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社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158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三 社团
分类号: C23
页数: 23
页码: 796-8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社团的情况,包含了解放前社会团体和解放后社会团体。
关键词: 社团 浦城县 发展

内容

卷二十三 社团
  清末,浦城办新政期间,建立商务分会及农会。其后,虽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一度成立学生组织,但至民国15年(1926)前,社团组织未见发达。
  民国16年,北伐军到达浦城,帮助建立国民党浦城县临时党部。其后,迅速建立起工人、农民、妇女等团体。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后,右派势力渗入浦城,农民团体形成两派组织。原先组织的农民、青年、妇女团体被强迫解散。民国20年6月,社团又有较大发展,成立县农会和县教育会,并建立12个商业同业公会。抗日战争期间,社团活动活跃,在宣传抗日、团结群众支援抗日中作出成绩。民国30年,县示范农会组织向区乡延伸,建立乡镇农会。民国33年,各乡镇亦建立教育会。抗日战争期间,流落浦城的外地人先后建立同乡会。民国35年4月,县总工会亦奉令成立。至民国38年1月,全县有农民团体25个、会员48003人,工人团体11个、会员562人,商人团体35个、会员844人,自由职业团体15个、会员452人,其他社会团体18个、会员1383人。
  1927年9月,境内建立中共组织后,党组织为团结群众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工会、农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解放后,党将群众团体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1949年8月开始至1951年,先后成立青年、妇女、工人、农民、工商业者等团体。1953年和1956年分别成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团体。但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些团体都停止活动。1968年12月31日至1969年1月3日,召开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贫代会)和工人代表大会(工代会),1969年1月10日召开红卫兵代表大会(红代会),合称三代会,合署办公。工代会取代总工会,红小兵组织取代少先队,贫代会会后未开展活动。县共青团、妇女组织直至1971年和1972年才恢复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除“左”的影响,重视群团工作,迅速建立和恢复各种团体和学会组织。1981年6月,中共浦城县委召开全县群团工作会议,确定群团工作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方而,群团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第一章 解放前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人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工人团体
  民国16年(1927)2月,在北伐军宣传影响下,成立县总工会,不久即解散。
  民国24年5月,成立中药制药业职业工会,会员61人。民国28年2月,成立码头业职业工会,会员55人;挑挽业工会,会员44人。民国34年3月16日,成立建筑业工会,会员105人;4月17日成立船员工会,会员110人;12月26日成立理发业工会,会员40人。是年,县党部社运干事参加省党部举办的社运训练班回浦后,扩展工会组织,筹建县总工会。民国35年4月20日正式成立县总工会。成立后,在旧馆设卡向过往船只征收所谓会费;调处劳资两方一些纠纷;帮助失业人员介绍就业;协助政府调查“社运”情况,动员工人参加“戡乱”等活动。
  二、苏区职工团体
  民国16年11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在浦城岱后的三将军庙召开崇安、浦城边区造纸工人代表会议,成立崇浦边区工会,负责人王德有。年底,新兴七各村普遍建立工会,会员数百人。区工会成立后,组织发动400多名造纸工人,开展反对造纸老板克扣剥削工人的斗争。经过10多天的罢工斗争,造纸老板被迫取消给工人吃浸水米,答应提高工人工资和每天工作八小时;纸工工资由原来一个季度一结算改为按件计酬,5天或10天一结算;废除克扣工人的不合理规定。这是县内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第一次罢工斗争的胜利。新兴七一带的造纸工人在中共岱后办事处的领导下,与农民相结合,参加各种抗税斗争和人民革命武装斗争。民国19年8月因王德有叛变,新兴七工会组织被迫解散。同年冬起,境内其他革命根据地,随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各级工会相继成立。县有总工会,区成立工会,乡村设工会小组,各厂、商店、合作社普遍建立各种产业工会、手工业工会和雇农工会等组织。工会组织任务主要是团结工人群众,动员和组织工人参加武装斗争和生产建设,维护工人群众利益,巩固加强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工会组织随着苏区丧失而消失。
  第二节 农民团体
  一、清末民初农民团体
  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成立县农会,由会员选举总理。次年改选农会总理,因地方各派相持不下遂停办。民国2年(1913)成立县农会,由会员推选会长。后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大军过
  境,兵差民夫任务繁重,农会难以承办,自行停止活动。
  二、国民党统治区农民团体
  民国16年2月,省农民运动委员会派詹式良(字仰三,浦城人)为浦城农民协会筹备委员,成立县农民协会(办公地址在孔庙)。3月初,派人到仙阳等地宣传耕者有其田,取消田租剥削,组织乡区农民协会。同年2月中旬,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又派徐天民等3人为浦城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办公地址在季氏家祠),两个农会均挂牌办公。徐天民勾结曾受北伐军惩处过的代理县知事王心鉴,以原农会是北伐军影响下成立的,宣传内容都属共产党主张为由,将其捣毁,詹式良组织的农会被宣布解散。数月后,徐天民组织的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并自任委员长。民国20年10月,浦城县农民协会改称浦城县农会。民国30年9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核定浦城县农会为全国示范农会,按月补助经常费600元,并派农民运动督导员廖光亨驻会督导(抗战胜利后廖撤回省,由县党部书记长章复心兼农会督导员)。是年,有乡农会40个,会员3776人。民国33年2月16日,召开县示范农会会员代表会,改选季恭让为理事长。会议并推定人员到各乡强制农民入会,各乡镇均成立农会。至民国37年统计,县示范农会及乡镇农会会员共有48003人,但参加乡区农会改选会议的会员只3408人。1949年5月,浦城解放时,农会组织消亡。
  国民党领导组织的农会的主要活动有:强制农民入会,训练农会会员,经国民党县党部批准选拔的“优秀”会员充实农会干部,策动会员加入国民党。但也组织过会员栽植公有林,推广良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普及补习教育。民国33年2月1日,将原农民接待所扩充改组成立农民福利社,设有膳宿部、图书室、娱乐部、咨询部、代笔部、服务部、义诊部、施棺部,推行“二五”减租,协助发放农业贷款,设立农产品代营处,代销农民产品等活动,其实绩甚微。
  三、苏区农民团体
  革命根据地(简称苏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的农民团体有农会、贫农团、农抗会。
  农会 民国16年9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以崇安农民协会顾问名义到岱后村,在该村三将军庙召开崇(安)浦(城)边区代表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崇浦边区农民协会,由王德有负责。会后,岱后村领先成立农会.有会员60多人。附近的池家、后溪、外源、胡推、垄空、井楻坑等村都先后成立农会,发展会员300多人,至年底共有会员1000多人。民国17年2月,浦西的樟村、东坑、里鲍、外鲍、岱里、西坑等村也组织农会。4月,新兴七一带农会均改称民众会,作为武装暴动的基础组织。9月,浦西民众代表会宣布成立民众会,浦南的翁村、谢坑、水尾丘、莫上、顶前、后濠等18个村成为民众会的基点村。
