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然灾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9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自然灾异
分类号: X43
页数: 9
页码: 184-192
摘要: 本章共两节,分述了浦城县的气象灾异、地质灾异的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自然地理 灾异

内容

自然灾异,清以前据旧志整理,失之简缺;民国期间,记载甚少。解放以后,根据记录摘要记叙。至于农作物、森林虫灾,在农业志、林业志已有记载,本章不再赘述。
  一、洪涝
  第一节 气象灾异
  明永乐十四年(1416),大水灾。
  明成化十九年(1483)五月,连日大雨,雁塘里水涨3丈余高,冲毁民房130家、桥梁13座、稻田3800亩,淹死48人。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中旬,山水陡涨,近溪各乡房屋漂流,田地坍塌数千亩。
  明万历四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大水。这次洪水,在永兴乡庵后村板埂岩留有当时水位标记,距溪床8.8米。
  清康熙十六年(1677),西溪之水冲入迎远门外万寿桥处,与新溪合流,民居全坏。
  清康熙二十五年春,多大雨,至闰四月二十八日傍晚水涨,第二天中午大涨,损失甚大。
  清康熙五十三年,霪雨为患,横流助虐,冲毁西关草桥。
  清康熙五十五年,大水,冲毁西关草桥。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大水。
  清乾隆五十九年夏,大水。
  清嘉庆五年(1800)六月二十五日夜,大雨无雷,覆蠡山洪水陡发,诸流暴涨。次日晨,南浦溪水骤高2丈余,县城自龙潭门以南、南浦门以西至迎远门城墙冲塌280余丈,雁塘、登俊、官田、太平诸里田庐漂坏,淹毙人口数千,水过之处桥梁皆圮。
  清嘉庆十三年,大水,富湖溪尾村淹没,三眼浅亦淹没一半。
  清咸丰八年(1858)夏,大水,人可坐城墙背上洗脚。
  清光绪三年(1877),大水,立在官田桥头重150公斤的“泗洲大圣”石碑随流冲到10公里外的富湖村。
  清光绪四年五月,大雨浃旬,至二十六日,水暴涨2丈余高。冲塌城墙数十丈、南浦桥石墩5个,近城西南门外民房冲毁甚多,四乡田园、房舍、桥梁、道路毁坏不可胜计。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末,大雨滂沱,连续二日三夜不止。六月初二溪流暴涨2丈余,县境内木桥全被冲毁,石桥也多圮塌,沿溪房舍漂没无数,迎远门外店屋扫荡成墟,田地冲毁壅压不计其数,人口亦淹毙不少,龙潭门左城垣冲决数丈。城内赖城墙得以保存。水势高与光绪四年相等,而迅急悍猛过倍。东西两乡受灾尤重。
  清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山洪陡发,沿河损失惨重,观前、水北街毁50户民房。
  民国2年(1913)5月中旬,连日大雨,官路溪水高出溪面4米;南浦溪上游山洪陡发,冲毁民房300余间,桥坝全毁。
  民国24年,大水,受灾290户、755人。
  民国28年,大水涨至城内谭处衕,沿溪田地、房屋、桥路损毁颇多。
  民国29年,入秋以来,突遭恶劣气候,10月12日霪雨连绵,10月20日连日大风雷电交作,西南又遭大雹,为百年仅见。未收稻谷被淹,发芽霉烂,稻谷减产60%。
  民国31年6月15日,大水,南门外浮桥、大西门外木桥、九湫桥冲毁。
  民国36年6月14日起,连续降雨,7月13日山洪暴发,洪水淹田19480亩,冲走舟船60余只,毁堤坝24处、桥梁164座,漂走牲畜642只,淹死4人。
  1952年5月27日7时起暴雨,至午夜,河水猛涨。富岭瑞安石桥头村渡铺一家5口,除1人外出幸免外,其余4口连房屋、渡船全被淹没。
  1954年5月、6月中旬和7月初,全县普降大雨,尤以7月初为甚。7月12日6时,南浦溪水位达228.85米,超过危险水位0.85米。莲塘溪洲村黄泥坞对面山崩,积洪陡泄,水迅悍猛。城关和平路水深1.6米多,观前水淹没部分房顶。毁田4.7万亩、桥120座、堤坝682处,漂木6000多根。
  1955年6月17日起,大雨3日,南浦溪水位达228.28米,超危险水位0.28米,洪水涨至和平路,淹死2人。
