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288-2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县内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莲子、泽泻、薏米、花生、果蔗、糖蔗、瓜子、芝麻、甜瓜、荸荠、席草、黄麻、苎麻、烟叶、棉花、西瓜等20多种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作物 经济作物

内容

县内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莲子、泽泻、薏米、花生、果蔗、糖蔗、瓜子、芝麻、甜瓜、荸荠、席草、黄麻、苎麻、烟叶、棉花、西瓜等20多种。民国25年(1936),全县各类经济作物种植85911亩。此后,因战乱和抓丁抓夫,民不聊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49年种52281亩,比民国25年下降39.1%。
  1950~1958年,经济作物种5~7万亩。1959年,水稻实行“少种高产”方针,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是年种植10.73万亩,比上年增加53.29%。1960年,粮食供应紧张,农业生产强调“以粮为纲”,缩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种6.64万亩,比上年下降38.12%。1961年又继续下降,至1964年年均种植4.45万亩。1965年,粮食状况好转,经济作物种植又大幅度增加,是年达14.98万亩,比上年增加3.05倍。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种植面积骤降,仅种2.42万亩,比上年减少84%。1967~1971年,又继续下降,这5年年均种植1.55万亩。1972年开始回升,达6.27万亩,比上年增加1.5倍,1977~1987年,种植3~5万亩。1988年达7.2万亩。油菜民国27~28年种植面积最大,分别达52327亩、57336亩,年产籽1000多吨,其后逐年减少。1949年全县共种28292亩,产籽913吨,亩产籽32.3公斤。1956年全面推广双季稻后,为使双季稻插秧不误农时,种植面积随双季稻扩大而减少。1959年,全县仅种8546亩,产籽180.6吨,随着早熟耐寒品种的推广,油菜种植面积又逐年扩大。1966年,种植面积10747亩,产籽148.5吨;1978年,种植面积18578亩,产籽400.7吨;1988年,全县共种43969亩,产籽1238.24吨,亩产籽28公斤。
  莲子 县内种植莲子已有1500余年历史,主要品种白莲,石陂为主要产区,实大而坚,煮之易烂。临江、永兴、富岭、管厝、水北街也有种植。民国25年,全县种植4468亩,产莲子111.7吨。民国31年3月,县政府以保产粮食为由,限制不得扩大种植莲子面积。至民国36年仅产12吨。1949年,全县仅种2187亩,产莲子54吨,1954年恢复到5077亩,产莲子78.7吨。双季稻扩大后,莲子面积大减,至1969年仅有151亩,产量3.8吨。1971年后有少量种植,年仅几十亩,产量不足1吨,1985年恢复到439亩,产量14.3吨,1988年362亩,产量17.6吨。
  泽泻 清嘉庆(1796~1820)间,从建瓯吉阳引进,莲子收获后种植。主要产地为石陂镇、临江镇,民国25年全县种植2100亩,总产62.9吨。民国31年3月,县政府以保产粮为由限制不得扩大种植面积。1949年全县种植1923亩,总产57.7吨。1953年发展到2011亩,总产105.2吨。1970年全县仅种植2亩,1972年恢复到597亩,产量15.45吨。1978~1984年停种。1985年种植82亩,总产4.65吨,1988年种植19亩,总产2.2吨。
  薏米 俗称米仁。多种在山地,也有在田埂栽种,主要产地石陂多在田埂种植,忠信、管厝、九牧、富岭在山地种植。民国25年,全县种2307亩,总产173吨。1949年减少为1440亩,总产60吨。1954年发展到6472亩,总产388.3吨。1957年发展到14626亩,但总产量不及1954年。主要原因是薏米吸肥多,种植后一般不施肥,新开山当年产量高,次年则产量大减。1983年,日本客商以浦城产薏米质量优于湖南产而定购浦城薏米120吨。1984年全县种植16466亩,总产608.5吨,产过于销而致价格下降,1986年全县仅种1894亩,1988年增加到4838亩,总产213.3吨。
  花生 县内于五代后周(951~960)开始种植,主要产地在富岭、盘亭等地。富岭种植的花生,果形细长,壳薄,每个花生果有3~4粒花生仁,多至5粒,称土籽花生,味香脆,多销往浙南和闽北各地。民国期间,以民国25年产量最高,全县种植面积4944亩,总产(花生果,下同)370.8吨。1949年全县仅种1214亩,总产73.9吨,1952年发展到1446亩,总产101.2吨。此后因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花生种植面积缩小,1956年全县仅种247亩,总产11.4吨。嗣后,年栽种面积不足千亩,而土籽花生工大产量低,仅一些农户少量栽种。1979年后,随着农民生活改善,栽种面积逐年扩大,1980年全县种植2639亩,总产142.2吨,1988年扩大到6547亩,总产354吨。
