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技 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7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技 农艺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12
页码: 306-31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浦城县农技农艺的耕作制度、良种选育推广、栽培技术、肥料使用、植物保护、畜禽病防治、鱼病防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技 农艺

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宋元丰七年(1084),浦城已有割麦种稻的记载。历元、明、清,浦城基本上是一年一熟的单季稻。
  民国初,提倡冬种。民国26年(1937),成立县农场,进行耕作制度改良,示范推广稻—豆、稻—麦、稻—油菜水旱轮作,一年二熟。是年冬种小麦、油菜等达4万亩。民国28年冬种发展到8.72万亩。民国29年,政府设冬耕督导员,下乡同乡镇公所强制执行冬耕,冬种扩大到16万亩。初步形成稻—麦或油菜一年二熟制。但86.4%的稻田仍然是一年一熟。1949年,全县耕地65.44万亩,实际播种61.28万亩,数万亩耕地抛荒。解放初,提倡深耕细作:翻土3次,除草2次,耘田3~4次,增肥1次。1953年试种双季稻。1956年,县国营农场试验间作稻成功的基础上,全县推广间作双季稻和稻—麦(或油菜、麻豆)、稻—肥(紫云英和肥田萝卜)一年二熟制,是年间作稻达6.65万亩,占稻田面积10%。这次改制普遍成功,复种指数为121.38%,1958年双季间作稻扩大到19.9万亩,复种指数达140.63%,由于劳力、肥料、栽培技术等原因造成减产。此后一年二熟双季间作稻种植面积连续6年逐步减少,到1964年,双季间作稻种植面积减少为10.76万亩,占稻田总面积17.62%。
  1965年,由于冬种绿肥9.3万亩,加上矮脚南特号等早稻良种,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4.07万亩,占稻田面积19.5%,其中双季连作稻8182亩,普遍获得成功。同年在双季稻区试验推广稻—稻—麦(或油菜、绿肥)三熟制。次年,双季连作稻扩大到24.36万亩,复种指数达161.6%,由于遭受严重“秋寒”,造成晚季大减产。此后双季稻种植面积又逐年下降,1970年,全县双季稻仅6.16万亩,复种指数减为124.5%。
  1971年,矮秆抗病良种大量推广,栽培技术有明显进步,绿肥种植多,农业机械有所增加。县革委会采取“扩大矮秆,扩大双季稻,扩大连作稻”的措施,全县双季连作稻扩大到30.18万亩,占稻田面积36.3%,这次改制基本成功。次年,把改制推向山区,全县双季连作稻达38.28万亩,占稻田面积42.4%,结果不少山区社队因气候不适宜,致使粮食产量两季不如一季。此后4年间,双季连作稻又逐年缩减,1976年,双季连作稻种植35万亩,晚季受“秋寒”危害减产。此后,总结几次耕作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把双季稻面积稳定在30~32万亩之间,在单季稻区推广稻—油菜(或马铃薯、绿肥)、春玉米—晚杂优稻等水旱轮作制。现耕作制度如下:
  双季稻区:1.稻—稻—肥;2.稻—稻—菜;3.豆—稻—油;4.稻—稻—冬闲。
  单季稻区:1.稻—玉米—绿肥;2.玉米—稻—绿肥;3.豆—稻;4.稻—豆(或薯、绿肥)。
  年度间水旱轮作:1.稻—莲子;2.稻—鱼;3.稻—菜;4.稻—糖蔗(或果蔗)。
  农地(或山地):1.甘薯—荞麦—绿肥;2.土蔗(果蔗)—蔬菜;3.春大豆—甘薯—菜;4.春玉米—甘薯—绿豆;5西瓜—秋玉米—蔬菜。
  第二节 良种选育推广
  县内水稻良种有148个,分籼、糯(又称秫)、粳(又称秔)三种。其中著名的籼稻有浦城小早、清洗早、乌花早、九月冻、乌谷白、红米乌谷铁;糯稻有木樨糯、个半糯、红糟糯、乌咀糯;粳稻有大谷三百粒。相传清乾隆、嘉庆(1736~1820)间,九牧黄碧洋的汪处村,土名鹅卵丘(又名水碓丘)8亩,所种的清流早粒大(称个半米)、韧性强、味香,曾被选为贡米。民国34年(1945),福建省农业改进处编印的《福建之水稻》,浦城清流早列为主要良种之一。浦城的红籼米和糯米在省城福州久负盛名,分别称之浦城红(又名美人红)、浦城秫米。
  民国29年,浦城县中心农场从湖南引进的中籼二二一、小南粘,从优异单株系统选育出浦场一号(农民称农场小早)和浦场二号,大田种植皆获丰收。
  解放后,政府重视良种的选育推广工作,1949~1953年,指导农民科学选留良种和应用良种,开展群众性的发掘选育良种和交换良种活动,有计划地引种示范。1952年,县农业实验场和石陂农民选育早籼浦城一号和六月早,被评定为稻—豆—麦(油)三熟制推广的早稻品种。1953年,从省农业科研单位和福州引进早稻南特号和晚稻乌梨各25公斤,县国营农场用搭配试种双季间作稻3.6亩,亩产404公斤,比当地同等土质的单季稻亩产增加1倍。
