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273
页数: 11
页码: 269-38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浦城县农业的生产条件的耕地、草场水面、劳动力、畜力、农业机具、农田基本建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业 生产条件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县官民田地山塘532808亩。万历十年(1582),官民田地641251亩。清乾隆十二年(1747),官民田地467618亩。嘉庆十三年(1808),官民田地469811亩。
  民国25年(1936),全县耕地663810亩,农业人口人均(下同)耕地3.7亩。民国28年,福建省农业改进处附属整理荒山调查队到浦城调查测量。全县有水田658793亩,旱地40142亩,合计698934亩,人均耕地3.75亩。民国37年,全县耕地面积706091.30亩,人均耕地4.02亩。
  1950年,清理民国时期田赋册籍,全县耕地654422亩,人均耕地3.73亩。其中水田640760亩,旱地13662亩。1950~1955年,共垦复耕地9048亩。1956年,撤销水吉县,将濠村、樟源、溪口、后濠、毛墘乾等5个乡划归浦城县,拨入耕地18943亩。1957年,崇安五夫区白水乡西坑村40户耕地420亩划归浦城县;浦城大路乡的樟村、甸坑、茶秀、东坑、碗厂等5个自然村51户划给崇安县,拨出耕地135.9亩。是年底,耕地拨入拨出、开垦荒田和被水沙冲压等对抵外,实有耕地面积659605亩,人均耕地3.55亩,其中水田632591亩,旱地27014亩。1958年后,由于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修筑乡村公路、炼钢铁洗砂冲压等原因,耕地面积减少,至1962年,全县耕地556964亩,其中水田522731亩,旱地34233亩,比1957年减少10.26万亩,人均耕地2.7亩。嗣后,中共浦城县委作出扩大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的指示,被水冲沙压的耕地逐渐垦复。至1965年,耕地面积达601451亩,其中水田581131亩,旱地20320亩,人均耕地2.8亩。1966年后,因建龙岭下、东坑、团结等水库和旧馆水电站大坝,淹没部分耕地,以及修建公路、乡村基本建设等,耕地逐渐减少。1980年,全县耕地588960亩,人均耕地1.9亩。1980年后,国家、集体、私人建房用地日增。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585017.5亩,占全县总面积11.53%,其中:水田559586.9亩,占耕地面积的95.66%;旱地25430.6亩,占4.34%。人均耕地1.82亩。
  境内耕地以水田为主。据1981年统计,在589028亩耕地中,水田面积564107亩,占95.77%,旱地24921亩,仅占4.23%。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河谷盆地类型 面积203215亩,占耕地的34.5%。为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这类水田洋面开阔、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利灌溉条件好,耕作制度以一年三熟或二熟连作稻为主,是浦城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山垄田类型 面积188489亩,占耕地32%。主要分布峡谷底部的稻田。自流灌溉为主,地下水位高,排灌条件差,土温、水温低,光照条件差,且常受山洪冲刷和山洪夹带泥沙湮没,粮食产量不稳,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梯田类型 主要是处在山腰的稻田,通称排田,面积170818亩,占耕地29%,一般光照条件好,但土壤浅薄,地力瘠瘦,土壤粘重,土质酸性大,缺水易旱,产量不稳。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少数水利条件好的则稻—稻—肥(油)三熟。
  溪洲地 分布在溪河两岸,面积26506亩,占耕地4.5%。保肥保水能力差,多用以种植花生、甘蔗、西瓜等一年生经济作物或果树。若水利条件好的则种双季稻—绿肥(油菜)等。
  耕地垂直分布,海拔300米以下的占56.58%;301~400米的占21.97%;401~500米的占10.3%;501~800米的占9.35%;800米以上的占1.8%。(土壤养分详见《自然地理》卷)
  第二节 草场水面
  一、草场