  1959年6月17日起,倾盆大雨,18日上午,南浦溪水位达228.54米,超过危险水位0.54米。和平路水深1米左右,浦城至仙阳公路大部淹没。
  1962年5、6月间,出现5次洪涝,洪水淹田41170亩(其中冲坏4969亩),漂木3700多立方米,毁水利设施2900处、桥241座,淹死1人。
  1964年6月17~21日,连降大雨、暴雨,11个自然村受淹,淹田8.76万亩,毁水利设施数千处、桥200多座,受灾1712户。
  1970年6月25日20时开始降雨,26日11~12时降雨32.5毫米,南浦溪水位达228.07米,超过危险水位0.7米。冲毁水利设施2929处,忠信石碧子水库大坝裂缝15厘米,坝顶60米长沉陷1.5米。
  1973年4月11日和5月31日,县境中、北部大暴雨,洪峰高出警戒水位0.87和1.26米。受淹稻田8万多亩,冲毁水利工程800多处、桥248座。
  1975年5月18日、19、20日连续降雨,超过警戒水位1.07米,受淹耕地12.32万亩,损坏水电站28处、水利设施1949处,冲塌仓库63座、民房591间,毁桥412座,淹死10人。
  1982年6月14~19日,全县连降暴雨、大暴雨,雨量达540.4毫米。全县公路交通受阻3天,30所中小学停课、41个厂矿停产。淹田13.3万亩,倒塌房屋485间、仓库34座,冲毁堤坝430处、桥梁205座,冲走耕牛70头、猪78头,淹死7人。
  1983年4月10~16日,大风暴雨,城关雨量277毫米,山下公社雨量368毫米,局部有冰雹。淹冲稻田3.29万亩,淹死5人,水利设施毁坏700余处。6月2日5~20时,雨量达156.5毫米,坑口大队雨量最大,达310毫米,南浦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39米。淹田8.21万亩,冲塌房屋121幢,毁坝507处、防洪堤1285处,毁坏电站11座、桥263座,淹死1人。58.8%的生产大队受灾,受灾户13034户,其中重灾户3667户。
  1984年5月15日,全县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南浦溪水骤涨,超过警戒水位1.03米。和平路进水0.50~0.70米,七星桥新村被水围困,永兴公社驻地街道水深1.2米,全县冲毁稻田2.49万亩、鱼塘300余亩,毁坏水利设施964处、水电站3座、石拱桥3座,公路塌方398处。
  1988年5月19日,浦城南部陡降暴雨,21小时内,石陂、濠村降雨254毫米,水北街降雨219毫米,枫溪及山下乡降雨193毫米。6月18日8时至20日8时,县境中北部再遭骤雨,城关、渔梁、党溪、忠信、游枫、九牧日雨量分别为168、286、183、178、189、160毫米。20日17时24分,南浦溪水位达228.15米,超过警戒水位1.15米。城关部份浸水,中小水库均超过限定水位,东风水库超限定水位0.66米,大坝出现险情,威胁城区居民安全。二次洪灾,波及全县19个乡镇,冲刷壅压稻田17.54万亩。毁小(二)型水库1座、电站27座(装机容量3480千瓦),工业企业停产4天。亡8人、重伤19人。
  二、干旱
  明万历十七年,旱。
  清嘉庆十一年,六月不雨,幸七月大雨,枯苗旁复生穗。
  清道光十三年(1833)秋,大旱。
  清道光十六年夏,大旱,闹饥荒,间有饿死。
  民国9年夏,旱。
  民国12年夏,旱。
  民国33年,大旱,粮食比上年减产25%。
  民国34年春末夏初,月余没雨,6月中旬,旱象严重。受旱稻田10万多亩,其中半数仅收获十分之一,富湖一带900余亩早稻全部枯死。6月17日始降雨,中晚稻仍受影响,收获量在70%左右。因得雨过迟,抛荒甚多。尤以富岭、瑞安、仙阳、体仁、永兴等5乡镇最为严重。
  1951年7月15日起40天无雨,受旱稻田10.20万亩,其中枯死7483亩。
  1953年6月下旬起34天无雨,受旱稻田8万亩,严重的3万亩。
  1955年春,受旱,9月2日又连旱29天。
  1956年6月20日,连旱42天,受灾稻田10.51万亩。
  1957年6月28日后,连旱40天,其后又遭秋旱,共旱74天。受旱稻田26万多亩,其中断水51257亩,龟裂42711亩,死苗2184亩。富岭、仙阳两区干涸的水坝1106处。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14.97%。
  1960年6月25日至7月16日,连续无雨,受旱稻田4.7万亩、杂粮7万多亩。
  1963年,去冬缺雨,3月28日起春旱22天。遭灾稻田14.93万亩,其中重旱72220亩,死苗4682亩。5月7~25日,又连夏旱,永兴公社5000多亩垄田干涸。8月起,再遭秋旱。全县遭灾稻田20.61万亩,其中断水54570亩,龟裂75258亩,枯黄22597亩,死苗23934亩。
