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8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7
页数: 3
页码: 314-31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县农业的植物保护的主要病虫害、病虫害防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业 植物保护

内容

一、主要病虫害
  (一)水稻
  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
  稻瘟病 又名稻热病,俗称黄毛瘴,危害浦城水稻最重。民国期间,主要病区分布在富岭的山路、瑞安、大庄,万安的沿村,忠信乡的毛洋、坑尾、寨门,山下的青山、王柏,临江的锦城、寨下,石陂的象口,濠村的仑下,九牧的渭潭、蒋坑等村。1971年和1982年,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每年均在20余万亩,损失稻谷达3500~5000吨。
  纹枯病 又名烂脚病。1960年前高秆稀植发病较轻,不致影响稻谷产量,以后矮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田间郁闭、潮湿造成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环境,纹枯病渐趋严重。到1970年后,上升为稻田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期多在6月初至7月上、中旬。全县常年发病达10余万亩,粮食减产达4000吨左右。
  白叶枯病 原为植物检疫对象,县内局部地区发生。1974年植物普查白叶枯病主要分布富岭的洋墩、瑞安、大庄、浮流、岩下、莲塘坂、富岭,忠信的湖山、忠信,永兴的珠山、下墩、红星,城关的跃进、民主计8个公社19个村,发生面积877亩。洪涝年份发病重,一般每亩减产50公斤左右。
  水稻虫害有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叶蝉、稻苞虫、稻蝗、负泥虫等。
  稻螟 通常指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俗称蛀心虫。1954年前单季稻以一化螟、大螟为主要虫害。常年发生面积5~8万亩,偏重年份为1964、1969、1978年,发生面积10万余亩,螟害率2~3%,严重的达7.8%。随着双季稻面积增加,稻田种植期延长为三化螟延续创造条件,逐年上升为主要虫害。1960~1976年,双季稻田常年发生面积达10万余亩,螟害率达2~4%,1964、1971年两次暴发,面积达15万亩左右,螟害率10~30%,严重的达50~84%,年损失稻谷达4000~7500吨。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后,三化螟危害大为减轻。
  稻纵卷叶螟 1966年前较少发生。1967年后逐年增多。1970年后上升为水稻主要虫害之一。溪下良种场、管厝乡的岩步、忠信公社的忠信、仙阳公社的三元、富岭公社的瑞安、古楼公社的中坛等地为常年易发区,全县常年发生面积约8万亩左右,受害田亩减产10公斤左右。1982年,稻纵卷叶螟大发,全县达21万亩,虫口密度大,每100丛有150~200头,严重田达600~800头。是年全县损失稻谷约1500吨。
  稻飞虱、叶蝉 俗称蚰虫,1960年前较少发生,未造成大的危害。1971年后,大面积种植矮秆水稻,密植程度高,施肥量大,田间小气候有利稻飞虱发生,因此上升为稻田主要害虫之一。全县常年发生面积约4万亩左右。1981年,莲塘公社山桥大队发生500余亩,减产30余吨。1982年,全县发生8万余亩,损失稻谷达2000多吨。
  稻苞虫 属迁飞性害虫。1959年前,全县常年发生3万余亩。最严重是1952、1957年两年,受害面积均达10余万亩。1960年后,由于品种更换,这种迁飞性害虫入境蔓延逐年减少,未再造成危害。
  稻蝗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道光十三年秋,蝗虫食禾稻,遍及树叶。”一般在水稻抽穗后咬断枝杆或造成白穗、断穗,乳熟期吃谷粒,受害田减产2~5%,一般年份均有发生。1960年后,由于兴修水利,精耕细作,铲除田边杂草,基本控制稻蝗的危害。
  负泥虫 又称猪屎虫,近山边路旁稻田受害较重,常年受害面积1万余亩。
  (二)小麦
  赤霉病 1959年前发病较轻,1960年后引进矮粒多等小麦新品种不抗病,逐渐成为麦粒主要病害,流行年严重的减产50%。1970年后引进908品种,因偏早成熟能避病。同时推广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在始花和盛花期防治,防效70%左右。
  黑穗病 俗称乌烟麦,有散黑穗和腥黑穗两种,均为主要病害。散黑穗病已有100多年历史,腥黑穗病约50余年,年受害面积约8~15%,经采用石灰水浸种和温汤浸种,发动群众拔除病麦,病穗率逐年下降。
  麦锈病 俗称黄胆病。浦城主要是杆锈,1959年前发病较普遍,受害田亩减产15~20公斤。1960年后引进抗锈病麦种,危害逐年减轻。
  (三)油菜
  菌核病 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田病株率10~13%,严重影响生产。
  毒素病 1959年前,油菜品种以白菜型品种为主,受害量亩减产3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推广甘兰型油菜品种后,有明显防病效果。
  二、病虫害防治
  解放前,科学不发达,技术落后,视病虫害为天年不顺,难以抗拒。解放后,贯彻防重于治,以人工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方针。从1950年开始,采用点灯诱杀螟蛾、叶蝉、飞虱,当时使用汽灯作光源。1952年,稻苞虫害大发生,全县组织干部、职工、居民和农民数万人一齐动手,采取摘苞虫,用拍板拍杀,稻梳等方法扑灭稻苞虫。是年冬,发动群众挖稻根、冬翻土。1953年,县设立农业技术指导站,配备植物保护技术干部2人,除发动群众冬翻土、挖稻根、点灯诱蛾、异地换种等办法防治病虫害外,开始使用六六六、敌敌畏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赛力散、西力生等有机汞制剂,以圆筒形压缩喷雾器喷射。此外,还使用鱼滕精、硫酸铜、砒霜、硫磺粉等。
  1962年起,使用农药品种增加敌百虫、乐果、敌敌畏、杀螟松、马拉磷等有机杀虫剂,年用药量达500~600吨。1963年,成立病虫测报站,实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农药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有机氯制剂和有机锌制剂大量推广应用。1964年,发动全民以灯火诱杀螟蛾。1965年,在石陂、临江、富岭、九牧等公社建立病虫测报点,大量推广使用有机杀虫剂、杀菌剂,常年用量达500~600吨。
  1970年开始,全县安装黑光灯200盏诱蛾,用乙六粉、甲六粉代替六六六粉剂,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等用量大增。杀菌剂有稻瘟净、克瘟散、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等。随后使用微生物农药如青虫菌、杀螟杆菌、井岗霉素等。点灯诱蛾捕杀,停止使用。1972年开始使用机动喷粉喷雾器,1974年后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讲究防效,注意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开始使用微生物农药,年用药总量达700余吨。1980年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推广甲铵磷、杀虫双、喹硫磷、二嗪农、小胺硫磷、克满特、速来灭杀丁等杀虫剂和三环唑、加收米来富士一号等杀菌剂,以及丁草胺、草甘磷等除草剂。
  1981年,县成立植保测报站,编制4人,负责水稻、果树的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1982年成立植保公司,承包病虫防治,停止使用有机氯制剂,推广使用甲胺磷、速灭杀丁、三环唑、丁草胺等杀虫、杀菌、除草剂,是年开始使用18型喷粉喷雾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