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资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物资交流
分类号: F259.275.7
页数: 3
页码: 495-497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浦城县物资交流情况包括城乡物资交流、边界贸易。
关键词: 浦城县 物资 交流

内容

第一节 城乡物资交流
  一、墟市交流
  城乡物资交流主要通过墟市进行。墟市始于宋代。宋绍熙间(1190~1194),西乡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牛墟,县内及邻县的农民、牛贩来此交易耕牛,年成交额高达五六百头。清代全县有17个墟市。民国5年(1916)全县有水北、曹村、渡头、后塘、石陂、旧馆、山下、西乡、后洋、洋溪、蒋溪口、濠村等12个墟市,以农历定墟期,5天一墟,各墟期一般1000~2000人,交易主要品种20余种。规模最大的石陂墟,来自县内及建阳、建瓯、崇安、松溪等邻县农民,商贩达0.8~1万人,交易主要品种有莲子、泽泻、黑仔猪等。民国29年全县有石陂、山下、水北、西乡、后洋、洋溪尾、濠村、蒋溪口等8个墟市,直到解放前夕。
  1951年,恢复曹村、旧日馆两墟市。1952年增设古楼墟。1958~1960年,因怕农民赶集而影响生产,全县墟市被取消。1962年开始,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恢复水北、石陂、旧馆、永兴、洋溪、后洋、蒋溪口、古楼、濠村、山下等10个墟市。是年,全县墟市成交额约60万元,比1957年增5倍多。1969~1978年,片面贯彻“以粮为纲”方针,认为墟市5天一墟浪费劳力,各公社所在地下令改为10天一墟,村一级墟市部分被取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措施,为扩大城乡物资交流,除原有10个墟市恢复为5天一墟外,还增设仙阳、忠信、管厝、九牧、官路、盘亭、富岭、东峰、临江等9个墟市。墟市分布从原来只有县西部和南部延伸到县东部和北部。到1984年,全县乡区共有19个墟市,其中乡镇驻地14个,村所在地5个,其中管厝、盘亭、东峰10天一墟,墟期分别是农历逢四、公历逢6、公历逢2.其余墟市5天一墟。墟期是:古楼农历逢一、五;濠村、水北街农历逢二、七;蒋溪口、永兴、山下农历逢三、八;旧馆、洋溪、后洋、临江、富岭农历逢四、九;仙阳公历逢1、6;九牧公历逢3、8;官路公历逢4、9;忠信公历逢5、10。1985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300万元。1986~1988年,每年成交额达2000万元以上。主要品种有大米、食油、猪仔、猪肉、家禽、蛋、香菇、木耳、土纸、棕片、木炭、木柴、薏米、竹器等农副产品,还有日用百货、副食品等。墟市繁华的有石陂、富岭、仙阳、忠信,每次人数达万人左右,成交额3~6万元,一般墟市达1500~3500人,成交额1~3万元,各基层供销合作社全年墟市营业额高达700余万元。
  二、物资交流大会
  民国29年,县商界派代表参加全省工商品展览会,并提供商品42种。
  1951年夏,县选派工商代表18人,参加华东区第一次土产交流大会,推销顺泰纸1.27万件、松香46吨、松节油30吨、泽泻5吨。1952年春,在华东区土产交流大会上推销松香5吨、顺泰纸2.7万件、松烟0.18吨等,总值6.24万元。同年下半年,派代表8人参加省物资交流大会,推销土特产金额34.66万元。继而工商界先后参加衢州、江山、杭州等地物资交流大会,购销总值分别为0.58万元、2.82万元、5.08万元。1952年8月16~18日,在城关举办全县首届城乡物资交流会,商品以土产品、日用工业品为主,会前对119种主要商品商定价格,购销总额5.3万元。其中国营和合作总社占33.4%,私营工商业占66.6%;土特产占38.58%,工业品占61.42%;零售占38.14%,批发占61.86%。同年10月,在城关举办第二次物资交流大会,历时4天,参加人数4万多人,交易总额2.95万元,其中土特产收购占9.83%,供应占83.15%,产销见面占7.02%。同年12月29~31日,举办冬季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参加人数4.5万人,交易总额10.8万元,其中收购占6%,供应占72%,产销见面占22%;工业品占73.5%,农业品占26.4%,手工业品占0.1%。同年冬各区亦召开物资交流会,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会上未售完的产品大多数按原定价格由供销合作总社收购。
  1963年8月初,县成立物资交流委员会,8月22日,发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召开物资交流会的通知》,决定各集镇定期召开物资交流会。8月25日至9月2日,全县各集镇先后举办物资交流会,交流物资主要是三类农副产品以及完成计划后允许上市的二类产品、工业品、日用杂品、副食品、生产资料;对象是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合作商店小组、公社社员、手工业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第二节 边界贸易
  浦城历来为毗邻地区物资交流的主要集散地。江西广丰出产的黄豆、花生、桐油,浙江江山所产的棉花、桐油、茶油等均经浦城运销建瓯、南平、福州等地,而本省所产的沙糖、桂圆、食盐亦上溯闽江运至浦城转销浙赣两省。
  1952年8月,在城关召开首届物资交流会时,邻省、邻县均派代表参加。其后一个时期政府没有举办物资交流活动,边界贸易在民间以墟场等各种形式进行。
  1979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发挥浦城省际边界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省边界贸易,境内先后建立商业、供销、物资、林业、粮食、农贸等6个贸易中心,并以这些中心为依托,发展多种贸易形式,建立一批季节性或长年性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公司。1984年,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将闽浙交界的花桥村和闽赣交界的东峰村两村的购销站扩大为边界贸易商场,不定期召开小型展销会,并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温州、佛山、深圳、厦门、福州等大中城市设有60多个贸易窗口。从1985年开始,县城每年举办春秋两次边界贸易交流会。是年10月1~3日,召开首届交易会,代表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四川、青海、广东、广西及福建共11个省市295个单位。交易商品达1.5万多种,总销售额达362万元,其中销往外省的占59.36%。1985~1988年10月,共召开7次交易会。交易会设有百货、家用电器、土产日杂、副食品等展销专柜。地产线毯、针纺织品、涤纶布、塑地砖、皮鞋、油毡和各种规格的松、杉、杂木、毛竹以及木耳、薏米、茶叶等成为畅销货。另外,广东产品、厦门产品亦较畅销。7次边界贸易交流会成交总额4938.65万元。其中1988年10月18~20日举办的秋季贸易交流会,成交额达1390万元,为交易会举办以来最高成交额。通过省际边界贸易,全县内贸企业与全国各地1407家工商企业建立经济协作关系;其中与607家工厂挂钩,建立起固定产销关系;还与800多家企业以及科研部门建立经济协作关系。1987年5月14日,在东峰和花桥同时举办首次边界商品展销会,展出商品有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工业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共约8000种,成交额约百万元。1988年初,浦城、江山、广丰、玉山4县商业贸易促进会在浦城成立,促进会设百货、五交化、副食品以及旅游服务等4个企业集团。广东、浙江、湖北、辽宁等省一些生产厂家也先后在县内设经销部和维修点。县城不仅成为南北商品交流的集散地,而且初步形成资金、信息、劳务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网络。同年6月后,在东峰、花桥两个边界点设立闽、浙、赣边界贸易加工区,实行优惠政策。是年,还举办首届闽、浙、赣边界木材、林产品交易会和以五交化商品为主的闽、浙、赣三省四县商品促销会,总成交额1045万元。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