  1954年,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的方针。在城关、临江、石陂、仙阳、富岭等5个区粮站各聘请1名兼职种子管理员,负责当地农作物种子的收购、保管、调拨、供应工作。是年全县收购南特号良种8.08吨,中稻中农4号330公斤。1955年全县收购南特号、乌梨、乌壳尖等早、晚稻良种121.41吨。外县调入良种16.72吨,并从江西乐平、安徽宣城调入紫云英种子6.34吨。1956年,建立县种子工作站,编制5人,确定在水南的曙光、西岩的星火、桥头的百里等3个高级农业社的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的基点建立留种田850亩,培育良种30吨。是年全县培训种子技术员410人次,传授新品种栽培和选留良种等技术。是年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全面普查和征集。审定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含引进试种成功品种)有早稻南特号、浦一号、万利籼、永康早;中稻六月早、乌花早、清流早、江山红;晚稻乌梨、乌壳尖、九月冻、乌谷白、个半稻、大谷三百粒;春大豆(田埂豆)有青丝豆、绿骨豆、个半豆;小麦有头麦;甘薯有红皮白心种、白皮红心种;油菜有白菜型浦城高杆油菜。1957年,建立大面积预约良种繁殖田。早稻以南特号为重点,建立繁殖田900亩,生产良种176.1吨;晚稻以乌壳尖、乌梨为主,建立繁殖田210亩,当年生产良种44吨,紫云英留种田185亩,生产种子2.1吨。是年推广水稻良种达16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25%。1958年,县种子工作站改为县良种公司,当年引进良种早稻有陆才号、广场13号、三冬早、顶头禾;晚稻有十石歉、853、261、老年青等8个品种计122.7吨。全县水稻良种推广面积达24.8万亩,占水稻面积40%。引进良种经试验,陆才号、广场13号最优,其它品种因气候土质等原因淘汰。同年,全县进行第二次农作物品种普查和征集,于次年编纂成《浦城农作物品种志》,共收入农作物品种256个,经水稻专家评定,确定浦城水稻为省推广品种4个,地区推广7个,县推广16个,公社推广55个,列入淘汰14个;评为省、地推广的大豆、玉米、高粱等良种5个。1959年推行北粳南移,引进早粳种子青森5号、农林16号、原子2号、银坊、水源三百粒等种子共100.2吨。是年早粳种植达15.67万亩,结果因气候不适宜,发生早孕早穗,减产粮食达100余吨。是年还引进小麦南大2419种子13.25吨,浙江商品大豆种70吨,江西“岱”字15号美棉种500公斤,苎麻82公斤,闽南勾鼻生、大屁股花生种20吨,邵武甘薯苗120万株,建阳木薯茎15吨,建瓯焦芋种茎15吨。是年被列入《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农业出版社1959年出版)有浦城小早、浦城一号;列入福建农业厅编的《福建农作物优良品种介绍》有浦一号、九月冻、大谷三百粒、白米子、望冬青、个半糯等6个;列入《闽北农作物品种志》有九月冻、大谷三百粒、个半糯、浦城小早、清流早、花壳江山红、门锤子、红米乌谷铁、十月青、乌谷白、望冬青、乌咀糯、冷水糯等14个品种。1961年,引进小麦矮粒多、碧玛一号共15吨,秋玉米种25吨,紫及埃爵马铃薯种100吨,胜利百号甘薯苗60多万株及蔬菜良种。
  1962年,九牧公社在吴墩建立良种场,为直属公社领导的独立核算单位。成为全县首家社办良种场,有稻田85亩,由各大队抽调劳力18人。是年临江公社锦城大队农民培育出晚稻良种顺利谷,富岭公社王公坡大队选育出晚稻良种王公坡一号。1963年,建立国营浦城县良种场,引进试种水稻新品种20个,生产水稻良种13.5吨。同年全县举办种子技术培训班,培训2349人次,建立水稻种子田15814亩,并开始试种早稻矮秆品种。从省农科院引进矮脚南特号和福矮早3号、4号、5号等4个品种,作连作早稻试种获得成功。1964年,水稻引种、试种和示范推广是解放后成效突出的一年。连作早稻示范推广矮脚南特号1039亩,获得普遍增产。矮脚南特号被誉为早稻王牌良种。示范种826.36亩,经试种适宜推广的有福农大2、3、4、5号和莲塘早、江南1224、枫坡早共7个品种。晚稻25个品种,通过试种,适宜推广的有光农1号、广场15号、福大6号、大邦芋等4个品种。全县建立紫云英留种田1250亩,生产种子20.44吨。县人民政府聘用大队、生产队不脱产种子员380人。公社向每个生产队聘用种子员1人。是年县良种场技术员从农垦58号中选育出杂一、杂二两个新晚粳品种。1965年,富岭公社建立马家庄良种场,各公社相继建立良种场,是年全县收购良种88吨,外地调入150吨,供应县内185吨,调给外县27.5吨,并从省农科院引进晚稻鸭子矮3905—1分别在县良种场和马家庄良种场单本繁殖,收种310公斤。次年繁殖60亩,收种17.8吨。1966年,针对引进品种多、乱、杂的问题,组织农技干部作专题调查,提出水稻品种利用意见,将连作早稻品种分四大类:特早熟品种有青小金早、福矮20号;早熟品种有珠江矮1号、茂王1号、矮脚南特号;中熟品种有铁骨矮1号、梅峰9号;迟熟品种有珍珠矮、二九矮。连作晚稻品种有农垦58、木樨糯、大谷三百粒、珍珠矮(倒种),间作早稻品种有珍珠矮、广矮6号。间作晚稻品种有乌鼻粳、乌壳尖、个半糯。是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公社良种场大多解散。1967年,示范推广鸭子矮3905—1良种1580亩,收种400吨。引进广东早25吨,矮秆胜南早10吨,珍珠矮10吨,农垦58号5吨。
