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40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7
页码: 1050-1056
摘要: 本章介绍了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境内古遗址的情况,包括古聚落遗址、古窑址、古城址、古关隘、古寨址、古驿站、古矿冶遗址。
关键词: 遗址 古遗址 浦城县

内容

第一节 古聚落遗址
  1958、1982、1987年三次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境内古聚落遗址241处,其数量在全省已普查的32个县中居首位。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21处,青铜时代220处(其中商代99处,西周16处,春秋战国105处)。主要分布于南浦溪主支流两岸出水面50~300米的低矮山丘的向阳坡面。由于雨水长期冲刷或开垦种植,文化层已多无存,遗物大部分暴露于地面。出土文物以磨光石器和印纹陶器共存为特征,石器有石斧、石戈、石矛、石刀(含穿孔)、石〓(含有段)、石凿、砺石等。陶器可辨形的有釜、鼎、钵、盆、豆、罐、瓮、尊等;纹饰有席纹(正斜)、方格纹(大小)、云雷纹、绳纹、回纹等,以席纹居多,个别刻划有符号。从采集的生产工具来看,当时以采集渔猎为主,农业处于原始状态。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
  官路乡有高门村斧头岭、临江寺、李处村禁山等3处;管厝乡有大窑村后门禁山,祖村后门山、对面山,党溪村牛鼻山等4处;万安乡有后洋村后门山、陂下村长白山等2处;莲塘乡有莲塘村金钱后、吕处坞村十八窑等2处;富岭镇有马家庄村后门山,浮流村后门山,余塘村树林山、马庵弯等4处;水北街乡有曹村后门山、大林山、外茶坪等3处;濠村乡有新村南山1处;临江镇有铁炉村鸡谷坞葡萄园3号1处;山下乡凹后村前洋狗马形1处。
  二、青铜时代
  商代 官路乡有李处村目鱼山、马踏背等2处;九牧乡有吴墩村后门山、金山岗等2处;盘亭乡有庙湾村石源岗、高头山等2处;忠信乡有忠信村光明凹,金凤村大砖坪、关山背,虎头山村社公后山、后门山,上同村黄瓜洋,大坞村排山,金樟村长蛇岗山下,前墩村南山等9处;管厝乡有上村大栗山、拉踏山、茶梨山、旱塘坪,管厝村上东坪,水坪村马蹄盘、后门山,口窑村菜园山、小学后山,官田村弯下山,大窑村后山等11处;万安乡有村头娑婆桥后门山、村头后门山,吴山下城墙沟,陂下村大湾山、后门山等5处;仙阳镇有下洋村社公山,管九村洋山后门山,坑沿村秧垅、七姐妹山,殿基村马道坪、陂头山、上交祠蜡子坪,麒麟山,枫处亭村毛竹场,高门村稻堂后,渔梁村棺山背,樟溪村后门山,木山村岩头垅,阳墩村塘园下垅,山前村乌龟背,三源村部后门山、茶果山、十三里梁处后门山、坦头茶厂后山等19处;莲塘乡有藠止园松树岗,九秋村逢燕山,吕处坞村茶场后门山,山桥村山坪,西岩村岩头火烧山岗、牛栏下虎头山,方家村后门山、南峰寺岗等8处;南浦镇有仙楼山龙头峰、梦笔山等2处;水南乡有上水南村龙溪桔子山1处;富岭镇有浮流村凹后甲,店亭村后山、杜林凹后山,余塘村填头窟等4处;永兴乡有冠山小学后门山,炉铺村会窑后门山、铁炉山,前墩小学后门山,仙楼村后山,银场村红建队后门山、茶山,庵后村后门山(2处)、杨处山等10处;古楼乡有洋溪村岩头山、瓦厂岗等2处;水北街乡有中学后门山1处;临江镇有黄村罗小山、红山仔,七墩村东园后门山,水东村官山塘(2处),樟山小学后门山,樟山坪,寨下村板桥后门山,七墩村后门山,水西江家村后门山、老鼠夹等11处;山下乡有青山村管厝后门山、溪洲后门山等2处;石陂镇有旧馆村茶梨山、茶场后门山、果场后门山,案山下村马犬头,后井村后门山,佘墩村柑桔山,象口村樟源后门山,连墩村等8处。