  苏区农会成立后,通过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提高群众阶级觉悟,打击土豪劣绅。负责土改的具体工作。民国16年冬,崇浦边区部分村农会领导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同年底开展练武,制造武器,为武装暴动作准备。民国17年10月,新兴七500多民众队员带自制的几百杆土枪、200多架土炮,参加以上梅为中心的崇浦边区农民武装暴动,成为暴动的骨干力量。同年8月,由于王德有叛变,新兴七苏区丧失,新兴七民众会被迫解散。其他地区民众会仍坚持斗争。民国23年年底,因国民党军队“围剿”,苏区丧失,各地民众会被迫解散。
  民国21年9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攻克城区时,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县农会、贫民协会,后因红十军回师赣东北,城区成立农民团体随之消失。
  贫农团 民国17年3月,汪林兴到崇安白水一带秘密组织贫农团,浦城西南部的西坑村就有部分群众参加。民国19年6月,西部的岱里、王下坑成立村苏维埃,同时成立贫农团。民国25年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在海溪等地成立贫农团,后改为民众会,1942年停止活动。
  农抗会 民国26年11月,浦南根据地农民组织统称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抗会),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消失。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青少年团体
  青年团 民国15年(1926),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处青年部伍化臣等,受党部筹备处指示,筹备组织青年团。在中学发展团员,并在大成殿开成立大会,选出5人为委员,推伍化臣为主任。5、6月间,县党部筹备处主任林石到青年团查看,说青年团是共产党办的,伍化臣骑虎难下,就在青年团牌子上添上“三民主义”四个字。此后,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到浦城时,其政治部宣传科长数次到团了解情况,召集所有团员开会,说:“谁加上三民主义四字,画蛇添足。”勒令发表宣言解散。
  学生团体 民国8年5月,浦城学生先后收到上海、福州大中学生联合会关于五四运动的传单。月底,青年学生在明伦堂组织浦城国货维持会。随后学生上街宣传,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振兴国货!”等口号;组织学生沿街搜查日货。同年暑假,国货维持会扩大为浦城学生联合会,进一步开展爱国活动。学生宣传队还到天后宫和街头宣传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罪行,宣传科学民主,并向群众募捐数千元汇给上海华洋义赈会,赈济直、鲁、豫、陕、晋等地受水旱灾民。民国14年,学生联合会因主要骨干求学、就业离浦,学生会消失。
  民国30年,县立初级中学建立学生自治会,推选主席1人,委员13人,一般3年换届1次。民国38年,4所中等学校合并为浦城中学,成立中学学生会组织,学生会设学习、宣传、文艺、编辑4个股,曾先后创办过《浦城新闻》、《浦城建报》、《浦声》、《波涛旬刊》、《浦中》、《灯塔》等刊物。学生会组织直到解放前消失。
  童子军 民国25年3月4日,在县立初级中学成立,称中国童子军1893团,设8个中队,24个小队,有室式露营帐篷3套及手旗、童子军棍、三角巾、担架等教具。每学期举行一次露营。平时,童子军训练结合军事训练进行,开展通讯、测量、架桥、救护等户外训练。民国28年前,学校藉童子军训练为训管学生的办法。直到解放前夕消失。
  二、苏区青少年团体
  共青团 民国19年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简称共青团),县、区设团委,乡村设团支部、团小组,各机关、学校、工厂、武装部队及其他群众团体中也设有团的组织,各级团的主要领导人由同级党的组织成员担任。团的主要活动是组织宣传党的各项运动;组织担架队、慰劳队等;发动青年参加红军;培养青年干部。共青团员在武装斗争、生产建设中成为实施党的中心任务的先锋模范。各级共青团组织随着苏区丧失而消失。
  儿童团 在共青团领导下的8~15岁儿童组织。其主要活动是组织儿童学习和适当参加政治、军事、经济的实际斗争。儿童团虽不宜直接参加战争,但都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以适应战争环境。每个儿童团员均备有梭标、小刀等武器,并担负站岗、检查通行证、查禁鸦片和赌博、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等工作。儿童团组织随苏区丧失而消失。
  第四节 妇女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妇女团体
  民国16年(1927)2月,成立县妇女解放协会,因政局动荡,不久即解散。
  民国26年8月1日,成立县妇女会.有会员100余人。选举第一届理事7人,常务理事3人。并认定各机关的女职员、各学校女教师是当然会员,家庭妇女年满20岁以上可自愿参加。部分乡区也建立妇女会组织。至民国31年,全县有会员120人,至民国37年登记仅有会员100人,浦城解放时,机构消亡。
  妇女会在国民党县党部统辖下,依照党团布置进行活动,通过妇女会发展女性国民党员260名,并举办过妇女工艺传习所,帮助成立毛巾生产合作社,调解一些妇女纠纷,宣传抗日等事。
  二、苏区妇女团体
  在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各级党的组织都设有妇女部.加强妇女工作领导。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同时成立妇女解放委员会,民国20年改称妇女生活委员会。其主要活动是对妇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动员妇女参加赤卫队,制造武器,站岗放哨;组织担架队,慰劳伤病员,掩护和护理红军及游击队伤病员;组织妇女队帮助红军及游击队洗衣、做鞋、送粮、运盐;化装到国民党统治区内收集情报及交通联络工作。主张婚姻自主,维护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男人一律平等地位。苏区妇女团体组织随着苏区丧失而消失。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成立过妇女抗日救国会,至抗战胜利时消失。
  第五节 工商业者团体
  一、县商会
  清光绪(1875~1908)年间,清政府为巩固其统治,颁发《商会组织规程》,通令全国各地商民组织商会,并颁布《维护商人权益章则法令》。浦城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奉令成立县商务分会。
  民国3年(1914)8月,县商务分会奉令附设商事公断处,商会总理兼处长。民国4年,商务分会改称商会,总理改称会长,同时撤销公断处。民国16年2月,游松林以商会会长头衔进身县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会被农会筹备委员徐天民等率农民砸抄,商会会长游松林出走,商会随之停顿。次年秋,商界电诓侨居上海的黄健民回浦任会长。冬,商会因拒付民团经费与民团发生矛盾,黄健民被民团枪杀,县商会又陷于停顿。民国19年,国民政府发布《商会法》后,次年10月21日,县政府饬令恢复县商会活动,会长改称理事长。民国28年9月,依照《非常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召开商民代表会,改组商会选举产生商会执行委员15人(其中常务委员5人)、监察委员7人,会长改称主席。民国34年12月27日,商会改设理事会、监事会,由代表选举产生理事、监事和理事长。
  二、同业公会
  民国20年,按照国民政府颁布的《工商业公会法》,组织成立县京果业、布业、广货业(后改百货业)、屠宰业、染业、菇商业、烟业、肉燕业、中药业(后改国药业)、竹木业等10个同业公会。民国21年,又成立酒业、纸烛业、棉棕业、糕饼业等4个同业公会。民国27年,成立彩结业、裁缝业等同业公会。次年,成立承揽运送业(后改运输业)、旅社业、菜馆业等同业公会。民国29年,成立理发业、豆腐业、面馆业、木匠业等4个同业公会。同年10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社会处令各县办理人民团体总登记,至民国32年登记结束。通过登记,各同业公会进行改选。至民国38年先后成立铜铁锡业、民船业、图书教育用品业、盐业、贩运业、鞋业、伞业、粮食业、营造业、首饰业、新药业、碾米业等12个同业公会。全县共有35个同业公会,会员895人。
  商业团体的主要活动有:清宣统末年(1911),各地战乱纷起,县当局为募80名青壮年编成联甲勇,由商务分会捐资,至民国元年裁撤。民国2年,因受灾歉收,米价暴涨,由一元八斗涨至一元一斗,闹米风潮四乡爆发,县公署为缓和矛盾,要商务分会组织粮商富户开办平粜局,从外地运进大米,仍以一元八斗供应,暂平闹米风波。同年7月,防止散兵入境骚扰,商会由李迪瑚、徐作谋钱庄垫款,购置枪械,后由各商号归还。民国15年,县商会在原团防所的基础上,扩建成商团,有枪五六十支,协同军警管理城关市面。民国20年前后,商会集资修筑浦城至水吉公路,路未筑成,资金被耗尽,商民愿望成泡影。民国26年,县商会组建义勇警察队,向各商号摊派经费,购枪80支,商会长自任队长。后部分义警编入警察局,其余解散。
