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5
页码: 290-2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县农业的其他经济作物的水果、茶叶、蔬菜、蚕桑、花卉、食用菌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作物 经济作物

内容

一、水果
  明万历《浦城县志》记载,浦城主要水果有桃、梅、李、梨、枣、柿、杨梅、枇杷、林檎(又名来禽、文官果)、柚、柑桔、金桔、橙樱桃、石榴、葡萄、银杏(白果)、木瓜等。清顺治《浦城县志》已有柰的记载。民国有关资料记载又添花红(土名梨檎)。解放前,连片果园甚少,在房前屋后,山边地角零星种植为主。1949年全县果园面积142亩,产量15.4吨。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水果。1957年全县果园达432亩,产量87.5吨。1958年组织果树资源调查,全县有水果20多类、130多种、372250株。1959年达2498亩,产量297.4吨。1961年经济困难,粮食紧张,部分果园改种杂粮。至1973年,果园面积下降为500亩,产量110吨。1973年,社队林场(耕山队)垦复荒芜的果园,新辟一批果园,是年恢复到2489亩,比上年增加35.8%,产量77.05吨。此后逐年增加,到1979年达到10732亩,产量342吨。1987年达17391亩,产量1816吨。是年中共浦城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种果“五三一”计划,即乡镇种500亩,行政村300亩,户种1亩。全县果园面积大幅度增加。1988年,全县果园面积达29650亩,比上年增加70.5%,产量1448.5吨。
  梨 有沙梨、日本梨、西洋梨三品系,其中以沙梨占绝大部分,品种有黄蜜梨、菊水梨、苹果梨、浦城雪梨、满顶雪、青皮梨等。民国期间,县立农场曾推广上饶梨20株。主要产地有忠信的虎头山和溪源、仙阳镇的溪西、永兴的廉溪、莲塘乡的西塅。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梨产忠信里虎头山者上,太平里溪西次之。”虎头山大埂种的雪梨肉质细脆、汁多味甜。原来的梨树因影响双季稻种植被砍伐,或因梨树老化而逐渐消失。解放后国营集体林场、耕山队陆续开垦种植,到1985年全县梨树面积达2209亩,产量141吨,后因沙梨不耐贮运,黑斑病等普遍发生,1988年梨园面积减为1765.5亩,产量216.9吨。
  桃 解放前,城区的周、祝、伍等几家的花园内辟有桃园,多为房前屋后零量种植。品种有水蜜桃、苋菜桃、歪嘴桃、早红桃、半斤桃、毛桃、乌烟桃、蟠桃、仙桃(白心桃)。民国28年到民国35年,县立农场推广优良水蜜桃及蟠桃百株。1984年,盘亭乡从浙江引进黄桃品种,专为罐头作原料,是年全县种植黄桃372亩(其中盘亭乡350亩)。1988年,全县桃园总面积达到3230.6亩(其中当年新植黄桃1355.8亩),产量95.87吨。
  柑桔 零星种植房前屋后,已有悠久历史。1960年,县农业部门推广种植实生福桔苗60万株,因缺乏经验,管理不善,成活率低。1967年,县良种场从建瓯引进积壳砧温州蜜桔500株,在县良种场建立母本园。1969年培育出柑桔嫁接苗3万株,是年全县成片种植406亩,至1973年发展到616亩。1974年春,连续霜日23天,零度以下温度24天,绝对低温-7.8℃,大批柑桔园枝条枯死,主干受严重冻伤。此后注意推广抗寒防冻技术,选用良种,选择向阳坡地,柑桔园连年发展。1979年柑桔面积5234亩,百亩以上柑桔园24处。1985年发展到4747亩,产量533.85吨,其中石陂镇776亩,临江镇454亩,富岭镇412亩,莲塘乡410亩,南浦镇385亩,仙阳镇325亩,水南乡587亩,万安乡292亩,水北街乡223亩,永兴乡208亩,濠村乡146亩,忠信乡80亩。1988年,全县柑桔种植面积16047.7亩(其中新植5348.5亩),占水果总面积54.12%,产量995.17吨,占水果总产的68.7%。