  1969年,县种子公司撤销,良种经营业务归粮食部门办理,引进早稻良种广解九号,种植40亩,收种11.55吨。1970年,从外地调入12个品种2515吨,县决定次年早稻品种进行大规模更换。1971年,恢复县良种公司,是年对调入早稻品种未试种就大面积推广,因栽培技术跟不上,不少品种早孕早穗,带菌调入青小金早75吨导致恶苗病普遍发生。1972年,在总结上年教训的基础上,稳定当家品种,淘汰劣种。是年加速示范推广早稻良种有溪丰、二九早、广矮早、珍汕97、圭陆矮8号等。引进早稻溪选4号500公斤,示范繁殖50多亩,获得成功,被评为全省早稻接班品种。1973年,县良种场技术员从早籼珍圭51品种中选育出珍选1号和珍选2号,从早籼溪丰品种选育出浦溪早。经过两年试种鉴定,珍选2号被评为地区推广的早稻优良品种。从山东引进原杂10号、11号杂交高粱种子71吨和杂交玉米种65公斤,用排田种植4万亩,面积之大为全省之冠。收获前,建阳地区在浦城忠信召开杂交高粱现场会,决定在全区推广。是年调入小麦甘麦8号、杨麦1号、矮杆齐等品种53.99吨,天津麦种50.43吨,红花秋大豆良种19.86吨。引进试种油料作物品种有油莎草,种植2.5亩,收种203公斤。1974年经评审确定水稻当家品种,接班品种和淘汰品种多、杂、乱局面有所控制。1975年,全县16个公社都建立良种场,作为良种繁殖示范推广基地。1976年首次示范推广杂交水稻面积563亩。县成立杂交水稻生产办公室,组织县社技术员38人到龙海制种1000亩,生产四优2号组合种子51.78吨。同年秋组织人员到广东海南岛繁育水稻不育系195亩,次年收回种子9.06吨。建立常规品种一级良种田1000亩,生产种子150吨。1978年,示范推广早稻红410良种田750亩,收购种子230吨,加上调入共857吨。繁殖不育系242亩,杂交水稻制种8401亩,产546.22吨。全县双季晚稻杂交水稻达25万亩。1979年,繁殖不育系131亩,杂交制种7559亩,两年制种自给有余,调给浙江各地160多吨。同年在县良种场及忠信、石陂、仙阳等公社良种场建立造种圃11.5亩,品种12个;株(穗)系圃9.8亩,品种7个;原种圃38.10亩,品种8个。共生产早稻原原种962公斤,原种14.88吨。1980年,推行集中连片单季制种,扩大汕优组合制种,全县制种面积8362亩。是年浦城制种获福建省农业厅农林牧渔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981年,全县双季晚稻基本实现杂优化,推广常规早稻良种36.73吨。珍选2号在全地区推广23.42万亩普遍增产显著。1982年,全县制种10407亩,是推广杂交水稻以来制种最多的一年。1983年杂交水稻进行第二次组合更换,淘汰四优组合接用汕优63和汕优桂33组合。1984年,县良种公司连续两年承担省、地两级早晚稻区预试品种抗稻瘟病联合鉴定圃和地区早、联稻品种联合试验。1985年,全县良种播种面积近61万亩,占水稻面积80%以上。1988年,全县双季早稻5000亩以上的常规品种为119、建农早8号、528—4、80—18、金早6号、305、圭幅3号、K65等,杂交早稻组合栽优64,单季中、晚稻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栽优63、汕优66,以及农家粳糯稻优良品种。
  附 县良种场简介
  县良种场成立于1963年5月,场址在城郊溪下村。民国33年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驻浦城时,将该村住户全部迁到交椅弯为新村,该村址及其稻田辟为营房驻地。民国34年该部迁走后,改为第二十二临时教养院(伤兵院)办农场。1949年浦城解放后接收改组为县农业试验场。1953年春,并入国营水南农场,称浦城县国营农场溪下分场。1960年,农场扩大规模,将城郊公社水南农业大队与国营农场合并称地方国营浦城水南综合农场,溪下分场改称溪下直属队。1963年,溪下直属队从水南综合农场划出成立浦城县良种场。有水田98亩,农地26.56亩,果园5亩,职工19人(其中干部4人)。1969年春,部分稻田、农地被县一些直属部门占用办小农场,良种场仅有稻田60余亩,加上农地总共96亩。1969年,县苗圃迁往石陂黄桥头,其耕地划归良种场。1971年被外单位占用耕地全部收回,稻田面积达135亩,1973年扩大良种场,县水南综合农场一管区(即原国营农场部分)划归良种场,稻田达400亩,农地45亩,果园125亩,职工109人(其中干部6人)。1975年3月,良种场规模再次扩大,水南综合农场合并为县良种场,称水南良种场,稻田面积达2095亩。1978年冬,实行“以场带队”时,村头公社村头大队石排下生产队划归良种场。该村共有547人,215个劳动力,稻田481亩,作为良种场一个管区,保持集体所有制,实行独立核算。1982年冬复归村头大队,良种场仍保持原规模。