  民国33年,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开办电灯厂,该部离浦后,电灯厂由县商会与县政府、三青团组织合伙买下,更名青年电灯厂。民国37年9月,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县政府迫于形势,实行全面限价,并在各地设管制机构,采取物资禁运措施,造成工业品供应失调。县商会奉命印制《浦城商会采购证明书》,供商民赴沪、榕采购物资,以缓和浦城市场物资供应,但无济于事。
  第六节 其他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其他团体
  民国期间,经当局登记的团体还有:
  红十字会浦城分会 民国11年(1922)成立,会员200多人。
  浦城县教育会 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以南浦书院为会所,由会员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2人,职员30人。民国元年,裁副会长1人、职员10人,并移会所于学署左斋。民国7年,县拨款修理会所。后停办。民国20年10月1日再度成立,会员24人。民国33年,西山、体仁、文通、富岭、高泉、石陂、水北、招贤、永兴、仙阳、棠秀、忠信、旧馆、临江、山下等15个乡镇成立教育分会,共有会员408人。
  浦城县中医公会 民国14年2月,成立中医公会筹备会,5月正式成立,为会长制。民国17年2月,召开会员大会,改为理事制。民国26年6月,有会员56人。
  中国佛教会浦城县支会 原名中国佛教会浦城县分会,民国27年7月31日成立,会员90人。民国37年4月更名,有会员252人,男152人、女100人。
  第三战区伤兵之友浦城分社 民国28年10月3日成立。
  旅浦同乡会 民国30年至民国36年旅居浦城的外地人先后建立9个同乡会。即福州同乡会,民国30年12月28日成立,会员70人;浙江同乡会,民国31年3月22日成立,会员360人;湖北同乡会,民国34年2月25日成立,会员72人;江苏同乡会,民国36年5月11日成立,会员41人;安徽同乡会,民国36年5月11日成立,会员104人;河南同乡会、河北同乡会、山东同乡会均于民国36年6月26日成立,会员分别为96、95、97人(原名冀、鲁、豫同乡会);广东同乡会,民国36年12月15日成立,会员75人。
  浦城县医师公会 民国33年10月9日成立,会员11人。
  浦城县文化建设协会 民国34年成立,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中将司令李默庵任理事长。民国34年秋,该部离浦时撤销。
  浦城县政学会 民国35年6月5日成立,会员104人。
  浦城中学校友会 民国35年8月19日成立,会员100人,男95人、女5人。
  浦城县社会救济事业协会 民国35年11月16日成立,会员40人。
  浦城县人民自由保障委员会 民国35年成立,会员68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及常务监察委员分别任正、副主任。
  福建省禁烟协会浦城县分会 民国36年2月21日成立,会员21人,附设在县救济院。
  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浦城分会 民国36年4月1日成立。
  福建省地方自治协进会浦城县分会 民国36年7月1日成立,会员87人。会址设在县参议会。
  浦城县兵役协会 民国36年7月22日成立,会员40人。临江、新兴、棠秀、高泉、山路、溪南等6个乡镇亦成立兵役协会。
  福建省合作协会浦城支会 民国36年7月5日成立,会员30人。
  福建省建设协会浦城支会 民国36年11月8日成立,会员24人。
  浦城县建阳师范校友会 民国37年6月17日成立,会员72人。
  上述团体于浦城解放时消失。
  附 浦城县旅省同乡会 民国36年3月16日在福州上杭路124号建郡会馆大礼堂成立。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浦城会馆财产整理委员会。3月28日,县参议会授权旅省同乡会整理浦城会馆会产。
  二、苏区其他团体
  反帝大同盟 民国19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建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各阶层人士只要赞成反对帝国主义的人都可以参加,苏区90%以上的成年人都加入其组织,每年“二七”、“五一”都集会纪念,进行宣传活动。
  互济会 是苏区福利性质的群众团体,除地主豪绅外,苏区人民均参加互济会。会员遇到天灾人祸,可以得到互济会的救济,对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有困难的也给予救济。
  第二章 解放后社会团体
  第一节 职工团体
  一、组织
  浦城县总工会 1950年12月召开县工人代表会,选出委员11人,组成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3月31日至4月2日,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总工会。1954年3月,县总工会改称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12月,复称县总工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机构瘫痪。1969年1月成立工代会取代总工会。1973年3月,恢复总工会。
  系统工会 1952年建立店员、教育、财政金融、手工业等4个系统工会。因无组织实体,1954年奉省总工会指示撤销店员、财政金融、手工业等3个系统工会。教育工会亦于1960年撤销。1978年11月,成立供销合作社、林业和教育等3个系统工会。1983~1985年又相继成立卫生、粮食、商业、水电、二轻、城建等系统工会。1988年全县共有9个系统工会,均配备专职工会干部。
  基层工会 1950年下半年,在产业、文教、店员、机关、搬运、手工业等6个系统中,先后建立基层工会17个、小组58个,会员213人。随着厂矿企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职工队伍的壮大,基层工会组织逐年增加,会员增多。1988年全县有230个基层工会,会员23122人。
  二、主要活动
  支援抗美援朝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争延及鸭绿江边,在工人中宣传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次年6月,1896名职工为抗美援朝捐献购买飞机、大炮金额10721元,21名工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852人签名要求和平,反对战争。同时掀起劳动生产竞赛。
  创办职工夜校 1951年11月创办职工夜校。1953年定名为县职工业余学校。1957年停办,代之以厂矿办学。1961年恢复县夜校,定名为县职工业余总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再次停办。1976年10月,复办职工业余学校。自1951年至1966年参加职工业余学校学习的学员共有5698人,毕业786人。1958~1985年全县厂矿办学共计734个班,学员达29328人次。1976~1988年参加职业业余学校学习的学员共有11032人,毕业1034人。1987年开设专业技术班,结业学员387人。
  组织工人投入五反运动 1952年,全县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店员工会工人71人组成的拥税会和护税小组,检举揭发资方偷税漏税金额6300多元;检举老板抽走资金1800元。
  依靠工人进行民主改革 从1953年1月13日开始,在31个单位中开展民主改革工作,至同年10月9日结束。通过民主改革,加强对工人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发扬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工人内部团结;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工会的各种制度。
  建立职工互助储金会 1953年基层工会建立互助储金会。至1986年有205个基层工会11068名职工参加互助储金会。1988年有储金186079元。
  补助生活困难的职工 1956年县工会对全县职工生活困难进行调查,对有困难的456名职工给予补助。是年,先后2次补助1399人,29647元(其中定为长期补助35人)。1962年补助2247人,56646元。1963年补助4045人次,98926元。1982~1985年,补助13745人次,180639.5元。1986年补助2139人,65372元。1987~1988年,两年共补助1830人次,94810元。
  组织工人参与对资改造工作 1956年,县总工会在中共浦城县委的统一部署下,除抽出4名干部具体参加对资改造工作外,在整个对资改造过程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和政策水平,发挥监督作用,防止资方人员转移资金、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掺假掺杂、短斤少尺等非法行为。
