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
分类号: F301.21
页数: 3
页码: 270-2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县官民田地山塘532808亩。万历十年(1582),官民田地641251亩。清乾隆十二年(1747),官民田地467618亩。嘉庆十三年(1808),官民田地469811亩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生产条件 耕地

内容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县官民田地山塘532808亩。万历十年(1582),官民田地641251亩。清乾隆十二年(1747),官民田地467618亩。嘉庆十三年(1808),官民田地469811亩。
  民国25年(1936),全县耕地663810亩,农业人口人均(下同)耕地3.7亩。民国28年,福建省农业改进处附属整理荒山调查队到浦城调查测量。全县有水田658793亩,旱地40142亩,合计698934亩,人均耕地3.75亩。民国37年,全县耕地面积706091.30亩,人均耕地4.02亩。
  1950年,清理民国时期田赋册籍,全县耕地654422亩,人均耕地3.73亩。其中水田640760亩,旱地13662亩。1950~1955年,共垦复耕地9048亩。1956年,撤销水吉县,将濠村、樟源、溪口、后濠、毛墘乾等5个乡划归浦城县,拨入耕地18943亩。1957年,崇安五夫区白水乡西坑村40户耕地420亩划归浦城县;浦城大路乡的樟村、甸坑、茶秀、东坑、碗厂等5个自然村51户划给崇安县,拨出耕地135.9亩。是年底,耕地拨入拨出、开垦荒田和被水沙冲压等对抵外,实有耕地面积659605亩,人均耕地3.55亩,其中水田632591亩,旱地27014亩。1958年后,由于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修筑乡村公路、炼钢铁洗砂冲压等原因,耕地面积减少,至1962年,全县耕地556964亩,其中水田522731亩,旱地34233亩,比1957年减少10.26万亩,人均耕地2.7亩。嗣后,中共浦城县委作出扩大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的指示,被水冲沙压的耕地逐渐垦复。至1965年,耕地面积达601451亩,其中水田581131亩,旱地20320亩,人均耕地2.8亩。1966年后,因建龙岭下、东坑、团结等水库和旧馆水电站大坝,淹没部分耕地,以及修建公路、乡村基本建设等,耕地逐渐减少。1980年,全县耕地588960亩,人均耕地1.9亩。1980年后,国家、集体、私人建房用地日增。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585017.5亩,占全县总面积11.53%,其中:水田559586.9亩,占耕地面积的95.66%;旱地25430.6亩,占4.34%。人均耕地1.82亩。
  境内耕地以水田为主。据1981年统计,在589028亩耕地中,水田面积564107亩,占95.77%,旱地24921亩,仅占4.23%。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河谷盆地类型 面积203215亩,占耕地的34.5%。为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这类水田洋面开阔、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利灌溉条件好,耕作制度以一年三熟或二熟连作稻为主,是浦城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山垄田类型 面积188489亩,占耕地32%。主要分布峡谷底部的稻田。自流灌溉为主,地下水位高,排灌条件差,土温、水温低,光照条件差,且常受山洪冲刷和山洪夹带泥沙湮没,粮食产量不稳,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梯田类型 主要是处在山腰的稻田,通称排田,面积170818亩,占耕地29%,一般光照条件好,但土壤浅薄,地力瘠瘦,土壤粘重,土质酸性大,缺水易旱,产量不稳。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少数水利条件好的则稻—稻—肥(油)三熟。
  溪洲地 分布在溪河两岸,面积26506亩,占耕地4.5%。保肥保水能力差,多用以种植花生、甘蔗、西瓜等一年生经济作物或果树。若水利条件好的则种双季稻—绿肥(油菜)等。
  耕地垂直分布,海拔300米以下的占56.58%;301~400米的占21.97%;401~500米的占10.3%;501~800米的占9.35%;800米以上的占1.8%。(土壤养分详见《自然地理》卷)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