  县良种场为全县农作物原(良)种繁育基地,进行良种良法创高产示范。自1963年建立良种场起,至1988年共繁育水稻良种1738吨。最高峰1980年繁育原(良)种116吨,为全区第一。建场以来先后承担省、地区安排的品种区域试验,仅水稻品种(组合)共707个,并从中筛选高产品种72个。1985年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以职工家庭为单位,组成19个家庭农场。
  1988年,全场人口197人,职工96人(其中干部6人),稻田135亩,旱地40亩,果园177亩,建筑面积共5818.36平方米,是年粮食产量110.5吨。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水稻
  浸种催芽 直至浦城解放初,一直沿用风扇扬去瘪粒或清水漂浮除去瘪粒。1953年开始推广以一定浓度的泥水或盐水除净瘪粒的方法。
  浸种习惯以清水浸种。1965年,推广以2%石灰水或0.2%西力生或赛力散浸种以消灭种子带菌。1970年后改用0.2%稻瘟净或0.2%“402”浸种,1985年推广早杂优后,浸种方法改为日浸夜摊,防止种胚霉变,提高发芽率。催芽习惯在竹箩筐加盖稻草或放在灶台催芽,1960年推广温汤浸种催芽。1963年推广“5406”拌种催芽。1967年推广在密闭蒸气温室催芽,1981年推广烫谷催芽,1987年推广以催芽机催芽,效果均良好。
  育秧 解放初,沿用大片秧田,亩播种子150~200公斤,秧龄30天。1953年开始推广合式秧田,畦宽1.3米,沟宽30厘米,4畦围一小埂,亩播种子60~75公斤,便利排灌、施肥、治虫以育壮秧。1958年合式秧田达到90%以上,还推广旱地育秧5105亩,直播3878.6亩。1961年推广以塑料薄膜覆盖秧畦保温以防烂秧,提早播种期15天左右。同年还推广旱地湿润育秧,增强秧苗抗逆力。1971年推广蒸气卷秧,即在地面以塑料薄膜搭盖育秧棚,内设木架分层置育秧板,地面埋锅灶烧水,以蒸气育秧。同年还推广地面卷秧,即在地面置薄膜,薄膜上铺2~3厘米泥浆后播种,上再覆以薄膜保温。1975年推广铲秧,育成秧苗连泥带根铲起,移栽大田。秧畦宽1.2~1.5米,高24厘米,沟宽30厘米。育秧方法为秧田水耕水整,湿播水育的称湿润育秧;干犁干耙,泥浆落谷,保持畦面湿润不干裂的称通气育秧。1977年后,推广培育三叉秧,田播种10~15公斤,秧龄30~40天,叶龄6~8片,带蘖移栽。
  插秧 民国期间,早稻插秧期在立夏前后,晚稻在小满至芒种。1956年推广间作双季稻后,间作早稻在清明至谷雨插秧;间作晚稻在小暑后至七月底插秧。推广连作双季稻后,连作早稻在惊蛰至春分前后插秧。但常遇倒春寒,坐苗不长,以后逐渐推迟。在清明至谷雨插秧,能避过倒春寒,连作晚稻在早稻收割后插秧,七月底插完。
  秧苗密度,民国时期早稻株行距33厘米以上,晚稻株行距在40~50厘米,每丛15~20本。解放初期,曾提倡小株密植,但基本沿袭解放前密度。1958、1959年,搞并秧密植、三角密植。1959年,全县水稻田,每亩基本苗达20~30万株的占总面积的53%,30万株以上的占29%。城郊公社山桥示范田实行三角密植,株行距6.6×13.2厘米。1961年后,片面追求密植得以纠正。1965年推广连作双季稻后,早稻株行距为13×20厘米或17×20厘米,每丛8~12本,每亩16~25万基本苗;晚稻株行距20×20厘米或20×23厘米,每丛10~12本,每亩14~17万基本苗。1979年曾推广“双龙出海”,即株行距为33+17×13厘米,或33+13×12厘米;宽行窄株,株行距为30×13厘米或30×15厘米。1976年,发展杂交水稻,提倡小株密植。早杂优每丛3~4本,晚杂优每丛2~3本。
  灌溉管理 民国期间,稻田插秧后长期满灌、串灌,稻谷灌浆时开沟放水。1960年开始改串灌为轮灌,实行浅水勤灌。1971年起推行薄水插秧,寸水返青,浅水促蘖,烤田壮秆,复水养胎,湿润抽穗,干湿壮籽的科学灌溉法。1983年推行垄畦半旱式栽培法,增产效果显著。
  二、小麦
  民国期间沿用窄畦点播,畦宽80~100厘米,株行距27×33厘米,亩播种量2~2.5公斤。1963年推广大畦密植,畦宽1.3~1.7米,穴播株行距23×30厘米,条播幅宽6.6~9.9厘米,幅距27~33厘米,亩播种量4~5公斤。1973年和1984年,曾聘请江苏老农作宽畦宽幅条播或撒播丰产示范,畦宽1.7~2米,沟宽27厘米,播幅13~17厘米,幅距27~30厘米,亩播种量8~10公斤,并作小麦上山试点。播后遇旱灌“跑马水”,一叶期施麦针肥,开始分蘖施满月肥。冬前压麦防冻,控制无效分蘖,齐穗期喷药保穗,喷施磷、铜、硼肥,但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油菜
