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民本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101
颗粒名称: 朱熹的民本思想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020-027
摘要: 本文记述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他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的民本思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重民主张,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朱熹这一民本思想,对后来我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朱熹 民本思想 重民主张

内容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之一。早在《尚书》里,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西周时代,周公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把天命这个最高权威与民相联系,从此以后,民就成了全部政权的核心。孔子对“三代”民本思想进行了一次总结,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的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重民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荀子又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4]的思想。
  朱熹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在注释《孟子》“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时,朱熹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5]这在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的宋代,无疑是触到了封建专制的症结,对后来我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注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朱熹明确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的思想,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6]
  可见,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朱熹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7]这就是说,握有天下大权的君主,必须“与民同欲”,才能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几千年来统治经验的总结。鉴于此,朱熹提出了“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而“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8]的思想,将“王道”“仁政”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体现了朱熹“民本”思想的深化。朱熹在阐述“得民心”时,还提出“近民”的主张,他说:“平易近民,为政之本。”[9]这些成为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
  朱熹的“重民”主张,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
  一、爱民如子
  朱熹“君民之情相亲”的观点,就是要求做到君主“爱民如子”,臣民视君“如父母”。在注释《大学》“《诗》‘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时,他说:“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主如父母矣。”[10]这就是说,“有天下者”如能与民同好恶,以民心为己心,做到“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对他“爱之如父母”。那么,怎样才能“爱民如子”呢?朱熹认为:
  首先是要省赋。赋税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朱熹十分重视赋税问题。但是,他强烈反对“重敛”,主张“薄赋”或“省赋”。朱熹说:“是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恶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11]他还曾对孝宗皇帝说:“臣窃闻陆贽有言: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其心伤则本伤,其本伤则干凋瘁而根柢蹶拔矣。”[12]由于赋税太重,致使民间“人无固志,生无定业,不肯尽力农桑以为子孙久远之计”。[13]朱熹认为:“须一切从民正赋,几所增各色,一齐除尽,民方始脱净。”[14]故他提醒封建统治者,必须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摧征赋税,切莫竭泽而渔,否则人民流亡,赋税无入,国家损失会更大。
  为了实现“省赋”,朱熹在任南康军知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漳州知州时期,曾经采取了一系列蠲免税钱和整顿赋税名目的措施。如在南康任时,他不仅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减免部分正税和无名苛赋,而且还奏请朝廷减免南康军所属各县赋税。在孝宗恩准下,南康所属三县“申减秋苗、夏税、木炭、目桩、总经制钱”,“乞蠲本军阁租苗米四万七千余石,检放三万八千余石。”[15]朱熹认为要实现省赋,必须同时惩办贪官污吏。农民之所以破产,他认为是“今时仕宦之人不务恤民,多是故纵吏胥,畏惮权豪”[16]所致。他说,只有“使奸民猾吏不得行其私,然后刑罚可省,赋敛可薄”。[17]因此,朱熹曾多次亲自出面要求朝延惩办贪官污吏。朱熹的“省赋”主张,虽然在当时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但其见识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的官僚。
  其次是恤民。朱熹认为:“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18]他把恤民看成是国家之大务,并建议朝廷要“勤恤民隐”。在朱熹看来,政府要勤政体恤,慰其民心,感召和气,以减少灾荒,消除人民反抗的隐患。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太平无事。朱熹不论是为官,还是闲居,都十分重视恤民,他闲居家乡崇安县开耀乡(今武夷山市五夫镇)时,为了积谷备荒,于乾道四年(1168),与朝奉郎刘如愚共同创办“社仓”。社仓设在农村,藏粮于民,惠及乡村饥民,是我国古代荒政史上一大创举。在南康军任职时,朱熹积极筹粮救灾,“活饥民大人十二万七千多口,小儿九万余口”[19]。此外,他还募民修堤,以工代赈,既解决了灾民的缺食问题,又修筑了河堤,“实为公私久远利济之惠”。在任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朱熹深入灾区了解民情,为民请命,力求“民被实惠”。他在赈饥的同时,严惩趁火打劫、贪污勒索的地方官吏。最终,他因势单力孤,在官官相护的封建巨网面前,丢掉提举官职,请祠返乡。
  再次是宽民力。朱熹反对繁重的夫役,认为会妨碍农业生产,主张轻役。他在知南康军时,曾下令约束管辖各县滥派夫役。南宋孝宗时,在全国各地试行“义役”制,即役户共同出钱买田,资助当役之人。但实际上义役田和役次推排都被豪强把持,下户吃亏。朱熹批评这种“义役”制是“困贫民以资上户”[20]。朱熹还主张要“爱养民力”,他说:“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21]在朱熹看来,只有“宽民力”,使民得以休养生息,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
  二、取信于民
  统治者要得民心就必须取信于民。怎样才能取信于民呢?朱熹认为,凡事出于公心,就能取信于民。他说:“公心素有以信于民,民自乐之,虽非法令之所得为,然使民宜之,亦终不得而变也。”[22]朱熹对这一思想,在其代表作《四书集注》中进行了反复阐述。在注释《论语》“敬事而信”时,朱熹说:“敬其事而信于民也。”[23]在注释《论语》“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时,他说:“仓禀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24]在注释《论语》“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乏”时,他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25]只要统治者能做到“宁死而不失信于民”,那么“民亦宁死不失信”于统治者。这样,上下互“不失信”,国家就能得以巩固。
  朱熹提倡官员做事都要讲“公”字,以取信于民。他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26]不论官位高下和官职大小,做事都要讲一个“公”字。官员能够秉公从政,即使小官,也让人敬服。而那些做事不公,即使是身居要职的宰相,最后也落得个晚节不终。在朱熹看来,只有秉公办事,才能取信于民。能否取信于民,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
  三、与民同乐
  朱熹认为,爱民和信民的重要途径是要与民同乐。他说:“学者之要务,在于知与民同乐为乐之本。”[27]这就强调了“与民同乐”是乐之本。朱熹在注释《孟子》一书时亦说:“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28]在这里,朱熹明确指出了爱民必须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才能真正享乐的思想。就此,他从正反两方面做了说明。在注释《孟子》“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时,朱熹说:“不与民同乐,谓独乐其身而不恤其民,使之穷困也”[29];在注释《孟子》“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时,朱熹说:“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30]在注释《孟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时,他得出结论说:“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民归矣。”[31]在朱熹看来,统治者与民同乐,使民各得其所,天下之民就会归顺;统治者不与民同乐,使天下之民穷困,天下之民就会背叛。
  朱熹以历史上与民同乐者兴、不与民同乐者亡的经验,告诫统治者要与民同乐。
  四、富民为本
  朱熹认为,统治者要与民同忧乐,而忧乐又是具体的,人总是乐富而忧贫,故朱熹说:“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君子小人未尝不同。”[32]朱熹主张民富,并认为“民富”是“君富”的基础。他说:“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33]在这里,朱熹阐述了“民富”与“君富”的辩证关系:“民富”是“君富”基础,百姓富足了,君主也不会贫困;反过来,百姓贫困,君主也不可能富足。如何才能使“民富”?
  首先,要以农为本。朱熹在《劝农文》中说:“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34]朱熹不仅继承传统的“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而且提出“足食之本在农”的主张。因此,朱熹提倡各级官吏都要“劝农”。他说:“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卒皆以劝农为职。”[35]由于农业的根本是土地,朱熹主张“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36],不得买卖,防止兼并,以保证农业的发展。朱熹在知漳州时,还奖励开荒,规定所垦之田永为己业,且可免三年租税。朱熹重农的目的是“盖欲吾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37]
  其次,要使民以时。为搞好农业生产,朱熹强调使民以时,不误农时。他说:“农时,谓春耕夏耘秋收之时。凡有兴作,不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38]又说:对民“使之不以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忧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39]如果,不按农时进行生产,就会“无致因循,自取饥饿”[40]。据此,朱熹在知南康军和知漳州时,发布《劝农文》说:“今来春气已中土膏脉起,正是耕农时节,不可迟缓。”“秧苗既长,便须及时趁早栽插,莫令迟缓过却时节。”[41]就是说,一年的农业生产过程,都要注意时令季节,不误农时,才能获得可喜的收成。这反映了朱熹“务农重谷”的思想。
  再次,要兴修水利。朱熹认为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他曾这样说:“陂塘之利,农事之本,尤当协力兴修。”[42]对此,他在《劝农文》中提出兴修水利的具体措施:兴修陂塘多蓄水,对怠惰者,列状由县予以惩戒;工程浩大者应由政府修筑等。这些办法,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此外,朱熹富民措施还有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保护耕牛、省刑罚、薄赋敛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叙述。
  综观全文可知,朱熹在阐释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的民本思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重民主张,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朱熹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附注