  办县工人俱乐部 1963年建成俱乐部楼房1座,娱乐厅有座位648个。工人俱乐部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文娱室、弈棋室、老职工文化室等。节日还举办各种文娱晚会、游园活动。
  开展体育活动 职工体育活动有球类、田径、拔河、火炬接力赛。1958年最为活跃,全县有职工篮球队27个,队员307人,排球队7个,队员72人。大部分职工参加广播操。此后,多次协同体育、教育部门及团县委举办单项或多项的体育比赛。
  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 1965年,县工会以职工学校俱乐部为阵地,普遍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工交系统职工4360名,写有学习心得5793篇;财贸系统职工建立“毛著”学习小组270个,写心得9608篇,评出学习先进单位20个、学习积极分子324人。
  促进民主管理企业 1979年,开始推行职工代表大会(简称职代会)制度,先在县搬运公司、农业机械厂、制材厂、木器厂、百货公司等5个企业建立职代会。至1988年.建有职代会191个,通过职代会组织职工参加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女工委员会,保障合法权益 1981年起,各系统工会和基层工会先后建立女工委员会。至1988年,全县共建有140个,协同有关部门检查《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情况,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在此期间,对1143名女职工进行妇科疾病普查,发现有疾病的建议及时治疗。
  组织职工疗养 1983年起,组织职工赴庐山、北戴河、杭州、桂林、北京、广州、青岛、福州等地疗养,至1988年共有132人参加疗养。
  开展“振兴中华”读书等活动 1983年6月至1985年底,全县已有197个基层工会组织读书小组396个,培养演讲员228人,书评员3人,举办演讲活动124场,听众达1.73万人次。1985年,有3名职工参加地区首届“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并获团体第二名。1986年,全县参加职工读书活动的达12176人。是年五一节,举行全县读书知识大奖赛,造纸厂、印刷厂、仙阳茶场3个代表队获前3名。1987年,县工会组织1332人参加全国职工法律知识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获省优秀组织奖3人,集体组织奖3个。是年冬与中共浦城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我爱这一行”演讲比赛,参赛146人,有16人参加决赛。是年,有2名职工参加全省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1988年与团县委、县妇联联合举办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知识竞赛,36个代表队144人参赛,6个代表队18人获奖。
  建设“职工之家”活动 1984年开始至1988年经过验收,达到工会领导班子符合“四化”要求,有一支积极分子队伍;开展劳动竞赛,完成各项任务好;学习政治、文化、科学管理知识,提高政治、科学素质;完善民主生活和民主制度,职代会起到民主管理作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等6条标准的单位达184个,先进“职工之家”76个。
  合理化建议活动 1986年为响应省总工会“百万职工献计策,年增价值一亿元”的号召,发动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年底止,有72个单位2736人,提出合理化建议2361条,实施953条,创经济价值54.61万元。1987年3782个职工提合理化建议4766条,采纳2679条,实施1999条,增创和节约经济价值265.12万元。1988年有14886名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523条,采纳745条,组织实施521条,创造和节约价值271.5万元。
  第二节 农民团体
  一、组织
  县农民协会 1949年8月,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随后在第一、二、三、四、五等区建立10个区乡农民协会,92个小组,会员1317人。1950年中央颁布《农民协会组织章程》后,全县各区乡普遍建立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0900人。1951年10月,全县有农民协会会员50680人,其中女性14262人。1956年,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民协会机构随之消失。
  县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3年6月,第一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190个农业生产大队1645个生产队中,有188个农业生产大队1636个生产队,建立1535个贫农小组,加入小组的有贫农、下中农19813户,41740人,占成年贫农、下中农总数的83.9%。1964年9月,全县有317个农业生产大队2572个生产队建立贫农小组,加入小组的有贫农、下中农3067户,72127人,占成年贫农、下中农总数的85.1%。12月,召开全县贫农、下中农代表会,选出委员13人,成立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贫农、下中农协会停止活动。1968年12月31日至次年元月3日,召开全县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与工代会同时召开,会后无活动,组织也随之消失。
  二、主要活动
  农民协会—建立,就围绕发动农民,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觉悟,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开展工作,组织农民参加剿匪、反霸、减租。各区乡先后召开农民代表会,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学习土地改革法,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地主的政策。1950年10月14日至21日,县农民协会举办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1951年1月12~19日,县农民协会举办土改村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同年5月8~17日,举办完成土地改革的50个乡农会正、副主席训练班,通过各种训练,提高农民阶级觉悟,按照政策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全县土地改革结束后,1952年9月,举办县劳动互助组长训练班,253人参加,他们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贯彻“同工同酬、按劳取酬”的原则,改进耕作技术,发展生产。
  贫农、下中农协会.对会员进行阶级教育,同时监督干部,揭露干部的“四不清”问题,刹住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乱砍滥伐森林等歪风邪气,带头搞好集体生产。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
  
  1949年浦城刚解放,仅在南下服务团中有3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1950年2月,经中共建阳地委批准,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浦城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团工委)。此后,
  在区乡随人民政权的建立而建立青年团组织。至1952年底,有团区委9个,支部143个,团员2321人。是年12月,召开第一届县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浦城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至1956年,全县有团区委8个,总支50个,支部205个,团员7333人。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1966年全县有团委16个,总支11个,支部459个,团员8443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团组织瘫痪,停止活动。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团县委撤销,由县革命委员会组织组办理团员接转关系手续。