  播种育苗 浦城油菜多用育苗移栽,少数采用直播。民国期间霜降播种育苗,直播油菜在立冬前播完。1958年推行稻—稻—油耕作制,油菜提早在寒露播种,油菜移栽后,遇冬暖旱易早苔、受冻、感染病虫。1972年油菜田限于稻—油两熟制,播种期推迟在霜降。1986年冬,推广低芥酸油菜,提早到秋分前播种,结果大多早苔。1987年冬,把育苗期推迟到寒露后,移栽后生长良好。
  整畦移栽 解放初,沿用旧的栽培方法:窄畦、宽沟、稀植,土地利用率仅60%。1958年,推广宽畦、高畦、三角密植,畦宽1.3~1.5米,高27厘米,每畦5行,行距23~27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呈三角形栽三株苗。移栽后沟灌1~2次,发新叶时浅中耕,薄施粪水肥,冬前第二次中耕,施腊肥。开春后,清沟排水,第三次中耕施芯肥、花肥,摘心打顶,并喷施硼肥,促进多枝多花,此法虽能增产,但因花工多,未能全面推广。
  四、玉米
  解放前,县内普遍为开垦荒山,以林地套种春玉米,林木采伐后,冬前劈草,次年春夏炼山,立夏至芒种边开穴边播种,每穴4~5粒,株距40~50厘米。3~4叶期间苗,5~6叶期间中耕除草定苗,每穴留苗1~2株,拔节期第二次中耕培土,均不施肥。连种两年后造林、套种玉米,套种两年后扶林,不种玉米。1954年引种秋玉米后,开始在农地、稻田种植玉米,耕作日趋精细。今普遍采用整畦穴栽,畦宽1.7米,高27厘米,沟宽33~40厘米,每畦4行,行穴距33×40厘米。亩4000~6000苗。春玉米在清明至立夏播种,秋玉米在大暑至立秋前播种,可直播亦可育苗移栽。播后遇旱则灌“跑马水”,三叶期间苗,六叶期中耕除草、定苗,每穴一株,轻施拔节肥。打苞期中耕培土,重施穗肥。灌浆期酌施粒肥,遇久晴结合追肥灌“跑马水”。穗期追肥普遍采用根外喷施磷、钾肥。
  第四节 肥料使用
  解放前,农业生产用肥,仅有人粪尿、厩肥、草木灰、饼肥、泥肥等农家肥,采集野生绿肥和小量石膏、硫磺、石灰、农盐等特种肥料。解放后,除农家肥外,扩大绿肥种植和增施化学肥料。
  一、肥料种类
  (一)绿肥巴
  紫云英 民国27年(1938),县农场苗圃试种紫云英(又名红花草)。1954年,县国营水南农场引进紫云英试种成功。1955年,从江西、安徽等省调入紫云英种子6.34吨,种植3250亩。1957年建立紫云英留种田185亩,收种2.1吨。至1964年发展到5.2万亩,同年对紫云英留种实行奖励政策,每留种子0.5公斤奖原粮1.5公斤;售给国家0.5公斤种子,奖原粮3公斤。是年留种1080亩,收种20.49吨。次年种植面积达17.1万亩。嗣后逐年扩大,1971年达26.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44%,此后又有所下降,1986年达14.6万亩。1988年12.96万亩,其中留种田9309亩,收种88.98吨。
  红萍 原为稻田自然生长。1964年开始稻田放养红萍试验,随后进行一定推广,由于春季雨多,洪水暴涨,红萍压坏稻苗。1970年后人工养红萍逐渐减少。1980年引进温州细绿萍新品种,调进细绿萍65吨,放养面积7万亩。这一品种抗寒力强、繁殖快、产量高。能够自然越冬,适应繁殖。由于习惯和洪水冲失等原因,放养面积增加不多。1988年放养面积8485亩。
  其它绿肥 1964年,引进黄花苜蓿、箭舌豌豆、银合欢、猪屎豆、肥田油菜、肥田萝卜、金光菊、田菁、苕子等,水产绿肥有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除黄花苜蓿因花工大,易感染炭疽病,被淘汰外,余皆有种植,但面积不多。
  (二)化学肥料
  硫酸铵 1953年开始施用,至1960年,年均施用333吨。1961~1970年,年均施用2098吨。1971年后使用量减少,被尿素和碳酸氢铵所代替。
  过磷酸钙 1954年开始试用,年均施用26吨。1962年后,施用量增加,年均1194吨。1971年后,年施用5491吨,1981年后,增加到年均施用11774吨。
  根瘤菌剂 1962年开始使用。使用量多的是紫云英根瘤菌剂,1972年使用29.8吨。
  尿素 1963年开始试用,年均用量2122吨。1981~1988年,年均6116吨,每亩用量达7.5公斤左右。
  5406菌剂 1968年发动农民自产自用,1972年因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而停产。
  碳酸氢铵 1971年开始大量使用,年均8868吨。1981~1988年,年均17764吨。
  钙镁磷肥 1971年开始施用,少的年份仅23吨,多的年份达3490吨。此外,骨粉于1958年开始施用,重磷酸钙于1983年开始施用,但数量不多。
  硝酸铵 1973年开始使用,用量较少,最多年份942吨,最少年份103吨。1981年停止施用,8年共用970吨。
  氯化钾、硫酸钾 1973年开始使用钾素肥料,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两种。以氯化钾为主,1973~1978年,年均施用95吨。1979年提倡使用钾肥,尤其是通过土壤普查成果得知全县有53.1%稻田土壤缺钾后,钾肥使用量激增。1979~1988年,年均施用1567吨。