  1981年8月至1982年5月,县畜牧水产局对草场资源进行调查,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556379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98%。理论载畜量为34338头(标准黄牛单位,下同)。可利用草场中连片300亩以上69片,面积112418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22%,理论载畜量4741头。连片草场多属森林砍伐后的荒山草坡、疏林地和灌木丛林次生植被。荒山草坡69813亩,占连片草场面积62.11%;疏林地36485亩,占32.45%;灌木林6120亩,占5.44%。分布在800米以上的低中山和中山地带有20片,面积49220亩,占草场面积的43.78%;分布在500~800米之间的低山地带有21片,面积28462亩,占25.32%;分布在500米以下丘陵地带28片,面积34736亩,占30.9%。最大草场为仙阳、莲塘、永兴、古楼交界,以腾云尖为中心的草场,面积9245亩,可养牛459头。农林隙闲地草场面积共443961亩,占全县总面积8.75%,理论载畜量29597头。
  草场植被,据1982年82个样地调查,牧草种类有24科99种,其中禾本科21种,豆科6种,菊科9种,蔷薇科9种,唇形科4种,莎草科及其他科1~3种不等。主要植物有五节芒、芒其骨、黄茅、白茅、细柄草、马塘、野枯草、芒草、纤毛鸭嘴草、蕨、葛藤、杜鹃、乌饭、胡枝子、小苦竹、橡子、茅栗、山楂、檵木、苦槠等。
  1964年2月,县农业局从福州引进象草和朋哥拉草,在县畜牧兽医站试验场试种获得成功。1979年,开始引进黑麦草、苏丹草等鱼用草,在水南渔场种植获得成功。1983年引进澳大利亚宽叶雀稗草、马塘、金色狗尾草、拟高粱、多年生黑麦草,在石陂公社布墩村金坑草场进行改良试验,虽然获得成功,但因地气冷、发青慢未能推广。1987年在县农科所和仙阳镇畜牧场试种聚合草获得成功。
  二、水面
  全县共有水域面积15.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3.05%。其中可用作淡水养殖的有1.54万亩,占水域面积9.94%。
  河流 全县有河流、水渠面积14万亩,占水域面积90.32%。适宜鱼类栖息繁养的河段有41处,其中南浦溪的水口至太平大坝、观前至茅洲大坝、水北至旧馆大坝等三段河道水深河宽,是鱼类最好的天然繁殖场。
  池塘 全县有池塘0.73万亩,占全县水域面积4.71%。大部分集中在城关周围,其次是仙阳镇有0.13万亩,是浦城人工淡水养鱼重点产区。
  水库、山塘 面积0.77万亩,占全县水域面积4.97%。除灌溉外有0.51万亩可用作淡水养鱼。
  温泉 富岭镇店亭大凹村有温泉1处,常年水温27℃,流量每秒0.986升,蓄水池约1亩,为浦城热带鱼种越冬基地。
  第三节 劳动力
  解放前,浦城农业生产主要由成年男子承担,妇女主要操持家务和从事一些辅助劳动。民国25年(1936),农业劳动力87049个,占总人口48.5%。嗣后,由于战乱频繁,抽丁拉夫,瘟疫流行,以及人丁逃亡和死亡,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民国37年统计,农业全劳动力33440个,半劳动力22293个,合计55733个,占总人口数175909人的31.68%。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能粗识几个字的亦小数。
  浦城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勤劳致富,实行男女同工同酬,鼓励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1958年,农业劳动力57583个,占总人口25.2%,其中女性占38%。1982年全县农业劳动力110574个,占总人口的30.14%,其中女性占32.86%。文化程度:高中文化占6.65%,初中文化占15.39%,小学文化占45.5%,文盲、半文盲占32.46%。1986年,全县农业劳动125495个,占总人口的33.4%,其中女性占35.7%。仙阳镇、水北街乡、山下乡、枫溪乡等农村劳动力调查显示:高中以上文化占7.9%,初中文化占17.6%,小学文化占49.9%,文盲、半文盲占24.6%。在农民中出现一批农业技术员和育种家。1988年农业劳动力132781个,占人口总数35.03%,其中女劳动力48277个,占农业劳动力36.36%。
  第四节 畜力
  浦城耕作畜力有水牛、黄牛。约汉元封元年(前110)后始用耕牛。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有水牛310头、黄牛920头。民国25年(1936)有耕牛16200头。此后耕牛逐年减少,至民国34年6月仅4249头。7月,县政府下令一律禁杀耕牛,但民国35年1月又松禁,准杀废牛。
  1949年,全县有耕牛8976头。1950年,县人民政府禁止屠宰耕牛,号召农民合股购买耕牛,银行发放长期耕牛贷款,当年增加耕牛1307头。1961年开始奖励繁殖耕牛,繁殖小牛,奖其价50%,周岁兑现。此后耕牛逐年增加。至1975年,全县有耕牛23570头,比1949年增加1.63倍。1976年起,拖拉机逐年增加,机耕面积扩大,耕牛饲养量逐年减少。1988年,全县有耕牛11096头,牛耕面积246824亩,平均每头耕田22.24亩。
  第五节 农业机具
  一、耕翻机具
  锄 浦城自西汉年间开始有铁制农具,有铲锄、挖锄(俗称山锥)、大板锄、二板锄、四齿耙(俗称耙拿)、三角耙、锹、镐等,用于挖地、开沟、松土、除草等。
