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封山育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0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封山育林
分类号: S725.7
页数: 1
页码: 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发动封山育林,采取人工补缺和抚育间伐等措施的情况。
关键词: 营林 浦城县 育林

内容

历史上,群众对村口林、风景林和名胜古迹林均加以保护,部分乡村村口林、风景林等保存至今。解放后,根据1952年2月福建省林业厅《关于推动封山育林工作的通知》和1957年3月《关于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工作的通知》精神,浦城在发动植树造林的同时,积极采取全封、半封、轮封办法开展封山育林工作。1951~1959年,共封山51.46万亩。但这一时期的封山,没有采取人工补缺和抚育间伐等措施。所封的山林只起到绿化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存在树种复杂、林木稀疏不匀、树干不直、材积不大等弊端。六十年代,仅1964~1965年封山7.52万亩。
  1970年后,采取先规划设计,后封山育林及集体封育和国家与集体合同封育并进的办法,严格按照封育技术要求,开展对封育山场进行人工补植和抚育管理作业。至1986年,封育面积达91.3万亩,每年平均封山4.8万亩,所封山场效果较好。
  1951~1988年的38年中,有28年实行封山,共封山150.29万亩。其中封山面积最多的是1957、1958、1972、1973、1974、1987、1988年等7个年份,共封山88.01万亩,每年平均12.57万亩。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