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省际货币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0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省际货币流通
分类号: F822.257
页数: 2
页码: 572-573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民国期间到1988年省际货币流通、1973~1988年浦城与江山、龙泉、广丰县货币流出、流入情况表。
关键词: 浦城县 货币 流通

内容

民国期间,浦城县为闽、浙、赣三省毗邻地区土产货物集散地,自江浦公路建成后,为闽北一带货运转口站,浦城与浙江、江西及福建邻县以及杭州、上海、福州货币流入流出较为频繁。民国24年(1935)9月,中央银行浦城办事处汇出款为5.1万元,汇入款为13.29万元。当时,浙江衢州汇水比浦城低,浦城人十之八九携款到衢州汇出。民国25年4月,汇水统一。5月,中央银行浦城办事处汇出为12.97万元,汇入为1.46万元,汇出以上海、杭州居多。民国26年2月,汇出款为20万元,汇入款为18万元。3月,因公路阻断,银行汇款只通电汇,这月汇出为10.1万元,汇入为9.3万元。民国32年6月中央银行浦城分行汇入2000万元,汇出700万元,中国农民银行浦城办事处汇入款超汇出款三分之一。
  解放后,浦城与外省毗邻的江山、龙泉、广丰的经济往来密切,货币流通量大。货币流通渠道主要有四:一是禽、畜、蛋等从这3个县补充。生猪1979年流入2483头,1980年流入2500头;鲜蛋1979年流入22吨,1980年流入6.2吨。二是这3个县有较多手工业者流入,其收入很大一部分汇往原籍。三是浦城的轻工产品、药品有相当大的部分依靠外地。四是个体户外出采购。货币流入主要渠道是浦城销售农副产品和木材、毛竹的收入。1980年,全县流出厚朴15~25吨、毛竹2万多支、桐油7吨、土纸25吨、棕片4.3吨、白笋干5.5吨。自解放初至1984年,浦城与浙江的江山、龙泉和江西的广丰在货币流通中都为投差。1973~1984年,浦城流入江山货币为347.43万元,而流出1697.72万元,净流出1350.29万元;浦城流入龙泉货币437.67万元,流出1189.17万元,净流出751.5万元;浦城流入广丰货币574.03万元,流出999.1万元,净流出425.07万元,浦城对3个县的净流出共2526.86万元。
  1985~1987年,浦城对江山、龙泉、广丰3县(市)每年均实现净流入,3年共计净流入888.59万元。主要原因为:1987年浦城已同7省14县(市)600多个单位建立横向经济联系,流通范围;辐射扩大,由此引起货币流通进出额达1000万元;多层次贸易市场形成,1987年春、秋两季边界贸易会及花桥、东峰边界贸易点展销成交额达1565万元,流入金额达500万元;木材市场开放以来浦城流到江山、广丰、龙泉的木材及旧木料占全部流出的40%,是年,流到以上地区的木材达1.56万立方米,金额593.6万元;调整农业结构,几种常规农副产品由流入变为流出。鲜鱼传统由龙泉流入浦城,1987年由浦城流入龙泉20吨,净增额22.8万元;蔬菜由浦城流入龙泉72吨。1988年,又出现净流出,金额达245.92万元。其主要原因为大宗农副产品滞销积压:全县木材流出减半,压库木材达1.7万多立方米;压库成品茶叶340多吨,价值1500万元左右。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