  1971年8月14日,中共浦城县委决定恢复共青团浦城县委员会,各级团组织也随之恢复活动。1967年起至1971年没有发展团员,团龄老化,部分超龄团员退团。是年底,统计全县有团委19个,支部388个,团员7715人,比1966年减少728人。至1974年全县有团委19个,总支7个,支部441个,团员发展到11421人,比1971年增加3706人。1979年全县有团委24个,总支16个,支部538个,团员14236人。1988年,全县有团委28个,总支42个,支部724个,团员15324人(其中女性6942人)。
  表23—3 历届团员代表大会情况表
  届次 时间 代表数 会议中心内容
  一 1952 年 12 月 10 至14日 160 听取团县委《目前形势和今后任务》报告。选举正、副书记各1人
  二 1955年4月12至15日 264 听取团县委工作报告,选举正、副书记各1人
  三 1956年6月26~29日 313 总结工作,布置任务。选举正、副书记各1人
  四 I960年4月14日 — 动员青年参加技术革新、革命突击队。选举本届团委委员21人,正、 副书记各1人
  五 1962年1月11至13日 397 议定团组织带领青年扭转局面,发挥助手作用。选举本届委员23 人,常委9人,正、副书记各1人
   1963年4月8至10日 373 动员团员、青年为巩固人民公社,争取农业大丰收奋斗。选举本届委 员24人,常委9人,正、副书记各1人
  七 1966年2月10至15日 417 动员团员带动青年加紧生产,加强战备,完成“三五”计划。选举本届 委员21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
  八 1972年6月21至25日 448 把共青团违成党的有力助手。选举本届委员23人,正、副书记各1 人
  九 1978年8月15至18日 405 贯沏抓纲治国精神,带动青年走在新长征前列。选举本届委员29 人,常委9人,正、副书记各1人
  十 1981年9月26至28日 453 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违设“四化”。选举本届委员31人,正、副书记 各1人
  十一 1985年3月26至30日 344 动员团员、青年投身改革,献身“四化”,振兴浦城。选举本届委员31 人,常委9人,正、副书记各1人
  十二 1988年10月21至22日 262 动员团员、青年投身改革开放,为振兴浦城献青春。选举本届委员27 人,常委8人,书记1人(二)主要活动
  表彰先进 1955年五四青年节,表彰78位团员。1962年青年节表彰28个先进集体、112名优秀团员、49名优秀辅导员和150名“三好”学生。1964年青年节表彰36个先进集体、121名优秀团员。号召开展“比、学、赶、帮”运动。1965年青年节表彰75名知识青年,号召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雷锋活动。1966年青年节表彰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集体77个,学习积极分子175人。1976年青年节表彰青年先进集体33个、优秀团员502名、青年积极分子70名。1982年青年节,表彰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涌现出的青少年先进个人158名、优秀团员253名,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等活动。1983年青年节,组织青年举行利民活动,表彰先进团支部35个,优秀团干、优秀团员190名;“文明礼貌”先进集体42个、先进个人100人。
  营造青年林 1956年开始,发动营造青年林活动,是年共造青年林3492亩。1958年,青年林场基地共有速生油茶丰产林1650亩,速生用材丰产林14033亩,获得国务院林业部、团中央的奖旗。1981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全县百社千队青年造林竞赛。是年共造林5300亩。1982年采取合同制营造青年林,是年有97个团支部造林5086亩。1983年除继续进行合同制造林外,还组织青少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植“青年百树林”7207亩。1984年,122个团支部与社队订立合同,造林6179亩。
  开展各种竞赛 1982年3月,组织各厂矿企业单位开展青年达标献礼竞赛活动,要求每位青年在本年第二季度生产中比第一季度多创1000元产值、100元利润。开展多种能手(优质高产、攻关革新、低耗节约、安全操作、生产管理)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窍门、小建议等竞赛活动。1984年工交战线开展“五小智慧杯”竞赛,财贸战线开展“文明经商,优质服务”活动,农业战线“学科学、用科学”活动。1985年各级团组织成立科技攻关小组、青年QC小组等。
  举办青年实用技术培训 1986年与1988年团县委与农委、农科所联合创办农林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团县委办26期,受训8331人;联合办63期,受训5551人;乡镇团委独办与联办共534期,受训20950人次。通过培训,涌现出102个青年专业户,216个示范户。
  二、少年先锋队
  1950年10月,第二中心小学(西山小学)建立全县第一个少年儿童队,队员61人。县团工委设少年儿童工作部,领导少年儿童队工作。1952年8月,召开中国少年儿童队浦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至年底,全县有155所小学相继成立少年儿童队,队员共2632人,辅导员122人。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县少年儿童工作部改称学校工作部。1954年改称学校儿童部。1959年改称少先队大队部。1966年7月,全县381所中小学建立少年先锋队,共有队员22481人,辅导员632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小学建立红小兵组织,取代少先队。1978年10月,取消红小兵组织,恢复少先队组织。是年,全县819所中小学有队员36895人,辅导员1323人。1981年,团县委设学校少年部,领导少先队工作。1982年,全县1076所中小学均建立少先队,有队员64728人,辅导员2119人。1988年全县19个学区、22所中学,均建立少先队,队员46982人,辅导员2850人。
  少先队的主要活动是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发儿童智力。1958年6月,开展“红领巾”活动月。1962年开展“小虎子”活动,是年表彰83名“小虎子”。1963年开展学雷锋、张高谦、龙卓钦活动。1966年举办“少年儿童好人好事展览会”,是年表彰先进集体35个、优秀辅导员37名、优秀少先队员191名。1979年7月,与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参加活动的有“三好”学生及优秀辅导员共55名,历时15天。1981年,团县委、文化局、教育局联合举办小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展览。7月,举办38名青少年科学夏令营,同时开展“新风尚小红旗手”活动,有1900名小学生受表彰。1982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3月,团县委、文化局、教育局联合举办“红领巾读书奖章”活动。10月,评出读书活动积极分子5名、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1名,发给奖状和奖章。1986年开展“树理想、学创造、做主人”活动。6月1日,表彰27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33名优秀少先队队干,并免费放映专场电影7场。1987年开展“小队在行动”,争当“文明少年”、“勤巧小队”等活动。6月1日,团各级组织赠送少年儿童图书4000多册,儿童玩具2000多件。1988年7月18日,团县委、县科协、县教育局、气象站等单位在武夷山主办青少年气象夏令营。民主小学开展“向灾民献上一份童心”活动,受到团省委、省教委、省少工委联合奖励,授予优秀少先队称号。
  三、学生会 红代会
  浦城解放后,各中学先后成立学生会,学生会干部由学生民主产生。学生会在中共学校支部领导下和共青团组织指导下工作,开展促进学生思想、学习、体育进步的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相继成立红卫兵组织,取代学生会活动。1969年1月10月,召开全县红卫兵代表大会,成立县红代会,选举产生红代会主任和委员。“文化大革命”结束,红卫兵组织随之消失,学生会恢复组织活动。
  第四节 妇女团体
  一、组织
  1951年5月,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12月,改称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妇联组织瘫痪。1968年9月30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妇联机构撤销,其日常事务由县革命委员会组织组办理。1972年成立浦城县革命妇女委员会。1978年恢复妇女联合会名称。
  基层妇联组织按行政区划设置,区称妇联会,乡(大队、村)称妇代会,县直机关及工矿企事业从1974年开始建立基层妇联组织。至1988年有妇联组织78个,女工妇代会130个,个体劳动者妇女小组204个。
  二、主要活动