  西周 莲塘乡有莲塘村门头垅,吕处坞村牛栏坝凹山、窑子头张厝湾等3处;南浦镇有仙楼山金凤门1处;富岭镇有富岭村鱼公山1处;永兴乡有银场村八佛殿村后山、银场小学后山,永兴村高丘山、曾处后门山,庵后村林中山、苦塘村后门山,炉铺村牛屎背山,下墩村破柴坑等8处;水北街乡有中坊村南山1处;临江镇有寨下村下村后门山1处;山下乡有青山村横排山1处。
  春秋战国 官路乡有李处村棺山背、高门村狗山千等2处;忠信乡有溪源洋源山、雷塘山,金樟村前门山、百宝山、高塘山、凤凰山,墙里村蛇头山、镜子山,上同村杨处,金凤村十八磅杨金山、牛岭头山、山头下枫村垅等12处;管厝乡溪南丁头村后门山,溪南村头新厝湾,水坪鱼公钳坟山垅、大湾坪,流源村后门山,口窑村交椅山,里窑村后门山,上村周墩后门山,官田村李湾山,沙里村蛇岗山、烟坪后门山、塘园湾等12处;万安乡有村头村后洋苗圃山、龙珠山,富湖村张家园山、村头后洋坂,连墩村后门山等5处;仙阳镇有管九村花园地坪山、苦槠山、告碑山,下洋村后门山、百家坞、狗扯尸(2处),太平村十八里(6处),殿基村子孙殿后茶山,坑沿村福秧垅一号,仙南村庙后山、枫处亭社公山,樟溪田坞村后门山、上溪头后门山,巽源村木厝坞、青流千岗、垅子尾山、碉堡山、苦槠排,阳墩村苦竹山,三源村马羊垅、下高祠卧岩岗、上高祠螺丝湾等28处;水南乡有龙山头1处;莲塘乡有死尸垅,东山村尤墩后门山、原辣子山,九秋村大碓后山、大碓墓山、竹脚山、渡船头山、涂塑厂宿舍后门山,西塅村后门山、东山排,前山村黄泥庵,悦乐村夵夵山等12处;南浦镇有殡铺湾山、西山下、仙楼山上青岭、仙楼山虾子垄等4处;富岭镇有瑞安村月山衖、竹园头、太平塔、徐厝山,店亭村大凹山、洋岭山,余塘村上炮台山、苦槠山,高坊村后门山,前洋村岭塘等10处;水北街乡有西洋口上村后山1处;临江镇有寨下村路尾后山、林场后门山、凸出山,水东村后门山、官山塘1号、大窝岭,樟山林场后山,铁炉村鸡谷坞葡萄园(2处)、新街新溪坞等10处;石陂镇有碓下村元上长岗山、洪桥头马道山、大坪山笔山、庙垅山,旧馆村大坪垅,石陂村青龙庙坛园、青龙庙五相交山、岐山前来龙岗等8处。
  第二节 古窑址
  一、唐代
  珠塘窑址 位于石陂镇梨岭村珠塘窑自然村,南浦溪下游西岸,1987年发现。窑址范围1200平方米,堆积层厚1~1.5米。斜坡式龙窑结构,长70米,宽2米。器物胎骨厚重,青釉泛灰,平底微凹露胎,支钉叠烧痕迹明显,一般采用4~6支钉,可辨器形有罐、碗、执壶、盘口壶等。除窑头部分因建房外,其余保存较好,为杂草灌木覆盖。
  罗源窑址 在水北街乡罗源山坡,南临南浦溪,1988年发现。顺山坡而建窑,倾斜度约15度,呈东西走向,山坡上一条隆起的山脊,为龙窑痕迹。瓷片和窑具的堆积范围为南北长30米,东西宽25米,堆积层最厚处约1~1.5米。采集的器物有碗、碟、罐、壶、支座等。窑址中部于1978年开罗源至茅洲的简易公路时切断,窑头在1987年挖塘养鱼时又被毁,其余保存完好。
  二、宋代
  大口窑窑址 位于水北街乡黄碧村大口窑自然村,西距南浦溪1公里。堆积范围约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4米,包含大量的支圈、匣钵、托座和瓷器残片。1958年发现。已暴露的窑基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坡建筑,宽约2米,长约36米,龙窑结构。产品以青白釉为大宗,兼烧青釉和褐色釉器。烧成工艺有支圈复烧、托座叠烧、匣钵正烧等多种方式。器物造型以轻盈秀丽、小巧玲珑见长。青白釉品种有碗、盆、碟、罐、执壶、水注、瓶、盒、炉、灯盏、动物小玩具、印章和龙虎魂瓶等。青釉器和褐色釉器,可辨器形的有执壶、水注、盖罐、六角双耳瓶等。执壶、水注饰以蓝纹、盖罐、模印草花缠枝。
  碗窑背窑址 位于盘亭乡东峰村东山下自然村,窑址西部盘亭溪汇流信江注入鄱阳湖。堆积范围约6600平方米,堆积层厚1~3米,包含大量匣钵和青瓷残片。1958年发现。瓷器胎骨灰白坚硬,釉多青绿、黄绿或青黄,釉层普遍较薄,胎釉结合紧密,透明度强,釉层密布细冰裂纹,玻璃质感明显。瓷器装饰多为双面刻划花纹,兼有模印和堆塑。碗、碟、盆内壁或内底刻划纹饰有束莲、卷草缠枝、篦梳篦点、团形菊花、扎菜、蕉叶等;外壁则刻划折扇形直线条。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模印和堆塑,多见于瓶、罐,双耳瓶模印“福”、“寿”字纹等。器物造型口沿较薄,一般底足厚重,风格稳重。窑址除边缘因开挖水渠损失外,其余保存较好。