  九二〇 1975年,县制药厂开始生产并进行试用,1986年,停止生产九二〇。
  磷酸二氢钾 1978年开始使用,大面积水稻喷施磷酸二氢钾,一般产量可提高一成以上。
  三十烷醇 1982年引进三十烷醇,是年施用6万亩,增产效益较好,一般增6~10%,此后仍坚持施用。
  此外,县内还使用微量元素肥料,品种主要有硫酸锌、硫酸铜、硼砂等,分别在冷烂泥田、果园拌种等试验使用,效果均良好。石膏、硫磺、石灰为浦城农民传统使用肥料,多施于冷水田,近年少用。
  二、施肥方法
  民国期间,除少数山垄田施用牛粪或石灰作基肥外,一般稻田不施基肥。贫瘠稻田插秧时,以硫磺或骨粉拌草木灰蘸秧根,第一次中耕后以草木灰或山土灰拌人粪尿塞稻兜。解放后,提倡多积肥多施肥,普遍推广稻田施基肥和蘸秧根。1962年开始推行攻头保尾控中间施肥法:基肥和每一次中耕时施总肥量的80%,促进稻苗早生快发,分蘖数达到指标后不施肥,搁田以控制无效分蘖,孕穗期酌施保花肥。1978年推行球肥深施以保肥效和根外喷施,结合防治病虫害。是年推广全层基施法,即把肥料总量70%在整田时匀施田面,经犁耙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提高肥料利用率。1980年,针对当时种田讲阔气图方便,重施化肥、偏施氮肥的偏向,调整氮磷钾比例,纠正施肥中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推行植株营养诊断施肥,采用点滴分析的测验手段,鉴别坐苗田的障碍因素,对症施肥。1983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调控氮肥为中心的高产施肥法,即测定土壤的养分含量。以田定产,以产定肥,经科学计算,制定施肥方案,达到合理施肥和以测定各生育期土壤和植株含氮量,根据不同生育期的适氮指标定施肥数量的方法。
  第五节 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
  (一)水稻
  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
  稻瘟病 又名稻热病,俗称黄毛瘴,危害浦城水稻最重。民国期间,主要病区分布在富岭的山路、瑞安、大庄,万安的沿村,忠信乡的毛洋、坑尾、寨门,山下的青山、王柏,临江的锦城、寨下,石陂的象口,濠村的仑下,九牧的渭潭、蒋坑等村。1971年和1982年,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每年均在20余万亩,损失稻谷达3500~5000吨。
  纹枯病 又名烂脚病。1960年前高秆稀植发病较轻,不致影响稻谷产量,以后矮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田间郁闭、潮湿造成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环境,纹枯病渐趋严重。到1970年后,上升为稻田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期多在6月初至7月上、中旬。全县常年发病达10余万亩,粮食减产达4000吨左右。
  白叶枯病 原为植物检疫对象,县内局部地区发生。1974年植物普查白叶枯病主要分布富岭的洋墩、瑞安、大庄、浮流、岩下、莲塘坂、富岭,忠信的湖山、忠信,永兴的珠山、下墩、红星,城关的跃进、民主计8个公社19个村,发生面积877亩。洪涝年份发病重,一般每亩减产50公斤左右。
  水稻虫害有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叶蝉、稻苞虫、稻蝗、负泥虫等。
  稻螟 通常指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俗称蛀心虫。1954年前单季稻以一化螟、大螟为主要虫害。常年发生面积5~8万亩,偏重年份为1964、1969、1978年,发生面积10万余亩,螟害率2~3%,严重的达7.8%。随着双季稻面积增加,稻田种植期延长为三化螟延续创造条件,逐年上升为主要虫害。1960~1976年,双季稻田常年发生面积达10万余亩,螟害率达2~4%,1964、1971年两次暴发,面积达15万亩左右,螟害率10~30%,严重的达50~84%,年损失稻谷达4000~7500吨。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后,三化螟危害大为减轻。
  稻纵卷叶螟 1966年前较少发生。1967年后逐年增多。1970年后上升为水稻主要虫害之一。溪下良种场、管厝乡的岩步、忠信公社的忠信、仙阳公社的三元、富岭公社的瑞安、古楼公社的中坛等地为常年易发区,全县常年发生面积约8万亩左右,受害田亩减产10公斤左右。1982年,稻纵卷叶螟大发,全县达21万亩,虫口密度大,每100丛有150~200头,严重田达600~800头。是年全县损失稻谷约1500吨。