  犁 传统犁架为木制,犁头、犁壁为铁制,1955~1956年,推广畜力牵引铁制的双轮双铧犁,1955年购进15台,1956年购进403台,由于犁身重,翻土深,两个犁头翻土一头牛拉不动,两头牛又不能同步行进,终被淘汰。1957年,开始有铁制犁架,一天可耕水田2~3亩。1958年,开展农具改革运动,将深耕翻土作为增产技术措施中心内容之一,曾大力推广绳索牵引机,但耕翻工效低,绳索易断,劳作不安全,深耕40~50厘米,破坏熟土层,不久停用。耕地仍沿用传统犁,犁架铁制、木制兼有。
  农用拖拉机 1958年4月,浦城机器厂汤越等6人与农具厂协作,利用浦城一中旧汽车头制造25匹马力三轮(前轮为胶轮,后两轮为铁轮)拖拉机1台,命名为“五一”号,在七星桥附近农田试车,后送省展览。6月,福建省汽车运输局浦城保养场利用旧日汽车改造两台轮式拖拉机,定名为“七一”牌,其中1台售给水南曙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用于运输(1960年报废)。同年秋,曙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上海购进1台波兰“乌尔苏斯”D—40型链轨式拖拉机,试验性耕翻过二三次,因机身过重,不适应水田耕作而淘汰。
  1960年,闽北机耕队实习生带2台东方红-28型拖拉机和2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到仙阳农场实习半年。1964年,水南、临江等地第一次购进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8台。1965年,仙阳公社首先成立公社农业机械管理站,拥有3台东方红-28型拖拉机。1966年2月,创立的国营浦城县拖拉机站,拥有上海产丰收-35型拖拉机3台,江西产丰收-27型拖拉机7台。1969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20台,手扶拖拉机119台。1977年,全县17个公社均成立农业机械管理站,是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58台,小型拖拉机425台。1978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03台,手扶拖拉机1317台。1984年12月,各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改为农业机械服务站。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21台,小型拖拉机2023台。至1986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10台,手扶拖拉机2471台。1988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94台,手扶拖拉机2689台。
  机耕船 适于水田作业,1976年引进1只,1978年发展到48只,1981年198只,1988年165只。
  附 县拖拉机站简介
  浦城县拖拉机站设在五里塘,离县城2公里。1965年10月筹建,1966年建成,为当时全省25个国营拖拉机站之一。成立初期,国家投资205444元,购置上海产丰收-35型拖拉机3台,江西产丰收-27型拖拉机7台,有职工14人。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329315元,职工39人,占地面积451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18平方米。
  1966~1975年,以代耕和运输为主。1966年,代耕1049亩,1972年,代耕18601亩,为建站以来代耕最多的年份,至1975年,累计代耕96330.56亩。1976年,社队拥有拖拉机增加,转向以修理农机具为主,当年修理拖拉机38台次,修理产值1126元。1976~1988年,修理拖拉机1791台次,修理产值累计332415元。其中1988年修理拖拉机698台次,修理产值95461元。
  二、整地机具
  传统的整地工具,人力使用的有泥船、两齿钳、四齿钳、六齿钳,畜力使用的有耙、拉达等,沿用至今。
  1963年,仙阳农场开始使用农用推土机。1975年17台,1986年15台。
  三、播种机具水稻栽培采用秧移植,传统方法是手工插秧。民国36年(1947),购进播种器1具,不适用。1958年,县社农具厂试制木质手动插秧机1000多台,因质量等原因,均报废。1962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购进一台日本产机动插秧机。1963年,购置16台手动插秧机。1971年,县农业机械厂制造闽农1型插秧机560台。1978年,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引进手动插秧机55台。插秧机技术性能差,育秧技术、田面平整等方面与机械插秧不能配套,造成分秧不匀、浮秧、返青比手工插秧迟。1982年起,全县基本没有使用插秧机械。
  1959年,推广水稻直播时开始使用水稻直播机,有竹制、木制两种。1961年,因不采用水稻直播栽培法而停用。
  四、中耕机具
  耘田耙 传统耘田耙宽30~40厘米。1956年后,随着水稻密植,耙宽相应缩窄,一般为12~15厘米。