  柰 清顺治《浦城县志》记载浦城有种植,嘉庆《新修浦城县志》载:“柰,即以接林檎者。”解放前,管厝乡水口村有零星种植。1986年利用世界银行部分贷款进行红黄壤开发后,柰果种植面积扩大,至1988年种植面积2409亩,产量75吨。
  柿 以忠信雁塘村居多,全县最高年产(1954)27吨,后因柿树老化而逐渐减少。1988年,全县产量13.67吨。
  李 主要产地有仙阳镇的管九村、富岭镇的瑞安村、管厝乡的水口村,最高年产达50余吨,后因李树老化而减少。1984年后,管九村180多户栽培7000余株,常年产量25吨左右。1988年,全县李树面积220亩,产量39.1吨。
  柚 以盘亭乡的棠岭村所产的柚著称,汁多味甜,其皮可用做酱菜。1988年,全县面积7.7亩,产量1.65吨。
  樱桃 产地为莲塘乡的山桥、洪山等村,其果多汁,甜酸适口。一般单株产量10公斤左右,因经济效益不高,现存很少。
  杨梅 多为野生,也有少量种于房前屋后。1979年,仙阳公社太平大队开始连片种植50亩,1982年县农业局从浙江黄岩引进东魁杨梅,分别栽种在石陂公社布墩、佘墩等大队。至1988年,全县共栽培1777.6亩,产量8.77吨。
  葡萄 原有零星种植,1985年,县农业局从辽宁省引进巨峰葡萄3000株,在水南、莲塘试种100亩,获得成功。1988年,全县共有142.2亩,产量4.76吨。
  苹果 1975年引进乔化品种,在枫溪、古楼、九牧黄碧洋等山区试种,虽然能结果,但产量不高,亩产仅70多公斤,味酸,未推广。1987年引进矮化品种,仙阳镇练村专业户试种400株,生长良好,获得成功。
  枇杷 1988年355亩,产量7.37吨。
  其它杂果 1988年7935.8亩,产量78.71吨。
  二、茶叶
  明代,为福建主要产茶区之一,茶质甚佳,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品茶》记:“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茶亦未尝不佳”,“浦茶之佳者,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焙,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茶“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民国25年,全县茶山面积3300亩,产量82.45吨。嗣后,由于战乱频繁等原因,到1949年下降为1300亩,年产茶叶10吨。解放后,茶山面积逐年增加,茶叶产量逐年增多。1957年茶山面积4283亩,产茶叶56.9吨。1963年,省农垦厅将浦城县办的仙阳综合农场收归省办(1970年下放县办),以产茶叶为主,上场劳力达1606人,并在殿基村创办半耕半读茶叶学校两期,培养茶叶技术人员97人。1966年,莲塘公社在山桥建立茶场,辟茶山630亩,富岭公社店亭大队建茶场,开茶山500亩。是年全县有茶山面积7903亩,产茶叶78.9吨。1970年起,社队创办林场、耕山队(林业队),以管林为主,兼辟茶山。是年新开垦茶山面积2299亩,全县茶山9025亩,产茶叶46.35吨。至1975年有茶山面积21813亩,产茶叶197吨。1976年,开展茶叶基地建设,1982年,全县茶山面积达63763亩,产茶叶684.6吨,以加强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改良品种和改造老茶山,1988年有茶山面积49603亩,产茶叶1106吨,其中乡镇办茶场14个8171亩,村办茶场122个,面积34709亩。千亩以上茶叶基地有国营仙阳茶场3493亩,国营永平农场1773亩,石陂镇茶场(场址旧馆)1748亩,忠信乡茶场(场址光明凹)1181亩,富岭镇茶场(场址合际)1100亩。