  三、元代
  半路窑窑址 位于水北街乡东路村半路窑自然村,堆积范围3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1.5米,包含窑具匣钵和青瓷残片。1982年发现。制品以青釉为主,兼烧青白釉、黑釉和青花瓷器,青釉器物有碗、盆、盅等。胎骨灰白,施青黄釉。一般口沿较薄,至底部增厚,圈足露胎,刻划纹饰内壁多菊花纹、篦梳纹、外壁折扇直线纹。黑釉器仅见碗1种,多数呈酱褐色,仿兔毫盏;青白釉器有碗、盆、高脚盘、灯盏等。碗的口沿外撇、深腹、圈足、满釉,形如墩子,俗称“墩子碗”;盆呈敞口、浅腹、矮圈足,形如铜锣,俗称“铜锣盆”。青花瓷器仅见碗1种,外壁饰“田”字形图案、釉色泛灰、青花发色暗淡,制品较粗糙。窑址边缘,有挖好基础尚未使用的窑基1个,馒头形,未砌砖石,直径4米,高1.5米,前为门,半圆形,高1米,后为烟囱,长方形,高70厘米,宽40厘米,有两个通气孔。
  四、明代
  珠塘窑前村窑址 位于石陂镇梨岭村珠塘窑前村,南浦溪西岸。窑址范围约1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米。1987年发现。制品均青花瓷器,有碗、盆、碟等。纹饰有“福”字、草花、弦纹等。青花发色多暗淡,釉面白中泛青、有细冰裂纹。
  第三节 古城址
  一、汉阳城
  汉东越王馀善所筑,位于仙阳镇管九村溪东大王塝山。城址东濒柘溪,西倚山,南北为开阔地,包含两个相连的山丘,高出河面50~200米,范围约20万平方米。1981年发现。城墙遗迹可见,宽2~5米,高20~30厘米,有夯打痕迹。建筑不甚规则,一般顺山脊向沟谷底部延伸,残长约500米。南面的一段城墙,筑于陡峭的岩壁上,居高临下,地势尤为险要。城墙中部,山岗突兀,成墩子状,为全城最高点,海拔343米,经探测,发现土层中夹杂红烧土块、灰烬和陶片,为当时的报警烽火台。城内有平整的台地,约1000平方米。城址地表散布磨制石器和印纹陶器残片。石器有石斧、石刀(含穿孔)、石〓、石箭镞、石网坠等,泥质陶器可辨器形有釜、豆、鼎、罐等,纹饰有席纹、方格纹、云雷纹、绳纹和刻划纹。建筑材料只见绳纹板瓦残片,厚1厘米。《史记·东越列传》:“故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即指此。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来脉图》所标“汉阳城故址”位置与考古调查相符。
  二、临江城遗址
  汉东越王馀善所筑,位于临江镇锦城村。城址东濒临江溪,溪出观前汇入南浦溪,西倚金鸡山,南为开阔盆地,北为鸡山垅,范围约20万平方米。1981年发现。城址内大部分被开垦为水田,尚存遗址分列各点:
  金鸡山 由5座低矮的山丘绵亘一脉,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600米,海拔最高368米,高出河面50~100米,地面暴露大量印纹硬陶及汉代绳纹板瓦、筒瓦的残片。
  鸡山垅 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的山丘。地面暴露印纹硬陶器残片,水沟断面有厚约50厘米的文化层堆积。
  越王庙台址 明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一:“汉东越王庙在清湖里,祀汉东越王馀善神,尝拓江之浦,筑城以居,后为繇王居股所杀,民为立庙。宋绍兴十二年(1142)赐额昭佑,淳熙十五年(1188)封孚惠侯。”城址内靠西部有一台地,高出地面1~2米,面积280平方米,台地边缘有一层绳纹板瓦的瓦砾层,个别柱础暴露于外。
