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变动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7
页码: 208-21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解放以前到1988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

内容

解放以前,浦城县人口长期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状况。
  清顺治《浦城县志》载:浦城县“生女多不育。疾病缓于延医,急于巫祝”,造成死亡率高。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也使人口大量死亡。嘉庆五年(1800),大水成灾,淹毙数千人。
  民国期间,人民生活贫困,战乱频繁,疫病流行,溺弃女婴。民国27~32年(1938~1943),日本飞机轰炸死亡190余人。民国31~35年,鼠疫蔓延,仅富岭、大庄、余塘、观前4个村因鼠疫死亡达355人。政府虽实行生育奖励,民国35年4月,省政府对石陂乡生育子女达5个以上的25人给予生育奖章,对一对夫妇生育子女10个以上的给予匾额。由于死亡率高,人口仍为负增长。民国37年,全县出生7258人,出生率为40.02‰;死亡9949人,死亡率为54.86‰,自然增长率为-14.84‰。
  1953年,县人民政府表彰生育养活10个以上子女的妇女,授予“母亲英雄”的称号,鼓励多生多育。1954年出生7799人,比上年出生人口数增长1.1倍,出生率达39.01‰。1953~1956年,4年中人口出生21378人,年均出生率达26.50‰;同期死亡10592人,年均死亡率为13.13‰,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3.37‰。
  1957~1959年,出现解放后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年均出生率为35.77‰,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3.99‰,其中1958年,人口出生率高达40.28%,自然增长率29.14‰。
  1960~1961年,国民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难,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1960年,死亡率为26.65‰,为解放以来死亡率的最高值;是年出生率为19.49‰,自然增长率为-7.16‰。1961年,出生率为15.72‰,死亡率为19.36‰,自然增长率为-3.64‰。
  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口增长回升,年出生率为21.27‰,死亡率为4.25%‰,是解放以来死亡率的最低值。是年自然增长率上升为17.02‰。1963年,人口出生率从上年的21.27‰,猛增到42.99‰,1964年继续上升到45.02‰,为解放以来人口出生率的最高值。1970年,全县出生人口12307人,是解放以来出生人口绝对值最多的一年。1963~1972年,年均人口出生率为40.09‰,死亡率为8.52‰,自然增长率为31.57‰。是解放后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期。
  1973年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得到初步控制。1973~1978年,年均人口出生率为24.59‰,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6.72‰,与1963~1972年的年均数相比,分别下降15.5和14.85个千分点。
  1979年后,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阶段。1979年自然增长率从上年的15.24‰下降至10.29‰,次年继续下降到5.65‰。1981年和1982年,由于四、五个年龄组人口同时进入婚龄,结婚人数增多。同时,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计划生育出现的新问题估计不足,人口出现回升。这两年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31‰和11.24‰。1983年,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节育措施的落实,自然增长率下降为6.54‰。1979~1988年,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3.59‰,年均自然增长率为7.11‰,与1973~1978年的年均数相比,分别下降11和9.61个千分点。1988年,出生人口4242人,出生率为11.22‰,为解放以来出生率的最低值;死亡人口2508人,死亡率为6.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8‰,人口逐步向稳定型过渡。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