  手动中耕器 1955年,全县有16把,木制框架,下端装一个钉上竹钉或铁片的滚轮,操作时推动滚轮前进,因不能精耕细作,没有推广。
  1970~1972年,使用过木制匙型中耕器,工效虽高,但不能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1973年停止使用。
  五、施肥机具
  灰桶 木质,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插秧时,用于盛肥料蘸秧根。中耕时,用于盛肥料塞稻兜。实行合理密植后停止使用。
  球肥深施机 1980年,引进转盘式和转转式施肥机两种,虽有利于保持肥效,但比撒肥费工,1982年停用。
  六、收获机具
  收割机具 传统收割工具是镰刀,沿用至今。收割机械始自1958年,县机器厂制造手动收割机1万台,因质量低劣,不久被废弃。1974年引进机动收割机3台,但不适宜在县内使用。1978年,县拖拉机站与仙阳公社农业机械厂制造出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清扬一次完成。同年又改装割晒机1台,都因不宜使用而无法推广。
  脱粒机械 连枷,俗称栏杆槌。槌长60厘米左右。用能旋转的环轴,装在2米许的长木(竹)柄上,用于豆类脱粒。
  浦城稻谷均为随收随打,传统工具为楻桶。桶有圆形、方形两种。1958年开始,方桶改装为脚踏打谷机。1960年,推广县机器厂生产的铁木结构人力打谷机(后定名为闽农370型),1966年全县拥有1637台。1970年,推广使用机动脱谷机,因需电、油.不便在田间操作,未能推广,至1985年剩9台。1988年,全县拥有脚踏脱粒机29227台,机动脱粒机14台,全县大部分地区实现半机械脱粒。
  七、清扬工具
  簸箕 用竹篾编成,用于手工簸扬谷物,清除稗谷、杂物。
  筛 圆形,用竹篾编成网状,网眼的粗细有不同的用途,分为谷筛、米筛、笼筛,均属传统工具,至今仍沿用。
  风车 又称风扇,用于清除谷物中的灰糠及尘土等,沿用至今。
  八、晾晒机具
  谷席 竹篾编成,一般长4米,宽2.5米。1956年秋,曙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建成全县第一个面积为800平方米水泥晒谷坪,其后逐步推广,农村大多仍用谷席。
  烘干机 1981年,引进广东产的堆放式简易谷物烘干机及广西产常温风干堆放仓各1台,因需耗用燃料,晴天又不需使用,故未推广。
  九、植物保护机具
  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传统办法为人工捕杀。民国36年,始用农药械,有小型喷粉器工具,背包喷雾器1台。1950年开始使用诱蛾虫,用汽灯作光源。1954年,全县购置农药械30架,1956年发展到1185架,大多为圆筒形压缩喷雾器,每人1天能喷1~2亩。1970年安装黑光灯200盏诱蛾,这年,始用背包式喷雾器,1天能喷2~3亩,同时普遍使用县农械厂生产的丰收—5型手摇喷粉器。1972年,引进20台北京怀柔县农业机械厂生产的背负式机动双用喷粉、喷雾器,每人1天能喷15~20亩,几年后,因无配套部件而报废。1982年,购进“18型”喷粉喷雾器,1天能喷80余亩。县人民政府购买140余台,无偿发给各公社使用,临江等公社还自行购置,全县共有190余台。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自购农药械。1988年,全县拥有喷雾(粉)器26076台,其中机动喷雾器186台。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平整土地 田园化
  1959年冬,城郊公社组织劳力在大北门外田畈进行小丘并大丘试点,并修筑纵横交错、可通大型拖拉机的机耕道。随后各公社也搞试点。1964年冬,开始平整稻田,将小丘和高低不平的田或田间小丘挖整平坦,各公社也搞少量试点。1972年,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下,全县掀起平整田地建设田园化高潮。是年,仙阳公社在麒麟畈修筑长3.5公里、宽5米纵向机耕道。至1974年,全县投工67万个,平整田地463处35990亩,修筑田间排灌渠和机耕道。至1977年,全县田园化面积共78695亩,其中修筑机耕道519条,长百余公里。
  二、改造中、低产田
  山垄冷烂田不适于种双季稻,产量甚低,改造这些低产田,使之适宜种双季稻成为增产的有效措施。1957年开始,浦城县致力于山垄冷烂田的改造。1957~1969年,针对山垄田冷水、锈水、毒水和易受山洪侵袭,采取“开三沟”的措施,即开好防洪沟、排水沟、轮灌沟。由公社集中劳力“大兵团作战”,但由于质量标准低,效益不明显。1970~1976年,采取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山、田、林、路”综合治理,石砌排灌沟,改造质量效果都比较好。莲塘公社东风垄、九牧公社洋墩畈、管厝公社的永源垄、仙阳公社的麒麟畈和十八里垄、临江公社的樟头垄、富岭公社的大凹垄都取得显著效果。1983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中、低产田改造领导小组,规划全县应改造低产田为42.15万亩,占稻田总面积79.23%,改造的主要措施为治水改土。同年,县以九牧公社吴墩大队为低产田攻关综合示范点,进行第一期中低产田协作攻关。1983~1985年,共攻关30个片22131亩,亩产均比上年增加68~100公斤。1986~1988年,进行第二期中低产田协作攻关,国家拨专款58.54万元,乡(镇)自筹27.323万元,实施改造15个山垄,投工7.79万个,完成砌石1.96万立方,完成土方13.21万立方,改造2964亩。改造后地下水位降低30~50厘米,当年单季改双季224.9亩,平均亩产粮食增加87.74公斤。