  妇联会一成立,就发动妇女走出家门,同旧风俗、旧势力作斗争,参加生产和政治活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宣传《宪法》、《婚姻法》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国家《宪法》和《婚姻法》公布后,各级妇联举办各种形式的女干部培训班,与有关部门配合进行广泛宣传,保障妇女婚姻自主权利。1949年以来,彻底消除典妻、租妻、纳妾、抱养童养媳等封建婚姻制度。自1951~1960年,妇联配合人民政府和司法部门处理婚姻案件1784起。1983年5月,县成立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领导小组,县妇联配合政法、民政等单位开展广泛宣传教育,举办学习班和展览,受教育妇女达30多万人次。1984年2月11日至3月10日,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制宣传月”,县举办训练班,培训骨干300人;公社举办58期培训班,培训宣传员3529人。先后编写广播稿140篇,宣传材料1万多份,电影宣传397场,办宣传栏3885期,出动宣传车6辆,受教育人达35.7万人次。同时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据1983年调查,自1976年至1982年,流入县内的妇女420人中,要求回原籍35人,发给路费护送回原籍;愿意定居的按法律办理手续。打击人贩子25人,处理重婚的97人。1988年举办妇女骨干培训班1期,受训68人;深入基层宣讲中央文件38场,受教育妇女11458人;全县开展妇女“四有”(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活动。
  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妇女长期受封建礼法禁锢,只能围着锅台转,不能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田间劳动也受人歧视。解放后,破除旧礼教,在妇女组织的发动下,逐步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1952年,组织妇女互助组88个,组员252人。1956年合作化后,参加农业劳动的妇女15353人,占妇女总劳力的43.7%;组织妇女突击队121个,女队员1687人,参加田间耕作、兴修水利、积肥等农活。1958年有5000多名妇女参加大炼钢铁。1960年组织妇女耕山队70个,专业组314个,2792人,耕种山地面积5400亩,当年收入籽棉117余吨。1962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妇女23101人,占妇女劳力总数84%。是年参加各种手工业生产妇女16834人,创产值44万元。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涌现出一批妇女生产能手。1988年县妇联与团县委联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妇女160人;村妇代会举办41期培训2050人次。是年底统计,全县妇女就业100986人,在各种岗位上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受全国妇联、团中央、交通部、教育部、农业银行总行表彰的有15人,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的有23人,获全国、省、县“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分别有5、27、462人,获县先进个人或先进生产者称号的有3196人,获省、地、县“三八”红旗集体的分别有15、22、1435个。
  宣传移风易俗,开展“五好”家庭评比活动 妇女组织把移风易俗作为长期性的工作任务,与有关部门配合进行树新风宣传教育。1982~1984年,与团县委两次举办青年集体婚礼。1982~1988年,每年开展一次全县性评选“五好”(完成任务好、计划生育好、文明礼貌好、勤俭持家好、团结互助好)家庭活动。至1988年底,全县共评出“五好家庭”2.8万户、“五好标兵”700户、“双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2300户、文明楼院10个。评为全国“五好家庭”的3户,评为省“五好家庭”5户,评为地区“五好家庭”32户。
  举办知识竞赛 组织妇女参加各种知识竞赛。1985年参赛2000人,获奖55人,主要内容有妇女知识、法律知识、地理、历史知识,1986年有57人参赛,获奖28人;1987年1600人参赛,获奖164人。1988年县妇联举办妇女百科知识竞赛,参赛72人,获奖18人;与其他部门联办知识竞赛2场,参赛妇女62人。
  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1984年9月以县妇联为主,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与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组成。研究会成立后,每年举办1次至2次报告会,进行《优生优育》、《儿童心理学》、《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搞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讲座和“怎样当一个好家长”的经验介绍。评选“好妈妈”、“好家长”、“合格家长”,至1986年共评出好家长325名,有2名受省妇联授予“合格家长”的称号。
  幼托工作 1953年开始,妇联与教育部门配合,创办幼儿班22个,托儿所9个,入园入托幼儿3112人。1957年,幼儿班、托儿所达到263个,入园入托幼儿4382人。1958年“大跃进”提倡大队办幼儿园,小队办托儿所,曾盛极一时,但大多流于形式。公社办全日制托儿所,由于保育员缺乏保育专门知识,条件差,仅几天或一二个月即解散,嗣后提倡办农忙托儿所。1979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国妇联“要抓好儿童、少年的工作”的指示精神,县成立托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妇联主任兼主任。1980年开始,每年六一节各级妇联开展评选“好孩子”活动,至1988年评出“好孩子”3005名。
  附 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解放前,封建礼教把妇女压在社会最低层。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自明代起殉节妇女达2588人,立有“节孝坊”63座。民国时期,五四运动后,开创男女受教育平等的风尚,各校同时招收男女生入学,提倡剪辫子,留短发,反对缠足,推行天足。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妇女解放委员会,培养妇女干部,吸收妇女参加工作。苏区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获得解放。
  解放后,中共浦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妇女解放运动。首先是保障妇女的婚姻自由、地位平等,社会上逐步形成新型的文明家庭关系,妇女和男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解放初期,发动成年妇女参加文化夜校和扫盲班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学龄女童入学率1952年37%、1965年83%、1988年99%。1988年在校女小学生19382人,女初中生6067人,女高中生1216人,分别占学生总数的47.02%、45.96%、37.07%,参加电大、业大、函大、刊大学习的女职工200多人,大专文化程度妇女400余人,赴外国留学妇女14人。妇女走出家门,与男子有同等就业机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至1988年,农村从事各种生产的妇女70835人,占青壮年妇女数的80.6%;城镇就业妇女13408人,占就业总数32.4%。各行业中获初、中、高级职称的妇女分别有1503人、251人、6人,占全县总数36.7%、25.2%、6.7%。至1988年,全县有女干部809人,占干部总数22.76%;女共青团员6942人,占团员总数45.6%;女中共党员1359人,占党员总数10.9%。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女兵有19人。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20%以上的妇女代表。历届县政治协商会议中,女委员占17%。历届中共浦城县委中,先后有女委员12名。在干部队伍中,全县先后有63名妇女担任副科级以上职务,其中正局级以上18人;有17名浦城妇女在外地担任县级以上职务。妇女中,获县、省、国家部级表彰的先进个人分别有3196人、23人、15人。
  第五节 工商业者团体
  一、组织