  浦城生产的茶叶大部分分为青、绿茶。茶叶以忠信乡马迹、古楼乡黄山、富岭镇观音尖等地所产茶叶以味醇清香而驰名。
  茶叶品种有菜茶、福云6号、肉桂、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
  附 地方国营仙阳茶场简介
  仙阳茶场建于1960年3月8日,初名浦城县综合农场,招收盲流劳力,在仙阳村附近的溪洲、山坡地垦荒种杂粮和水果。1962年,县财政投资11.30万元,3年中开垦山地、洲地300亩,种植茶叶、水果210亩。1963年,省农垦厅接办,扩建为国营福建省浦城仙阳农场(场部设仙阳坑沿村),为处级机构,招收福州、仙游、南平初高中毕业知识青年为农场工人,以种茶叶为主。同年,农场接收上海国营农场浦城下沙分场茶山892亩。又从仙阳、城关公社划入坑沿、五里塘2个农业大队,场部下辖坑沿、殿基、十八里、七里头、下沙5个管区和两个农业大队。1969年共有249户,1456人,759个劳力,有耕地面积1961亩。是年粮食产量364.6吨,茶山面积3700亩,新垦茶山未到采摘年龄,是年产茶仅几十公斤。
  1970年,农场改为县办,规模缩小,劳力仅95人。除留坑沿1个管区1788亩茶山外,其余分别就近划给仙阳、城关、莲塘等公社、大队和县直单位。两个农业大队分别划回原公社。1973、1974年,对无偿划给社队、机关单位的茶山又陆续收回。至1974年茶山面积达4300亩,有坑沿、殿基、十八里、七里头、下沙等5个管区。是年,仙阳农场改为仙阳茶场,1977年场部迁城郊五里塘村,职工159人,茶园3267亩,产量66吨。同时创办茶叶精制厂。至1979年,职工450人,茶园面积4700亩,产量达到179.2吨。1980~1985年间,年产茶达180~220吨之间。
  1983年起,先后在北京通县、昌平、房山,河北任丘,山东济南、薛城、禹城、寿光等地设茶庄或经营部共8个。
  1985年,茶场进行改革,茶场场部改为总场,管区改为分场。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定茶叶产量、产值、上交利润,5年不变。1987~1988年,投资150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27万元,国内配套23万元,对下沙分场茶山进行高标准改造970亩,品种以福云6号为主,辅以黄金桂、毛蟹、肉桂、水仙。
  1988年,全场有职工469人,茶山面积3493亩,产茶217.73吨。
  三、蔬菜
  蔬菜多为农民自产自食,仅城关、水南有部分菜农生产商品蔬菜,供应居民。全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产蔬菜12772吨。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蔬菜需求量逐渐增多。1955年,为保证城市蔬菜供应,在水南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设立蔬菜专业队,又从城郊划出部分稻田为菜地,菜农用粮由国家补助。1957年,城郊蔬菜基地面积达300亩,年产量达2500吨。1960年,因粮食紧张,允许农民利用冬闲田自由一季,扩种蔬菜渡荒,全县种菜达30525余亩,产菜约7.3万吨。1962年后,粮食紧张状况缓解,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1977年后,由于工矿业发展、第三产业开发以及城市人口增加,蔬菜副食品供应量增加。1978年蔬菜种植32977亩,产量22450吨。1985年扩大蔬菜生产,至1988年,蔬菜种植88379亩,产量87149吨。