  城墙遗址 在田畈中,土筑,长约30米,宽5米,高3米。附近水田有零星印纹硬陶片。
  烽火墩遗址 今存松树墩、苦槠树墩、亭后墩和河墩等遗址。
  从上述遗址所采集的标本有石斧、穿孔石刀(残)、玉镞、陶纺轮等,夹砂陶和泥灰硬陶的可辨器形有盆、罐、钵,纹饰有席纹、方格纹、曲折纹、刻划冰波纹、菱形纹等。部分陶器质地坚硬,表面带有一层薄的黑褐色釉。
  《舆地纪胜》引图经云:“临江城:昔越王战于城,即此地”。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东越王庙在南乡清湖里,即汉东越王馀善也。”宋代诗人真山民题《东越王庙》诗:“颓栏斜照网蛛丝,陈迹凄凉万古悲。柘水尚鸣亡国怨,山松曾见受封村。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
  从采集的标本考证,时代为商周到西汉。
  三、浦城城池
  汉东越王馀善始筑,即今县城。旧城墙沿粤山(又名越王山,今称仙楼山)脊,自东向西延伸,西、北为开阔地,东南濒临南浦溪,以筑城临浦,故名,后城废。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沿旧城墙遗址扩建,清嘉庆(1796~1820)间重修,后城墙又毁,今存遗址4处:
  越王台遗址 馀善建烽火台于粤山顶端,海拔333米,后人称为越王台。地表散布印纹硬陶片,文化层堆积厚约40厘米。采集标本有:石斧、石戈、石箭镞、陶网坠、陶纺轮等,陶器可辨的器形有罐、盂、豆、鼎,另有原始青瓷豆。纹饰有席纹、方格纹、绳纹、椎点纹、刻划纹、复合纹等。
  东越王馀善行宫遗址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越王馀善行宫在县东隅越王山下,今天心胜果寺即其遗址。”出土器物有:席纹硬陶罐、匏形陶壶、弦纹陶罐及陶钵等。
  龙潭门、登瀛门 均面临南浦溪,原有城门10个,今仅存这两个小城门,城高均4米,基部厚6.2米。城门均半圆顶、双层,高3米,宽2.3米,向外开的一层较小,向内开的较大。门上分别额书“龙潭门”、“登瀛门”,每字30×30厘米,石质阴刻楷书。城砖长34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上模印“清嘉庆十五年祝徐氏捐修全城”等字。
  后阳城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十:“后阳城在县东募泰里,相传即故浦城地,城垒、县治遗址犹存”。东倚吴山,北靠小敛,西和南均临南浦溪,将军山、越王山怀抱东南,城北遗址盆地约7平方公里,已辟为农田。
  第四节古关隘
  太平关位于古楼乡茶梨坑村西,距县城约60公里,出关通广丰县境。关筑于山峰险峻、巨石壁立的峡谷溪畔。前后有石级台阶,地势险要,今存砖砌半圆顶关门洞,高3.3米,宽2.2米,长8米。砖均为青色,规格为32×16×6厘米。关门西向,已毁,痕迹可见。关内半圆顶与两壁砖已裂缝,顶部丛生灌木。
  枫岭关 位于盘亭乡深坑村枫岭半山腰,距县城45公里,为浦城与江山界关,横截两峰之间,地势险要。关用岩石垒砌而成,顶半圆拱状,门洞高3.1米,宽2.3米,深3.4米。关总长20米,宽3.4米,高4.2米,保存完好。
  寨岭隘 位于忠信乡海溪村柘岭,距县城50公里。隘口块石砌成,横截于两峰之间,中为石级古道,出入口均为拱状石门,顶已毁,两壁仍存,总长38米,高3.5米,宽1米。
  二渡关 位于盘亭乡界牌自然村西部山麓,距县城60公里。关两侧山岭耸列,地势险要,为闽赣界关,出关通往广丰。盘亭溪自东南向北绕关西流去,关距溪约70米,两面出入均须渡溪,故称二渡关。民国22年(1933)兴建的广浦公路穿关而过,关被拆毁,今仅遗址。关内50米处有山坪约500余平方米,原为兵营,今已杂草丛生。