  县工商联合会 1949年5月浦城解放,6月原商会恢复正当活动。1951年4月30日原商会撤销,同时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同年5月,县工商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正式成立。至次年底,全县有10个区成立工商业联合会分会。1957年,水北、观前、忠信等3个分会因商户少,改为工商小组。“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商联停止活动。1967年1月10日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无产阶级革命委员会”,取代工商联,1969年1月撤销。1985年3月,成立恢复工商联筹备领导小组。同年7月,恢复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员557人。
  同业公会 1951年4月30日,县工商联筹委会议决,将行业归并为文教业、修械业、烛箔业、动力加工业、菜点业、糕饼业、五金业、京果业、木器业、鲜鱼肉业、木材业、木作业、棉棕业、粮食业等14个同业公会,按行业划分若干小组,各同业公会选出理事长。1956年,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城区的木作、寿板、木器、裁缝、染织、造纸、制鞋、修械、油漆、棉棕、雨伞等11个行业划归手工业社管辖。1958年,全县59个行业划为25个同业小组。1960年整顿基层同业小组,成立18个基层工作委员会,各委员会选出委员若干人,正、副主任委员各1人,委员会下按行业设小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同业公会停止活动。
  小商小贩委员会 1956年8月,成立小商小贩委员会;1958年7月,成立小商小贩家属委员会。至1965年开过三届3次小商小贩代表会和三届家属代表会,选举本届委员、主任、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两会消失。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11月成立,1986年12月换届,理事13人。
  二、主要活动
  协调劳资关系,调解劳资纠纷 1951年5月,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后至合作化以前,协助各企业按劳资双方“民主、平等、两利、自愿”的原则,协商订立劳资契约,有45个行业订立集体合同,以促进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组织城乡物资交流 1951年夏,华东地区在上海召开土特产交流会,县工商联派代表团参加,在交流会上定销顺泰纸1.23万件,并协议订销松香、松节油、泽泻等。1952年春,派代表出席华东地区第二次物资交流会,定销松烟0.18吨,顺泰纸2.7万件,总价6.24万元。6月,派代表出席江山县物资交流会,购进浦城所需要的白糖、干果、海产,销出木材、松烟、棕片、莲子等。8月,在成关召开首届物资交流会,工商联抽调24人参加商务工作,并发动各工商行业组织货源供应,派人到上海、浙江、福州采购,联系客商推销地产农、副产品。
  发动工商界捐资支援抗美援朝 1951年6月开始至年底,工商界共捐献8.66万元购买高射炮一门,定名“浦城工商号”。组织义卖队上街,将义卖收入的202元由县抗美援朝分会转交总会慰问前线志愿军。各行业捐款1721元,优抚烈军属。
  参与“五反”运动 1952年2月在工商界开展“五反”活动,历时3个月,县工商联配合税务部门以反对偷漏税为主要内容,进行爱国守法教育,并召开130余次坦白检查大会,检举材料167件。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进行按行业评议、自报自评和民主评定相结合进行补税。
  协助政府进行私营工商业登记 1953年,经过各户自报资金,民主公议,通过店员工人协助审查,最后由政府审查批准,城区工商业有1197户,固定资金22.5万元,流动资金26.4万元,合计48.9万元。
  捐资购买扩音机 1953年6月,工商界捐资6500元,购置1台100瓦扩音机和一些设备,为全县首次安装有线广播。
  参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举办工商联执监委员、各行业主任委员共178人学习班,历时5天,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认清社会主义方向,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作好思想准备。1954年,对粮棉实行统购统销,有6个行业68户纳入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手工业有5个行业组织生产供销合作小组,光大松香厂首先实行公私合营。1955年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政策。5月,孙竹记化工厂实行公私合营,至1956年底,全县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参与整风反右斗争 1957年6月25日至7月11日,组织城区各行业门市部主任以上人员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9月,集中骨干分子98人开展反右派斗争,错划右派分子4人(1979年改正)。随后转入整风阶段,提出各类意见3275条,采纳改进446条。
  推动工商业者改造 1958年4月25日,工商界855人参加县政协召开的各界人士社会主义自我改造、大跃进誓师大会。会后27天,有793人写交心大字报212817张、有349人订立自我改造计划、527人订立集体改造公约。1959年下半年,贯彻省工商联“以政治思想为统帅,以劳动实践为基础,以企业为基地”的竞赛活动。是年有工商业者提建议789条,采纳302条;有112人受到顾客表扬,39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0年,举办社会主义教育学习班3次,共378人参加学习。学习中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实行“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考试,不交学习笔记,不做鉴定,不搞典型批判,不记录,不算老帐,不追查责任”,参加学习人员畅所欲言,弄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关系,以及工商业如何服务农业等问题。
  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 1963年3月后.对工商业者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对城关国营、合营与合作商店(小组)等29个企业全面进行面上社会主义教育,受教育663人。此后,这项教育转为经常化。“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活动。
  咨询活动 1985年工商联机构恢复后,创办《浦城工商信息》,开展经济咨询服务。是年16名会员参加各种咨询活动,受到地区表彰,县工商联被评为先进集体。为仙阳茶场引介与日商订立试销“减肥茶”合同,创外汇5000美元。1987年,集资1.5万元,筹办民用燃料蜂窝煤厂。1988年集资3万元,开办县建联珠宝首饰加工经营部。是年,先后与16个省市70多个县工商联咨询机构建立业务联系,引进或介绍业务80多次,成功60个项目,成交160余万元。
  第六节 归侨团体
  1984年9月,成立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与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并根据归国华侨、华侨眷属分布情况,成立南浦、水南、仙阳、临江、石陂、富岭、古楼、永兴等8个乡镇和县直机关的党政、经委、农委、财贸、文教、卫生、交通及林业保修厂等16个侨联小组。
  1984年9月9~10日,召开全县首届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9人,其中归侨代表16人、侨眷代表23人。会议传达中央和省侨务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
  程》;选举本届侨联委员10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第二届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于1988年6月22~23日召开,出席代表40人。会议总结上届侨联工作,讨论侨情调查、侨务宣传联络,开展对归侨、侨眷扶贫致富,加强侨办企业领导等事项;选举本届侨联委员12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
  侨联成立后,创办《浦城侨讯》,并同侨办、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联合创刊《交友》,分别出刊26期和8期。1985年起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茶话会,并于元旦、春节、教师节向归侨、侨眷进行慰问,给海外华侨寄赠贺年片。创办侨联公司、文教用品厂、侨友商店等企业,经营进口商品,兼营侨汇物资,安置部分归侨和侨眷子女就业。1988年,固定资产52587元,营业额213.89万元,纯利59658元。
  第七节 科技团体
  一、组织
