书》为后世追溯三代王道政治保留了弥足珍贵的资源,是儒学源头经典之一,广受学人重视。现存杨时《尚书》讲义四节,试分析如下。
  (一)“吉人为善”节
  杨时解说《尚书·泰誓》,引《咸有一德》而言“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1]。杨时认为,“德”固应毫不移易、始终坚定如一。“德”在古代哲学上有着极丰富的内涵。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德”有坚贞,有动摇;有纯粹,有杂糅;有正与不正,因此不同的“德”所统帅之行为亦有“吉”和“凶”之分。品行不正,操守不坚定,不能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不能“一以贯之”,这样的人心性未定,言行轻浮而不稳重,就会“动罔不凶”。
  品行端正,操守坚定而不动摇,这是一个人具有良好德性的表现,也可作为我们进德修身的实践准则。“舜鸡鸣而起,禹思日孜孜,寸阴是惜,为善惟日不足也”[1],舜帝和禹王都珍惜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勤于政事,心怀百姓,尽心尽力去实践“德”之内涵和发扬“善”之品格。“丹朱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为不善惟日不足也”[1],反面典型丹朱,傲慢暴虐,浑浑噩噩,心浮气躁,品行不端。杨时以古圣先王事迹来说明君主进德修身当以舜帝和禹王为榜样,端正品行,勤政爱民。
  之后,杨时提出“念终始,典于学”[2]。杨时认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于致知,致知所以明善也”[1],然“欲致其知,非学不能”[1]。讲义层层揭示,层层打开,将君主进德修身实践归于“典学”。
  (二)“播弃犁老”节
  “典学”以致知,致知以“明善”,“明善”以成“德”,这是古人进德修身实践之层次。商纣作为商朝国君,不务致知“明善”,无法分辨事情的好坏和人的善恶,这对商朝的存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犁老宜亲而播弃之,罪人宜远而昵比之”[1],世人皆知“亲贤远佞”,然而一旦身居高位,就很难做到闻过则喜和下决心改过从善,倘若不以为意、师心自用,甚而劝诫之人反遭忌恨竟“播弃之”,真理就将永远晦暗不彰。“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故臣下化而为朋”[1],君主不能明辨是非,深察贤佞,臣子受其影响,亦将产生私心私欲,结成党派,明哲保身。“淫湎肆虐,故臣下化而相灭”[1],君主私欲膨胀,昏庸无道,则臣子昏庸更甚、气焰更嚣。君的极坏做法波及到臣,臣的恶劣行迹又牵扯到君,最终君臣互相伤害直至双方一起失败。“上下相比为恶,则无辜陷刑者无所赴愬,吁天而已”[1],最惨的是那无辜而受到牵连的百姓,欲哭无泪、呼告无门。“夫淫湎肆虐行之于身,则流毒未远;至于臣下化之,则害之加乎人者广矣”[1],君主的一言一行都受国人的注视,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君主身修德进,受益的是天下人;君主道德败坏,受害的也将是全天下。从讲义此节看,杨时更倾向于劝谏和辅佐贤能的君王而使人生理想得以实现和太平盛世成为可能。
  (三)“惟天惠民”节
  古代人民其朴素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乃自然界中万物之“父母”,是天地赋予万物生命,是天地哺育万物生灵。在以天地为尊的古代社会当中,君主地位的合理性从何而来?杨时《讲义》言“元后继天而为之子”[1],这里重在一个“继”字。“元后”,即人类社会的君王,他因为“其聪明足以乂民”[1]而作为天地的继承者,他继承的是世间万类上奉于天地的尊荣,他领受了本该属于天地的权益,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继承着天地对于万物的责任,即哺育万物生灵。最基本的,“元后”对待他的子民要“授之常产,使寒而衣,饥而食”[1]。反过来说,如果君王一经失去其继承于天地的权益与责任中的某一项,或两项尽失,那么他就不再是“继天而为之子”的那个人,他就不再适合做“元后”。
  夏桀已经不再尊奉天地,他虽然仍享有承自天地的尊荣,但是没能担负起源自天地的责任,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是自绝于天。于是,“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1]。“天”选择“成汤”来作为新的“惠民者”[1],去继承天地的意志而施惠于人民,并且流放夏桀,分封夏桀的后代于“杞”地。
  (四)“惟受罪浮于桀”节
  夏桀失国,是因为“弗克若天,流毒下国”[1],而商纣“剥丧元良,贼虐谏辅”[1],不仅没有尽到“惠民者”的责任,而且没有办法团结那些帮助自己并与自己一同践行天地意志的人。商纣另有一系列更加让人无法原谅的行为:他否定敬天法祖,是为“慢神”,他倾向暴政,不顾人民,是为“虐民”。商纣的所作所为较之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商朝也就无法再获上天的庇护,最终以亡国收场。
  《尚书》讲义观点鲜明,身为君主,明辨是非、亲贤远佞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贤”与“佞”是在对比当中才可以互相发现的,没有对比就无法察觉,有了对比互见,两者也就必然势同水火。《尚书》讲义开篇讲品行端正、操守坚定对于一个人进德修身的重要意义,讲君主需“明善”成德,然后分析夏、商失国之因,论亲贤远佞、保民活民对于平治天下的意义,俱因修己安人、亲贤远佞才是立国立人的根本。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雪芳
责任者
廖建成
责任者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