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副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林副产品
分类号: S759
页数: 2
页码: 353-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林副产品的种类,包含了油桐,竹笋,生漆,厚朴等。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开发 产品

内容

浦城的林副产品,主要有油茶、油桐、乌桕、松脂、笋干、生漆、香菇、红菇、厚朴、木耳、棕片、板栗、榧子、橡子等10余种。
  油茶 浦城群众素有食用茶油的习惯,多在村庄附近的山坡地种植油茶树。民国25年(1936),全县油茶林面积6.15万亩,年产油茶籽3070吨,后因战乱等影响,荒芜70%面积,至解放前夕,可采面积仅1.04万亩,年产油茶籽207.2吨。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和林权改革后,油茶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4年面积2.37万亩,产油茶籽达到1423.8吨。1958年“大跃进”期间,油茶生产受到影响,从1959年开始逐步下降。1959年收籽1000吨,到1962年下降到130吨。1964年开始,中共浦城县委将营造与垦复油茶林列入当年贷款扶持项目和育林基金无偿补助范围。新造1亩油茶补助7元,垦复1亩已荒芜老油茶林补助2元,提高群众经营油茶的积极性。1964~1984年,平均年收获油茶籽845吨左右。至1988年,油茶林面积达到12.92万亩,是年收籽1672.85吨。
  油桐 山区农民种杂粮有混交杉木油桐习惯,油桐林一般保持3~5年。杉木长成后,伐去油桐,保留杉木林。这种方法,历代沿袭。另外还有房前屋后种千年桐,作为防护绿化林。油桐主要产地有富岭、浮流、山路、前洋、圳边、榆桑、叶坞、管厝、官路等村。民国30~35年,种植数量66万株左右,年产桐籽600~700吨。解放后年均收油桐籽150~300吨之间,最高1957年产籽653.85吨。油桐籽制成油脂大部分销往省内外,油渣饼供作肥料用,1988年产油桐籽396.41吨。
  乌桕 乌桕树俗称蜡子树,多数为防护林,在河旁、村旁零星种植,以往群众靠乌桕的蜡皮制成蜡烛,其籽制成油脂(俗称水油)用以照明。1950~1956年,年产乌桕籽241.6吨。最多为1957年,年产408吨。1958年,由于全民办食堂,村民就近砍树当燃料,加之双季早稻扩大,在田埂的乌桕树又便于栖鸟,大多被砍去。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电灯取代油灯,乌桕树很少种植。至1988年乌桕籽产量35.97吨。
  松脂 浦城天然古松多,蕴藏着大量可采脂林。民国27年,采脂技术由孙竹斋传入浦城。创办孙竹记松香厂,用松脂提炼松香,年产松脂260吨左右。1949年产脂松13万余株,每株树采脂3~4公斤,每个劳动力可管采1000株,当年采脂150吨。1950~1953年,年产松脂920吨左右。1954年松香厂实行公私合营,松香生产发展较快,是年松脂生产达1225吨。1958年后,由于天然古松被采伐,松脂生产下降,至1988年,年产量500~1000吨之间。
  竹笋 有冬笋、春笋、马鞭笋(秋季产)等,以莲塘乡官桥村的竹笋著名,其笋白厚脆甜,故有“官桥笋、塘坑竹”之说。春、冬笋分别在雨水和冬至前后上市,春笋多加工笋干,少量自食和县内销售,1980年后,除当地销售和加工笋干及罐头外,大批销往沪、杭等地。年外销春笋5000吨,冬笋100~300吨之间。
  笋干 春笋大量上市时加工黑、白笋干,以山下笋干驰名。1954年,全县产量35吨,1957年上升到75.45吨。1958年后,由于毛竹过量采伐,笋干产量骤降,1961年下降为17.2吨。1962年,县采取保竹护笋措施加强竹林管理,竹林得到恢复,笋干产量增加。1983年产67.1吨,1988年达599.17吨。
  生漆 主要产区九牧、忠信、古楼等3个乡,皆有连片漆树林,其他乡镇也有零星漆树。1978年前,生漆年产量0.5吨左右。1979年县确定九牧的中墩、黎处和忠信的排栅为生产漆树基地,推广漆树根育苗法,并加强老漆树的垦复抚育管理。浦城生漆经1981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召开的全国漆树优良品种鉴定会鉴定,正式定名为浦城小木漆,被列为地方优良品种。1987年生漆产量达到1.7吨。
  红菇 此菇系阔叶树落叶腐烂自然生长,白露前后采收。以观前金斗山驰名。一般年产干菇3吨左右,1965年产量达15.6吨。1988年为0.44吨。
  厚朴 为浦城大宗药材资源,主要产地在富岭的山路、圳边、前洋一带,有连片厚朴树林,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厚朴树。解放前此树多系飞籽天然成林。解放后始有人工培植。至1988年,全县留存面积1.39万亩。一般年产厚朴60吨,解放后最高1984年,产量达到52.4吨。
  棕片 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棕榈树已有悠久历史。用棕片制棕衣、棕绳、棕板床、棕垫等。1949年产量45吨,解放后至1988年,一般年产20~50吨。
  板栗 有天然飞籽成林,也有人工连片种植,以管厝乡水坪村扁栗、水北街乡桥亭村圆栗驰名,全县年产量30~50吨之间。
  香榧 忠信乡的毛洋村有200余株百余年老树,年产量1~3吨不等,榧子系群众自采自食,产量难以统计。因树龄长、结果迟,群众不愿培植,故发展慢。
  橡子 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年产量100~500吨之间。其子加工粉皮、粉丝上市销售,也作酿酒原料。
  其他 据1958年福建师范学院师生在浦城各地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专题调查,共有可资利用野生植物321种。其中纤维类、淀粉类各41种,油脂类64种,药用类190种,单宁类11种,染料2种。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