  稻飞虱、叶蝉 俗称蚰虫,1960年前较少发生,未造成大的危害。1971年后,大面积种植矮秆水稻,密植程度高,施肥量大,田间小气候有利稻飞虱发生,因此上升为稻田主要害虫之一。全县常年发生面积约4万亩左右。1981年,莲塘公社山桥大队发生500余亩,减产30余吨。1982年,全县发生8万余亩,损失稻谷达2000多吨。
  稻苞虫 属迁飞性害虫。1959年前,全县常年发生3万余亩。最严重是1952、1957年两年,受害面积均达10余万亩。1960年后,由于品种更换,这种迁飞性害虫入境蔓延逐年减少,未再造成危害。
  稻蝗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道光十三年秋,蝗虫食禾稻,遍及树叶。”一般在水稻抽穗后咬断枝杆或造成白穗、断穗,乳熟期吃谷粒,受害田减产2~5%,一般年份均有发生。1960年后,由于兴修水利,精耕细作,铲除田边杂草,基本控制稻蝗的危害。
  负泥虫 又称猪屎虫,近山边路旁稻田受害较重,常年受害面积1万余亩。
  (二)小麦
  赤霉病 1959年前发病较轻,1960年后引进矮粒多等小麦新品种不抗病,逐渐成为麦粒主要病害,流行年严重的减产50%。1970年后引进908品种,因偏早成熟能避病。同时推广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在始花和盛花期防治,防效70%左右。
  黑穗病 俗称乌烟麦,有散黑穗和腥黑穗两种,均为主要病害。散黑穗病已有100多年历史,腥黑穗病约50余年,年受害面积约8~15%,经采用石灰水浸种和温汤浸种,发动群众拔除病麦,病穗率逐年下降。
  麦锈病 俗称黄胆病。浦城主要是杆锈,1959年前发病较普遍,受害田亩减产15~20公斤。1960年后引进抗锈病麦种,危害逐年减轻。
  (三)油菜
  菌核病 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田病株率10~13%,严重影响生产。
  毒素病 1959年前,油菜品种以白菜型品种为主,受害量亩减产3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推广甘兰型油菜品种后,有明显防病效果。
  二、病虫害防治
  解放前,科学不发达,技术落后,视病虫害为天年不顺,难以抗拒。解放后,贯彻防重于治,以人工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方针。从1950年开始,采用点灯诱杀螟蛾、叶蝉、飞虱,当时使用汽灯作光源。1952年,稻苞虫害大发生,全县组织干部、职工、居民和农民数万人一齐动手,采取摘苞虫,用拍板拍杀,稻梳等方法扑灭稻苞虫。是年冬,发动群众挖稻根、冬翻土。1953年,县设立农业技术指导站,配备植物保护技术干部2人,除发动群众冬翻土、挖稻根、点灯诱蛾、异地换种等办法防治病虫害外,开始使用六六六、敌敌畏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赛力散、西力生等有机汞制剂,以圆筒形压缩喷雾器喷射。此外,还使用鱼滕精、硫酸铜、砒霜、硫磺粉等。
  1962年起,使用农药品种增加敌百虫、乐果、敌敌畏、杀螟松、马拉磷等有机杀虫剂,年用药量达500~600吨。1963年,成立病虫测报站,实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农药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有机氯制剂和有机锌制剂大量推广应用。1964年,发动全民以灯火诱杀螟蛾。1965年,在石陂、临江、富岭、九牧等公社建立病虫测报点,大量推广使用有机杀虫剂、杀菌剂,常年用量达500~600吨。
  1970年开始,全县安装黑光灯200盏诱蛾,用乙六粉、甲六粉代替六六六粉剂,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等用量大增。杀菌剂有稻瘟净、克瘟散、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等。随后使用微生物农药如青虫菌、杀螟杆菌、井岗霉素等。点灯诱蛾捕杀,停止使用。1972年开始使用机动喷粉喷
  雾器,1974年后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讲究防效,注意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开始使用微生物农药,年用药总量达700余吨。1980年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推广甲铵磷、杀虫双、喹硫磷、二嗪农、小胺硫磷、克满特、速来灭杀丁等杀虫剂和三环唑、加收米来富士一号等杀菌剂,以及丁草胺、草甘磷等除草剂。
  1981年,县成立植保测报站,编制4人,负责水稻、果树的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1982年成立植保公司,承包病虫防治,停止使用有机氯制剂,推广使用甲胺磷、速灭杀丁、三环唑、丁草胺等杀虫、杀菌、除草剂,是年开始使用18型喷粉喷雾机。