[1]顾宝田《尚书译注·泰誓中》,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2]朱熹《论语集论》卷1,《四书集注》,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朱熹《孟子集注》卷14,《四书集注》,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制》,中华书局,1983年版。 [5]朱熹《孟子集注》卷9,《四书集注》。 [6]《朱文公文集》卷14,四部丛刊初编本。 [7]朱熹《大学章句》,《四书集注》,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8]朱熹《孟子集注》卷1,《四书集注》。 [9]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08,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朱熹《大学章句》,《四书集注》。 [1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6。 [12]《朱文公文集》卷16。 [13]《朱文公文集》卷11。 [1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1。 [15]清·王懋竑《朱子年谱》,清白田草堂刊本。 [16]《朱文公文集》卷34。 [17]《朱文公文集》卷45。 [18]《朱文公文集》卷11。 [19]清·王懋竑《朱子年谱》,清白田草堂刊本。 [20]《朱文公文集》卷18。 [2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6。 [2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 [23]朱熹《论语集论》卷1,《四书集注》。 [24]朱熹《论语集论》卷6,《四书集注》。 [25]朱熹《论语集论》卷6,《四书集注》。 [26]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2。 [2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6。 [28]朱熹《孟子集注》卷1,《四书集注》。 [29]朱熹《孟子集注》卷2,《四书集注》。 [30]朱熹《孟子集注》卷2,《四书集注》。 [31]朱熹《孟子集注》卷2,《四书集注》。 [32]朱熹《论语或问》卷4,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3]朱熹《论语集论》卷6,《四书集注》。 [34]《朱文公文集》卷99。 [35]朱熹《劝农文》,《朱文公文集》卷100。 [36]《朱文公文集》卷68。 [37]《朱文公文集》卷100,四部丛刊初编本。 [38]朱熹《孟子集注》卷1,《四书集注》。 [39]朱熹《论语集论》卷1,《四书集注》。 [40]朱熹《劝农文》,《朱文公文集》卷100。 [41]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 [42]《朱文公文集》卷99。

知识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录了《展现福建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新气象》《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熹的民本思想》《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价值与建设路径》《民本视域下的朱子慈善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品端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