  第七节 红黄壤开发
  国家计委于1984年2月向世界银行提出申请长期优惠贷款,进行红黄壤开发。同年7月,世界银行经济专家卫英士、刘言度(译名)两人到浦城的临江大坞、石陂岐山前考察红黄壤开发项目。1985年9月29日至10月12日,卫英士一行9人在国家农牧渔业部、财政部的人员陪同下,对浦城红黄壤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正式评估。经过两次考核评估,认为浦城气候条件适宜,荒地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充足,劳力资源充裕,市场广阔,被列为闽、赣两省重点开发区之一。
  全县总土地面积507.45万亩,其中红黄壤面积397.2万亩,占78.27%(其中红壤380.4万亩,黄壤16.8万亩),已开发利用317.25万亩,占红黄壤面积79.87%。未开发利用红黄壤荒地79.95万亩,其中立地条件好,坡度在25度以下,适宜种果、茶等农荒地21.3万亩,宜林荒地58.65万亩。确定浦城贷款、投资1365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433万元,占总投资31.72%;县农业银行贷款381万元,占27.92%;地、县、乡、村自筹资金335万元(其中地区13万元,县、乡、村322万元),占24.54%。国家拨款改贷款163万元,占11.94%,其他53万元,占3.88%。
  1985年2月1日,成立县农业引用外资办公室。1986年1月3日,改为县农业外资办公室(简称外资办)。同年8月22~25日,外资办、科委、科协、农委、区划办联合召开丘陵果树论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30余人参加会议。经论证结果,确定“南柑北杂”(即县城中南部发展柑桔,县北部种柰)的种植原则。同年9月开始,确定13个茶果点,即石陂镇的黄墩、岐山前、旧馆、南岸,临江镇的锦城、大坞,水北街乡的中坊、罗源,富岭镇的长滩等9个柑桔场;仙阳镇的殿基、三元,忠信乡的上同等3个杂果场;仙阳茶场下沙管区为茶叶种改点。至1988年发展为49个项目点。
  1986~1988年,共贷款投资741.69万元,占原计划54.3%(其中世界银行贷款270.78万元,占原计划62.54%;国家计委拨改贷43.3万元,占原计划26.5%;农业银行贷款285.08万元,占原计划74.82%;地区配套资金17.5万元,占原计划134.6%;县、乡、村自筹资金125.02万元,占原计划38.83%)。共种植柑桔2671亩,柰2409亩,茶6192亩。1987~1988年,共收获柑桔42.5吨,柰150吨,茶叶3.75吨,总产值24.5万元。
  第八节 综合农业资源分区
  1984年初,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作出《福建省浦城县农业资源调查及农业区划报告——综合农业区划》(1985年6月,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境内地域差异划分3个综合农业区。
  一、东、东北部中低山林粮牧区
  全县地势最高的农业区。面积1024.9平方公里,占全县30.29%,人口密度51人/平方公里,包括官路、忠信、管厝、富岭、水北街、濠村等乡镇的部分山区村,计56个村。农业户1.09万户,农业人口5.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15.86%,劳力1.77万个,占全县13.33%;山地面积138.3万亩,占全县山地33.54%,人均山地27.12亩;耕地面积8.91万亩,占全县15.23%,人均耕地1.75亩。(为1981年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时的数据,下同。)该地区光热资源较差,年均气温<17℃,积温<4900℃,年无霜期241天,年降雨量1700~2400毫米。山地土壤有红壤、黄壤、草甸土和水稻土等4个类型,稻田土壤以潴育型水稻为主,低产田面积大,大部分为单季稻。水利设施不足,主要靠自然灌溉。农机总动力6723.4千瓦,每百亩7.54千瓦,实际机耕面积3.36万亩,占耕地37.71%,均低于全县水平。农村用电量81.33万千瓦时,亩平均用电量9.1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每亩55公斤。
  该区粮食播种面积15.52万亩,占全县17.3%,经济作物面积1.01万亩,占全县18.4%。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为93.9:6.1,粮食总产3.45万吨,占全县总产13.76%;茶叶产量占全县8.8%;水果产量占全县3.6%;有林地面积103.31万亩,占全县39.17%,森林覆盖率66.06%;生猪存栏2.55万头,占全县13.98%,牛3185头,占全县17.93%,羊178只,占全县17.98%;水产品41.75吨,占全县2.19%;薏米为本区的特产,产量占全县三分之一,人均收入只321元。