  蔬菜的主要品种有茄果类的番茄(西红柿)、茄子、辣椒;瓜果类的瓠瓜(俗称蒲子)、丝瓜、黄瓜、苦瓜、冬瓜(以水南驰名)、南瓜(以水南驰名)、菜瓜(酱瓜)、佛手瓜、笋瓜;豆类有四季豆(俗称清明豆)、豇豆、豌豆、蚕豆、白豆子、刀豆、观音豆、扁豆等;绿叶菜类有空心菜、苋菜、小白菜、菠菜、菊花菜、牛皮菜、马蹄菜、莴苣等;白菜类有大白菜、普通白菜、黄芽菜(有杭州黄芽菜、土种包心菜)等;甘蓝类有花椰菜(花菜)、甘蓝包、芥蓝球;芥菜类有青菜、雪里红、大脑青菜;根茎类有萝卜、胡萝卜;薯芋类有芋、大薯、小薯、薯止、马铃薯、豆薯、葵芋、生姜等;葱蒜类有葱、蒜、洋葱、韭菜、芹菜、藠子头等。
  四、蚕桑花卉
  蚕桑 宋代,浦城已开始种桑、养蚕,因缺乏经验,未获推广。清末和民国初期,试种桑养蚕,后又中断。1979年7月,县定仙阳公社为发展蚕桑试点。1980年,仙阳公社从浙江海宁购进桑苗5.6万株,在后村溪洲地修防洪堤,建桑园73.6亩,又在坑沿大队建桑园23亩,当年仙阳良种场试养8张秋蚕,产茧262公斤,收入1045元。次年,万安、莲塘、忠信、仙阳、富岭、管厝等10个公社41个大队新开桑园1358亩,全县共有桑园737亩,栽培桑苗40万株,置蚕床117张,产茧4吨。至1985年,养蚕198张,产茧7吨。嗣后,也因种养技术较差,蚕茧要运往外地销售,经济效益不高,桑园面积逐渐减少,产量下降。至1988年,桑园面积315亩,蚕茧151张,产茧2.88吨。
  花卉 民国30年,浦城中心农场引进花卉品种20多种,次年春大量培植,赠送给机关团体。1982年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后,提倡美化环境,号召每户栽花5盆。为适应群众栽花需求,1985年开始,县农科所、乡镇企业局、水北街乡各投资2万元,贷款2万元,共8万元,利用农科所试验地创建花圃。是年九牧乡吴墩村、县国营苗圃先后开设花卉苗圃培植花苗供应市场,年供应量达4万株。主要品种:木本有龙柏、雪松、茶花、广玉兰、罗汉松、花柏、云柏、花石榴、果石榴等;草本有金菊、一串红、绣球、大丽花等;藤本有夜来香、紫藤、凌霄、牵牛花等,共200多种。
  五、食用菌
  香菇 浦城是福建香菇的主要产地之一。解放前,每年秋、冬,浙江龙泉、景宁、庆元香菇农到浦城林区伐原木砍花栽培香菇,次年春夏,菇农下山又返回原地。全县年产菇10~15吨左右。解放后,当地群众学会种菇、烘烤等技术,外县菇农不再入浦城种菇。1950年产菇35吨,1958年“大跃进”后,阔叶树受到过量采伐,香菇产量也随之下降,1959~1969年产菇2~4吨左右。1968年开始用纯菌种接种段木栽培香菇,1970年开始大批量生产,直至1984年前均处于广种薄收阶段,年产量7~10吨。1985年后,进入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袋装)相结合的发展阶段。1985年,全县栽培木屑香菇数千袋,段木香菇1万余立方米,产干菇20吨。1986年,木屑香菇发展到年产20万袋,香菇总产59.66吨。1988年,为发展食用菌提供资金210万元,分批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320人,每袋木屑香菇干品从1986年的31克提高到49克。是年栽培段木香菇1.5万立方米,木屑香菇420万袋,年产香菇344.51吨。
  白木耳 1970年,段木接种培植和用木屑袋装菌种培育技术传入浦城,是年开始生产,每公斤干木耳售价160元。1971年产量4.4吨。后因价格下跌,1972~1987年,平均产1~3吨左右,1988年2.6吨。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外。
  黑木耳 1979年前,黑木耳系深山干枯木天然生长,年产3吨左右。1980年后推广人工菌种段木培植,1984年产量33.5吨,1988年达到76.03吨。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