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16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C23
页数: 2
页码: 799-8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解放前青少年团体的情况,包含了国民党统治区青少年团体和苏区青少年团体。
关键词: 浦城县 青少年 团体

内容

一、国民党统治区青少年团体
  青年团 民国15年(1926),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处青年部伍化臣等,受党部筹备处指示,筹备组织青年团。在中学发展团员,并在大成殿开成立大会,选出5人为委员,推伍化臣为主任。5、6月间,县党部筹备处主任林石到青年团查看,说青年团是共产党办的,伍化臣骑虎难下,就在青年团牌子上添上“三民主义”四个字。此后,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到浦城时,其政治部宣传科长数次到团了解情况,召集所有团员开会,说:“谁加上三民主义四字,画蛇添足。”勒令发表宣言解散。
  学生团体 民国8年5月,浦城学生先后收到上海、福州大中学生联合会关于五四运动的传单。月底,青年学生在明伦堂组织浦城国货维持会。随后学生上街宣传,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振兴国货!”等口号;组织学生沿街搜查日货。同年暑假,国货维持会扩大为浦城学生联合会,进一步开展爱国活动。学生宣传队还到天后宫和街头宣传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罪行,宣传科学民主,并向群众募捐数千元汇给上海华洋义赈会,赈济直、鲁、豫、陕、晋等地受水旱灾民。民国14年,学生联合会因主要骨干求学、就业离浦,学生会消失。
  民国30年,县立初级中学建立学生自治会,推选主席1人,委员13人,一般3年换届1次。民国38年,4所中等学校合并为浦城中学,成立中学学生会组织,学生会设学习、宣传、文艺、编辑4个股,曾先后创办过《浦城新闻》、《浦城建报》、《浦声》、《波涛旬刊》、《浦中》、《灯塔》等刊物。学生会组织直到解放前消失。
  童子军 民国25年3月4日,在县立初级中学成立,称中国童子军1893团,设8个中队,24个小队,有室式露营帐篷3套及手旗、童子军棍、三角巾、担架等教具。每学期举行一次露营。平时,童子军训练结合军事训练进行,开展通讯、测量、架桥、救护等户外训练。民国28年前,学校藉童子军训练为训管学生的办法。直到解放前夕消失。
  二、苏区青少年团体
  共青团 民国19年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简称共青团),县、区设团委,乡村设团支部、团小组,各机关、学校、工厂、武装部队及其他群众团体中也设有团的组织,各级团的主要领导人由同级党的组织成员担任。团的主要活动是组织宣传党的各项运动;组织担架队、慰劳队等;发动青年参加红军;培养青年干部。共青团员在武装斗争、生产建设中成为实施党的中心任务的先锋模范。各级共青团组织随着苏区丧失而消失。
  儿童团 在共青团领导下的8~15岁儿童组织。其主要活动是组织儿童学习和适当参加政治、军事、经济的实际斗争。儿童团虽不宜直接参加战争,但都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以适应战争环境。每个儿童团员均备有梭标、小刀等武器,并担负站岗、检查通行证、查禁鸦片和赌博、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等工作。儿童团组织随苏区丧失而消失。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