  果蔗 浦城甘蔗曾以清甜脆称著,销往闽北和浙江等地,主要产地在城关及城郊,以南浦镇后坊及莲塘乡莲塘村产称著。民国25年种植10125亩,年产甘蔗15187.5吨。此后逐年减少,1949年全县种植1291亩,产甘蔗1075.1吨。1952年扩大到4098亩,产甘蔗5107.5吨。此后种植面积逐渐缩减,至1978年全县仅种256亩,总产481吨。1988年,种植面积恢复到2210亩,总产3718.4吨。
  糖蔗 糖蔗为榨制土红糖原料,主要产区为仙阳、管厝、富岭、莲塘、水北街等乡镇,以管厝乡官田村和莲塘乡山桥村称著。民国25年种植10125亩,产糖蔗9187.5吨。后逐年下降,至民国36年,仅产410吨。1972年种植2864亩,产糖蔗3185.9吨。食糖免证供应后,生产量逐渐减少。1988年仅种植862亩,产糖蔗989.6吨。
  瓜子 五代后周期间传入浦城,以南浦镇、东溪、西溪、官田溪两岸沙洲地为主要产地,以水北街乡茅洲出产的瓜子粒大肉厚,远近闻名。民国25年种植1375亩,产量达103吨。嗣后产量逐年下降,至1949年仅300亩,产量7.5吨。此后至1964年,均在200~400亩,年产量6~20吨之间。1965年后有所发展,至1987年,年种1000~2000亩之间,平均年产52.3吨。最高年份是1982年,种1729亩,产量76.2吨。1988年种1683亩,产量58.14吨。
  西瓜 1978、1983年,先后引进新村1号、福清枕头瓜等2个杂交品种,均适应浦城种植,至1988年达3786亩,产量2928.5吨。
  甜瓜 俗称香瓜。抗日战争期间,浙江沦陷区难民带进种子在城郊种植,以万安乡沿村甜瓜汁多味甜驰名。全县种植沿袭至今,一般年产50吨左右,1988年种204亩,产量111.9吨。
  芝麻 俗称油麻,在山地和田头地角种植。品种有黑、白两种。忠信、管厝等乡的山区为主要产区。民国25年,全县种植804亩,产量20.1吨,一般年产20吨左右。1988年,全县种植2792亩,总产量达69.9吨。
  荸荠 种植历史悠久,主要产地永兴乡,又以虹垂荸荠汁多味甜而著名。农民利用门口肥水稻田,零星小片种植,全县年种面积一般100余亩,亩产250公斤左右。1988年种植347亩,总产96.17吨。
  席草 石陂镇案山下、万安乡石古陂、古楼乡苋菜洋村为主要产地,尤以苋菜洋席草耐性强而著称,席草系农民零星种植,面积不多,1988年全县种140亩,产量19.06吨。
  黄麻 民国25年种1260亩,总产量37.8吨。后因无处销售,仅零星种植自用。1949年,全县种植11亩,产量0.65吨。1953年后,县供销合作社收购黄麻为工业原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59年种1186亩,产量40.75吨。后又因经济价值不高,种植面积逐渐下降,1988年种植53亩,产量5.97吨。
  苎麻 农民在田头地角零星种植,多自产自用,产量约10吨左右。1988年种130亩,产量6.02吨。
  烟叶 有晒烟与烤烟两种。传统种植晒烟,种于田者称田烟,种于山者称山烟。烟叶产自吕宋,明万历(1573~1620)年间引进中国后,浦城开始种植。清初,浦城成为福建烟叶集中产地之一,以质量闻名。清《福建通志》载:“福建烟称为闽烟,最佳者名盖露,各地因地得名,如石马、余塘、浦城、广宁”。陆耀《烟谱》称:清乾隆(1736~1795年)间,浦城所种之烟全省最著。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载:“山烟以产自黄龙山、茅洋者为上;田烟以产自莲塘者为上,远近皆著名。”黄龙山、茅洋在忠信乡境内,晒干的烟叶为褐色,切成的烟丝,晴天不酥,雨天不潮,香味浓郁。民国6年编纂的《浦城县志》稿载:“烟叶之秧产自临江者为佳”。民国25年,全县晒烟种植1000亩,亩产37.5公斤,总产37.5吨。民国33年,全县种烟1万亩,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因与粮争田,次年,县政府限定以后不得超过此面积。1949年,全县种烟920亩,总产29.45吨。1950~1962年种植200~1000亩间,亩产25公斤左右。1963年种植面积上升到1626亩,总产31.5吨。1965年种植1535亩,总产35.3吨。1966年面积锐减到240亩,总产4.65吨。此后逐年下降,到1971年落到底谷,全县仅种98亩。1972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恢复到1850亩,总产65.85吨。直至1987年,种植面积在1300~2500亩间,年均产量73.8吨。最高年份1982年种2508亩,总产87.3吨。1988年,从永定引进烤烟种植,主要产地在水北街、仙阳、富岭、莲塘、盘亭、管厝等6个乡镇。是年晒烟1572亩,总产65.17吨,烤烟3166亩,总产86.55吨。
  棉花 明代浦城山区已有人种植。农民自种自用,产量很低。民国33年种植棉花100亩,产籽棉750公斤。1964年,县农业局聘请浙江、江苏棉农技术员28人来浦城指导棉花栽培技术,是年全县种植3242亩,产籽棉25吨。1965年试验棉花上山种植,是年种植4979亩,产籽棉93.5吨,当年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浦城气候高温多湿,棉花病虫严重,1966年面积减少为3623亩,总产66.4吨。1967年后,棉花种植面积大减,1979年后,仅有山区少数农民少量种植自用。
  此外,经济作物还有茉莉花、向日葵、黄花菜等。茉莉花1980年引进,在殿基、富湖等地试种成功。1988年,茉莉花158亩,产量23.08吨;向日葵49亩,产量2.32吨;黄花菜828亩,产量6.57吨。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