  发展方向应以林为主,林农结合,林牧结合,在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基础上大力发展林、副特产,积极发展粮食畜禽及养蜂业,发展水源涵养林,保护水土,力求成为全县林副土特产生产和草食家畜生产基地。
  二、西、西北部中低山粮竹牧区面积916.23平方公里,占全县27.09%,人口密度85人/平方公里,包括盘亭、九牧、仙阳、古楼、永兴、山下、枫溪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共78个村,1.56万户,农业人口7.3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22.74%,劳力3万人,占全县22.59%;山地面积112.91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27.38%,人均山地15.44亩;耕地面积15.48万亩,占全县26.46%,人均耕地2.12亩;年均气温16~17℃之间,年积温<4900℃,年降雨量1600~2400毫米。由于光温不足,一年一熟或二熟,单季稻占63%。山地土壤为红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4类。水稻土以渗育型为主,有机质含量低。低产田占的比重大,水利设施少,多靠自然灌溉。农机总动力6934.2千瓦,平均每百亩动力4.41千瓦,实际机耕面积2.24万亩,占耕地面积14.47%。农村用电量192.49千瓦时,每百亩平均用电12.4千瓦时。亩施化肥46.5公斤,为全县施用化肥最少的农业区。
  粮食播种面积17.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6万亩。粮食总产量4.89万吨,占全县总产19.5%。有林地面积73.22万亩,占全县27.76%,森林覆盖率54.5%,森林蓄积量占全县28%;毛竹28.17万亩,占全县72.16%。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宜坚持粮林并举,农林牧综合发展。加强粮食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同时充分利用山地发展以毛竹为主的林业生产,建立毛竹基地和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和稻田养鱼。
  三、中、南部丘陵盆地粮林牧渔茶果区
  位于县境中部和南部,面积1442.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42.63%,人口密度162人/平方公里,为全县密度最高的农业区。包括南浦、万安、莲塘、富岭、水北街、石陂、临江、永兴、仙阳、忠信、管厝等乡镇的全部或大部分村,计155个,农业人口19.5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60.72%,劳力7.74万个,占全县58.28%;总土地面积217.29万亩,占全县42.82%,其中山地面积154.21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37.40%,耕地面积34.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8.29%。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农业生产条件好,地势平缓,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该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食播种面积56.43万亩,占全县62.5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3万亩,占全县经济作物面积的51.61%。粮食总产16.65万吨,占全县总产的66.39%,亩平均441.8公斤,居全县首位。茶叶产量603.1吨,占全县54.53%。水果产量645.7吨,占全县44.59%。畜牧业生猪存栏9.89万头,占全县54.22%,家禽70万只,占全县43.32%。渔业水面10472亩,占全县86.14%,水产品862.25吨,占全县45.32%。人均纯收入666元。
  该区粮食、经济作物、茶、果及牧、渔业在全县都占有优势,已初步形成综合性商品生产基地,今后农业生产发展方向须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发展茶叶、水果生产、营造薪炭林、用材林及防护林。保护水土、改造环境,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和乡镇企业,把本区建设成全县综合性商品生产基地。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