  木城关 位于盘亭乡刘田村,距城约70公里,出关通往广丰。关筑于山顶隘口,已圮,今存乱石颓垣,荆棘丛生。残墙高2米,宽3米,长15米。旁依草坪1块200余平方米。
  梨岭关 原名梨岭隘,清改名梨岭关。位于九牧乡五显岭背,距县城35公里。关筑于两峰之间,东西两面峻岭崔嵬,地势险要。今存块石残墙高约3米,长约20米。
  双亭隘 位于永兴乡萧家村后,为通往崇安主要古道要隘。隘在两亭之间,故名双亭隘。隘两侧山峰耸列,唯中间一条石级古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隘建筑物已圮,今存隘口遗址呈长方形,约30平方米,隘口块石砌成墙基高约3米,长5米。
  第五节 古寨址
  黄巢寨 位于仙阳镇东北百向山上,南距县城15公里,距仙阳3公里。百向山,又名八面山。《太平寰宇记》云:“山有八面,形势秀丽,因名。”西临柘溪,南与油果山对峙,北为汉阳城遗址。
  黄巢寨有一寨二寨,一寨尚存寨门、插旗石。寨门用块石垒成,高约2米,宽约1.5米,前后均有石阶。插旗石为一较平的巨石,约200平方米,在石的中心处,有人工凿成的方形小坑4个,成正方形排列。坑深10厘米,边宽20厘米,各坑相距约1米,是放置旗架的地方。一寨与二寨之间,有开阔地,约2000平方米,可用于操练兵马。
  汉泉山营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十:“县北乡雁塘、忠信两里间,统曰福罗山,汉书闽越王居保泉山即此。”该志卷首《东北境山川图》标示,汉泉山营故址在寨岭隘下,雷公寨与棋寨的中间,山高岭峻,仅有1条通道,地势险要。
  汉大泽营 清《福建通志》云“在吴山下。”《太平寰宇记》云“汉时有吴国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吴山下位于县城东部,距城5公里,今属万安乡村头村。而《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载:“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十据此亦载汉大泽在吴山下。
  第六节 古驿站
  渔梁驿 位于仙阳镇渔梁村。隋开通大运河后,闽中入中原溯闽江沿建溪、南浦溪抵浦城,经渔梁,越仙霞,至江山清湖下舟,即可抵达杭州,然后转运河西去长安或北上幽燕,渔梁由此而辟为驿站。现存遗址有:
  驿馆 唐设延及明清,在渔梁街中心西侧,俗称公馆。面积约200平方米,旧房无存,址改建木结构民房。
  马坪 在驿馆后侧,面积约400平方米,西侧有风火墙与外界相隔,是当时驿站养马和伙房场所,再进为小溪,有石砌护坡及石蹬,溪中有饮马潭。
  妈祖庙 在驿馆对面,现为渔梁小学。中轴线为门、回廊、中殿、后殿。中殿方形,木结构高约10米,单檐,歇山顶,鸱尾呈游龙形,圆形藻井,复盆式柱础,面积675平方米。后殿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鸱尾伏兽形,中脊有象形饰物。清代后期重修。
  第七节 古矿冶遗址
  查源洞宋代铜矿矿冶遗址 位于古楼乡管查村对面的羊角尖山,海拔908米。矿冶遗址包括矿井和冶炼场地两部分,矿井分布于羊角尖山的山腰和下坡,共有矿洞100多个,大小深浅不一。其中在山脚下较大者,井口高1.8米、宽2米、深25米,系利用岩石自然纹理人工开凿,巷道不规则。巷道可见古铜矿矿石井与现代铜矿巷道交叉。冶炼场地有二:一在古楼村板源坑,距矿井2公里;一在管查村口,有矿渣堆积,杂有明代瓷器残片。
  棠岱坑明代矿冶遗址 位于富岭镇莲塘村棠岱自然村后门山,海拔954米。1983年发现。查明矿井两处,相隔50余米,一上一下,大致相似,井口高3米、宽0.8米,巷道长100米,然后呈丁字形向两旁延伸。延伸处用碎石封堵。离下面洞口10米处,有一摩崖石刻,篆额《棠岱坑水垄记》。
  《明史·食货志》:“永乐间,又开福建浦城马鞍等坑三所。”遗址与史料相符。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