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数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数量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宋代到1982年人口数量增长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人口数量 人口普查

内容

浦城旧志记载人口数量自宋开始。宋代,全县77059丁口(未载明何年)。元代缺。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全县65163丁口。永乐元年(1403),全县72152丁口,22年间增加6989丁口。随后又呈减势,至宣德七年(1432),全县55273丁口,29年间减少16879丁口。成化八年(1472)增至61160丁口,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又减为44594丁口,又再减少16566丁口。此后30年,至清代,顺治七年(1650),全县才增至52078丁口,比明洪武十四年还少13085丁口。康熙三十二年(1693),全县52378丁口。康熙三十二年以前,只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女的丁口数,丁口要承担赋役,隐匿丁口习以为常。嘉庆《新修浦城县志》认为“户口之数,历代鲜能得实”。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清雍正二年(1724),将“力役丁银匀入田粮”,实行按土地多少征税,人口统计接近实际。清乾隆六十年(1795),全县175576人,此后人口逐年增加。到清咸丰三年(1853),全县人口200150人,58年间人口增长14%。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清同治三年(1864),人口减为127370人,减少72780人,减少36.36%。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才恢复到177725人,比清乾隆六十年仅增加2149人。
  民国5年(1916)全县179453人,民国18年达179750人。民国23年为196796人,为抗日战争前的最高值。至民国25年,全县人口为180364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居民迁入浦城,民国31年达210287人,为解放前人口最高值。民国33年,在整编乡镇保甲中进行人口调查,9月底完成。全县人口189919人,现住183655人,其中男97479人,女86176人,现住丁壮33684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沦陷区居民继续迁出,民国34年人口降至176979人。民国38年1月,全县176848人,比民国5年人口还少2605人。
  1949年底,全县179362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总人口197429人,比1949年增长10.07%,年均增长24.28‰。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总人口为241300人,比1953年普查时增长22.22%,年均增长20.27‰。1966年人口总数比上年增加14306人,为解放以来人数增长最多的一年。1969年全县人口总数第一次超过30万,达302487人。1979年全县总人口357942人,比1949年增长99.5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总人口数为364038人,比1964年普查时增长50.87%,年均增长23.11‰。1988年全县总人口379030人,比1982年普查时增长4.12%,年均增长率为6.75‰。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