  1956年,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至1958年,全县各乡(镇)先后成立科协,部分县属单位成立科协小组。同年成立技术研究委员会。1962年精简机构时,科普协会、研究会均撤销。1978年12月13日,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次年1月23日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1984年科协、科委分开办公。
  1979~1988年,全县19个乡镇先后成立科协,共有会员2572人;有110个村委会成立科协,会员797人;有1个工厂成立科协,会员42人。同期,全县先后成立自然科学学会(研究会)16个,会员1178人;农村各种研究会58个,会员366人。
  科技人员参加全国性学会(研究会)20个,会员70人(理事以上5人);参加省级学会(研究会)76个,会员305人(理事以上16人);参加地区级学会(研究会)75个,会员503人(理事以上73人)。
  二、主要活动
  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 除正常宣传外,还从1986年开始,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科普宣传月”,用宣传栏、图片、宣传车等形式,宣传科学知识;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五日在城关闹市区挂图片展览。
  发动科技工作者撰写论文,为振兴浦城献计献策 从1984年起至1988年共收到论文504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3篇,在全国性报刊发表78篇,省级刊物发表24篇。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调查考察活动,为领导提供科学资料和科技咨询 1986年先后共9次,分别到仙阳、忠信、富岭、莲塘、枫溪等乡镇,对野生及庭院人工种植的果树进行调查,提供因地制宜发展果树的建议。1987年7月29日组织畜牧业科技人员到永兴乡萧家村进行耕牛饲养情况调查,提出山区繁殖、发展耕牛的建议。同年11月中旬,组织科技人员对忠信乡马迹茶生产环境进行考察、分析,为浦城发展茶叶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资料。1988年3月21~22日组织科技人员对临江高坑水库及库区综合开发利用的研讨活动,提出具有科学性的合理化建议。
  召开技术研讨会 1986年8月22~25日,由科协牵头,会同科委、农委、外资办,举行全县丘陵山地发展果树可行性论证会,通过论证确认浦城宜“南柑北杂”,即县境南部宜种柑桔为主,县境北部种杂果为主的科学性意见。1987年11月组织科技人员在仙阳村召开发展蚕桑可行性研讨会,为仙阳、忠信等地发展蚕桑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据不完全统计,科协机构恢复后,县科协及科技团体召开各类学术研讨会98次,举办学术讲座54次;还有150多人分别参加过全国和全省性学术交流活动。
  推广活拔鹅毛技术 1987年7月至1988年10月,忠信乡科协推广活拔鹅毛技术获得成功,为发展白鹅生产,提供优质鹅毛出口起积极作用。举办青少年夏令营活动 1988年从城区初中和小学选拔优秀学生38人,于7月18日至24日举行气象学夏令营,上气象知识课,撰写气象论文,开展有奖猜谜等。
  第八节 文化团体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1953年5月19日,成立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谊会,会员58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行消失。1984年7月,重新成立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协会(简称文联),会员148人。其中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33人;美术、书法、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39人;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会员46人,戏剧协会30人。文联成立后,从1984年起,举办闽浙赣三省边境的浦城、江山、广丰三县市“仙霞美术、摄影、书法联展”共两期;收集86万余字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资料,并进行整理。创办《梦笔》文艺刊物,至1988年刊出4期;1987年组织业余作者采风、写生等活动,先后到浙江龙泉、丽水、温州、舟山、绍兴、杭州等地。是年,还组织专题采访红十军入闽革命史料,创作和编辑刊行《柘溪情》。
  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1980年4月成立,至1988年会员15人。
  小学教育研究会 1982年10月成立,至1988年会员54人。
  闽北闽学研究会浦城分会 1986年11月成立,至1988年会员35人。
  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浦城分会 1986年12月成立,至1988年会员45人。
  第九节 宗教团体
  佛教协会 1953年7月28日,成立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至1956年,成员进行三次调整。1957年,筹备会停止活动。1983年,重组佛教协会筹备会。1984年6月,召开全县佛教第一届代表会,正式成立县佛教协会,委员10人。1987年6月,召开佛教第二次代表会,选理事11人。
  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基督教协会 1951年3月,基督教徒到人民政府登记,割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不接受英国差会钱款,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教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1983年11月9日,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协会筹备小组,次年6月23日召开县基督教第一届第一次教徒代表会议,正式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协会,选举产生爱国会委员5名,协会委员7名。1988年3月召开第二次教徒代表会,选举产生爱国会委员7名,协会委员11名。
  第十节 其他团体
  浦城县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成立,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时组织撤销。
  浦城县中苏友好协会 1952年成立,会员974人(其中女性146人)。每年11月开展“中苏友好月”活动。1959年停止活动。
  浦城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简称“卫协会”,1952年2月成立。是年冬,全县13个区成立12个卫协分会(一、二区合成立1个分会)。次年会员达432人。嗣后,卫协会组织机构随公社、乡镇设置。1988年,乡镇除新划枫溪乡外,设有18个分会,会员532人。
  福建省台湾籍同胞联谊会浦城联谊小组 1974年成立,会员7人,负责联络在浦城的台湾籍同胞,与在台亲友通信联络,接待来浦探亲观光的台胞。
  建阳地区卫生经济研究会浦城学组 1983年7月13日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组全体成员会议,学组下设组织秘书、学术宣传、资料编辑3个小组。
  家庭教育研究会 1984年成立,会员13人。
  浦城县老年人体育协会 1984年9月成立,至1988年有单位和乡镇分会22个,会员
  2189人,其中农村会员362人。
  浦城县钓鱼协会 1985年4月成立,会员40人。
  浦城县集邮协会 1985年4月20日,召开县集邮协会第一次集邮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集邮协会。选出16人组成理事会。4月21~23日,举办第一次邮票展览。
  黄埔同学会福建省浦城县联络小组 1986年6月成立,会员23人,参加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等活动,与在海外同学联络感情。
  浦城县计划生育协会 1987年11月19日成立,有会员1.2万人。
  海峡两岸乡友联谊会 1988年5月16日在浦城成立,选举产生理事21人,创办不定期刊物《乡音》,与在台乡友联络友谊。
  浦城县消费者委员会 1988年7月成立,由卫生防疫、标准计量、物价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单位派出代表36人,组成委员会。
  浦城县信鸽协会 1988年成立,有会员30多人。

附注

注:第八届为工人代表大会。 注:第三次妇女代表会因“文化大革命”动乱而停开。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