  第六节 畜禽病防治
  解放前,畜禽疫病常有发生,但没有专门防治机构。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六畜大疫。清顺治十年(1653),六畜大疫。民国29年(1940)福建省农林处统计室编《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浦城县》载:民国29年,牛、猪、鸡大疫,以耕牛和猪最多,牛疫发生于农历九、十月间,城郊及东南乡最烈;猪疫发生于八至十月,为害遍及各地,尤以西乡为最;鸡瘟遍及各乡,亦以西乡为最广。
  解放后,对禽畜疫病先后进行过7次普查,共有疫病103种,其中传染病23种,寄生虫病34种,普通病26种。为害最大、流行最广的常见病:猪瘟、仔猪白痢、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传染性胃肠炎、猪链球菌病、猪蛔虫、猪囊虫、猪疥癣、猪姜片虫;犊牛新蛔虫、牛胰吸虫、前后盘吸虫、牛疥癣、牛瘤、胃臌胀、牛蛀蹄;鸡新城疫、白痢、鸡瘟、鸡球虫病;兔子出败病、疥癣病、球虫病;家禽禽霍乱、禽条病以及鸭瘟、狂犬病、羊胰吸虫等29种。
  1952年,县建设科配2名兽医人员专事兽疫防治。1953年,城区和城郊猪瘟、牛疫流行,防疫人员及时试用猪瘟结晶紫进行防疫。1955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负责全县畜牧业生产技术指导和防疫治疗工作,进行防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牛炭疽的防疫注射。1956年,从浙江金华购进的仔猪带气喘病,在境内传染蔓延,因及时防治得到控制。1957年,成立畜牧兽医站工作者协会,有会员43人,同年培训农村不脱产兽医员400余人。1958年,开展鸡新城疫(鸡瘟)防疫,用自制猪瘟兔化苗预防猪瘟,获得成功。1959年,县畜牧兽医站、县医药公司及富岭、忠信、九牧等公社派代表到江西省广丰县参加闽浙赣三省边境地区兽医联防协作会议,建立联防防疫制度。境内开展畜禽入境检验工作,采用猪瘟牛化苗预防猪瘟,是年全县基本消灭猪瘟病。1961~1962年,因停止畜禽入境检验,县内畜禽的疫病又开始流行。1963年,省农业厅在浦城九牧设家畜检疫站,全县各公社均设立家畜防疫站,每站1~3人,并培训大队兽医员,县社队组成兽医工作网,是年首次用猪瘟种苗防疫注射获得成功。1964年,猪瘟、鸡新城疫改用冻干苗注射预防。是年,县畜牧兽医站技术员在石陂公社渡头大队首次作水牛剖腹产成功。1970年石陂公社徐墩大队历山生产队首先试行生猪合作医疗。1972年,全县各公社、场建立畜牧兽医站,培训不脱产畜牧兽医站452人。是年生猪防疫注射达14万头次,治疗病猪6000余头,耕牛572头,并用鸭瘟冻干苗预防鸭瘟。1974年,使用猪肺疫冻干口服苗,县畜牧兽医站建立化验室。1975年,九牧、管厝、富岭、古楼4个公社实行猪、牛合作医疗,是年仙阳、忠信、九牧等公社用中草药和西药配剂医疗猪病。1976年,水北公社18个大队耕牛发生血痢症,死亡率达2%。1978年,有15个公社254个大队4725头耕牛发生流行性腹泻疾,经采取措施及时治疗,得到控制,死亡率只0.31%。1981、1982年,境内发现两次狂犬病,经发动群众灭狗,有效控制狂犬病流行。1982年统计,全县灭犬1.3万头。
  1988年,县乡两级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141人(其中兽医师9人,畜牧师1人,助理兽医师11人,技术员14人)。村级不脱产兽医防疫员486人,设备有兽医办公楼一座,其中药房化验室、活动冰库共250平方米。购置有200立升电冰箱6台、冰柜1台、显微镜6架、电热恒温培养箱3台、干燥箱1台、蒸气消毒高压锅2台、电动离心机1台,以及内、外科和产科器材及一些必要的化验仪器等。是年,全县60日龄以上猪的死亡率3.12%,30日龄以上鸡的死亡率9%。猪、牛、鸡、兔几种常见疫病得到控制。
  第七节 鱼病防治
  县内鱼病发生季节大多在农历三至十月之间,尤其是池塘密集地区更容易发生。据调查,全县鱼病有36种,常见病有鲺病、锚头鳋病(鱼丁)、肠炎病、水毒病、烂鳃病、赤皮病(又名烂癣)等6种。解放前,鱼病的发生多为自生自灭,少数渔户用苦楝子或松针叶治疗,但不能对症下药,严重年份蔓延快,死亡率高,有的全塘鱼死绝,死的鱼叫翻塘鱼。
  解放后,加强养鱼技术指导和鱼病防治工作,推广科学养鱼方法。每年放养前,先清理池塘消毒,7天后再放养鱼苗,并对鱼种进行消毒,以防带病下池传染。在易发病季节,加强观察管理,一有发病及时防治。1984年,办12期技术员训练班,培训474人次。1988年,全县有水产技术干部10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5人),并培养19名不脱产技术员。是年开始对水南、马西、北山等商品鱼基地进行草鱼出血性病防疫注射,获得成功。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