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4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队伍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3
页码: 993-995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58年至1988年福建省浦城县科学技术机构队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技 科技队伍 浦城县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行政管理机构
  县技术研究委员会 1958年6月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兼任主任,与县科协合署办公。1962年精简机构时撤销。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974年9月,县计委内设科技小组。1979年1月23日,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与科协合署办公,撤销县计委科技小组。1984年5月4日,县科委、科协分开办公。
  科技干部局 1986年4月成立,与人事局合署办公。
  二、科技推广服务机构
  县苗圃 民国6年(1917)9月成立,以县署东西两边空地和南浦书院余地培育苗种,不久停办。民国26年9月,溪下成立县苗圃。民国29年4月并入县中心农场。1953年起,先后在城郊梦笔山、溪下及石陂黄塘桥头、富岭马家庄等4处设立国营苗圃。(详见《林业》卷)
  县测候所、气象站 民国25年,成立县测候所,为二等测候所,所址在燕尾衕佛灯尼庵。1951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县测候所,并改名福建省军区司令部气象科浦城气象站。1952年9月迁址仙楼山腰。1954年1月1日改名浦城气象站,为地方建制,隶属省气象局。1981年1月1日起,归县人民政府和省气象局双重领导。1988年底,成立县气象局。
  县农业推广所 民国26年春.在梦笔山创办农场,县长兼场长。民国29年4月,省种养场与县农场合并,成立县中心农场,管辖溪下苗圃。民国30年,改称农业推广所,在上莲塘设农业推广实验区。
  县水标站 民国27年1月1日,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处在南浦桥头设水标站,观测水位、雨量。同年5月1日,改属省公用事业管理局。次年1月复属省建设厅。民国36年3月1日改属省水文总站。1949年5月1日起,因受战争影响消失。
  县种羊场 民国28年7月,省农业改进处在梦笔山北坡建立种羊场,有种羊800只。
  县农业试验场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农业推广所和溪下苗圃合并,成立县农业试验场。1953年1月,省农业厅投资将原水南飞机场遗址辟为县国营农场,农业试验场撤销。
  水位(文)站 1951年1月1日,建瓯水文站在浦城设立雨量站。1953年改为浦城水位站,隶属洪尾水文站。1957年2月15日,省水利局设立万安水文站,1970年底撤销。1970年10月,建阳地区水文站在古楼洋溪村设立小安下水文站。1973年1月1日,又改属建阳地区水利电力局。1976年5月9日,建阳地区水利电力局在富岭洋墩村设立洋墩水文站,1980年底撤销。1981年1月1日,浦城水位站、小安下水文站均改属省水文总站。
  农业技术推广站 1953年9月,县建设科设农业技术指导站,编制干部13人。1955年初,改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县农技站),年底隶属农业科(后属农业局)。同年9月,设仙阳、九牧、临江3个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区农技站)。1956年,各区均成立一个区农技站,并随行政区变动而设置。1958年公社化后,县、区农技站均改称县、公社农业科学试验站(简称农科站)。1959年,县农科站与国营农场合并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62年精简机构,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撤销,恢复县农技站,同时公社农科站亦复称农技站,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编制46人。1978年恢复四级农科网,公社农技站又改称农业科学试验站。1980年7月,县农技站分解为农(业)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经济作物4个站,其中农技站农技人员编制8人,其余每站设4~5人。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后,公社农科站又改为乡(镇)农技站。
  县良种场1963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溪下直属队划出成立县良种场,场址在东郊溪下。1975年3月,与国营水南综合农场合并,改称县水南良种场。同年8月又与农场分设,复称县良种场。1978年冬,石排下生产队划入管理。1988年,全场人口197人,干部6人,生产用地352亩。(详见《农业》卷)
  县信息中心 1984年7月成立,设在县科委。
  县技术开发中心 1987年4月成立,设在县科委。
  三、科研机构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1月,县农技站与县国营农场合并成立,简称农科所,所址在下水南原国营农场,由县委副书记兼所长,初有干部12人,工人34人。1960年1月,原国营农场的工人和土地分出并归国营水南综合农场。1962年县农科所撤销。1975年8月,在县良种场附设县农科所,从县农业局调入技术人员从事科研。1979年10月从良种场分出,正式恢复县农科所,隶属县农业局,所址从溪下迁回水南,有职工40余人、耕地284亩及生产配套设施,年科研经费5~6万元,从事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
  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夏成立,所址设在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拨款35万元作为基建、科研经费,负责引进先进技术,组织推广应用。1961年,因林业、森工机构分设而撤销,林业系统成立县林业科技推广站(简称林技站)。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工作。1969年撤销。1981年复建林业科技研究所,所址设在上青岭,编制6人。1984年,改名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编制13人。
  工业研究所1959年,成立化工、钢铁、矿产、农业机械等4个研究所,分别设在主管局,1962年均撤销。1978年8月,成立农业机械研究所(1984年撤销)。1980年,县工业局设工业研究所,1984年改设县经济委员会技术改造科。1982年,县第二轻工业局设二轻研究所,1985年改为技(术)改(造)股。
  交通运输研究所 1959年成立,为交通局所设机构,1962年撤销。
  水利电力科研机构 1959年,成立水利电力研究所,1962年撤销。1960年,成立水利电力科研情报站,1984年撤销,工作由水电技术股取代。
  畜牧水产研究所 1959年,成立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水产研究所,1962年撤销。
  建筑研究所 1959年,县建筑公司设立,1962年撤销。
  微生物研究所 1959年,商业局设立,从事食用菌研究、培育工作。1962年撤销。
  医疗药品科研机构 1960年2月1日,卫生科设立中医研究所,1962年撤销。后各公社相继成立中医或青草药研究组。1978年7月16日,卫生局成立医药研究所,1985年1月停办。1988年,县蛇伤防治院设蛇伤防治研究所。
  县地震办公室 1974年成立,附属县计委,浦城一中、仙阳公社中学设立地震测报小组。1979年冬,省地震测报部门认为浦城不属地震带,地震办公室撤销。
  第二节 科技队伍
  解放前,县内科技人员寥寥无几。1953年,全县有自然科学技术(不含行政,下同)公职人员21人,其中卫生(含医药,下同)12人,其他技术人员9人。1956年,医疗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卫生技术人员达305人。1958年工程技术队伍有所发展,至1959年,有工程技术38人,其中水电19人、工业15人、交通4人。此后,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县,县内也分批分专业培训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至1965年,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539人,其中工程53人、农业42人、卫生444人。1978年,经县人事局全面调查,全县有各类自然科学技术人员584人,其中工程181人、农业147人、卫生256人。此后,由于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科技队伍迅速壮大。至1985年,全县获技术职称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有883人,其中工程367人、农业298人、卫生218人。1988年底,通过职称评审,共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164人,其中初级920人,中级224人,高级20人;工程465人,农业207人,卫生492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