  1964年6月25日起连旱37天。
  1965年8月下旬起干旱31天。
  1966年7月14日起,51天无雨,19.45万亩稻田受灾。
  1967年8月15日起,至11月6日,共降雨12.3毫米,连旱84天。
  1970年7月18日起连旱36天。
  1971年3月春旱,受灾稻田7.2万亩。7、8两个月,降雨分别为34.2毫米、74.4毫米,比常年偏少77%、45%,而2个月蒸发量达433.2毫米。有55个生产大队60多天滴雨不下,23.4万亩稻田受灾,其中断水6.9万亩,晒死5.2万亩,晒白6.3万亩,龟裂4.9万亩。富岭溪河断流。全县43个水库有13个水库干涸。
  1976年7月13日起连旱51天,受灾15.6万亩,山地杂粮损失严重。
  1978年6月24日起连旱51天,81条溪河断流,受旱耕地27.11万亩,其中稻田绝收10万亩,杂粮绝收3万亩。据31个水库统计,总库容3900万立方米,只蓄水1870万立方米,占总库容48%。
  1979年3~4月,雨水不足,受旱3.27万亩。8月18日起再旱,受旱耕地24.17万亩,其中稻田19.95万亩。
  1986年,汛期(5~6月)雨量340.4毫米,为常年量的51.5%。8~9月水稻需水期,雨量仅为常年量的35.7%。受旱面积达22.2万亩。是年双季早稻获得丰收,比上年增长6.74%,双季晚稻产量减少,全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减少7.75%。全县从7月28日至年底,全面限电。
  三、寒潮
  清道光十四年夏,霪雨两月余,六月寒甚,是年冬,闹饥荒。
  1957年3月,春寒。
  1965年3月25~30日,春寒,北部地区下雪。全县早稻烂种100多万公斤,插秧时间比常年推迟7~10天。
  1966年9月16~21日,秋寒。全县13万亩双季晚稻受冻,多数不抽穗,单季晚稻也受冻减产。种植“倒种春”稻种的4.9万亩稻田基本绝收。
  1970年2月26日至3月27日,3月31日至4月3日两度春寒,全县烂种烂秧损失谷种约18万公斤。
  1972年4月1~4日,春寒,全县烂种烂秧损失谷种50万公斤,冻死已插秧苗1.6万亩。
  1973年4月3~5日,最低温度都在7.7℃以下,全县烂种烂秧损失谷种51.5万公斤,冻死已插秧苗2000余苗。
  1974年3月26~28日、4月1~3日两度春寒,全县烂种烂秧损失谷种20万公斤,冻死已插秧苗2000多亩。8月下旬,气温偏低,山区单季晚稻受冻1万亩。
  1975年3月上旬,春寒,全县烂种41万公斤。
  1976年3月19日全县大部地区下雪,3月19~27日、3月30日至4月5日,严重春寒,全县烂种烂秧损失谷种达158万公斤,打乱早稻品种布局,推迟双季晚稻插秧时间。6月9~15日,五月寒,受冻17万亩,单季晚稻受冻3万亩。9月9~16日,气温偏低,北风,无露水。21日出现秋寒,双季晚稻受冻绝收14万亩,单季晚稻受冻绝收1.4万亩,减收2500万公斤。
  1977年3月22~26日,春寒,烂秧3万多公斤。
  1978年3月21~24日,3月31日至4月2日,春寒,全县烂秧损失谷种11万公斤。
  1979年4月2~6日,春寒,全县烂种损失谷种7.1万公斤。
  1980年3月23~27日,春寒,4月15日,山区有轻霜,4月24~26日,日平均气温低于12℃。全县烂种损失谷种3万多公斤,15万亩早稻受冻严重,8.7万亩早稻重插。
  1982年3月25~29日,春寒,全县烂种损失谷种9万公斤。
  1986年9月19~23日,秋寒比常年偏早14天,降温幅度大,无明显回暖期,晚稻抽穗从始穗到齐穗长达14天(常年只需6~9天),减产1900多万公斤。
  1987年3月25~29日,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2℃,25、26两日,城区气温为0.1℃,出现霜、雪和结冰现象,这次寒流是37年来最严重的一次。4月11~15日,连续5日平均气温又低于12℃,极端最低气温为5.1℃。3月下旬的寒流造成烂种烂秧30万公斤。油桐、油茶果实冻坏,造成油桐颗粒无收,油茶仅为常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4月中旬的寒流,使秧苗普遍受冻,秧苗尾部萎缩,还出现坐秧和死苗。
  四、大风
  明万历三十八年,秋日当午,龙卷风从演武亭边田间起,高17米左右,水转旋如珠,始白色渐为绿而红,复成火焰,禾稼当之尽坏。
  清乾隆五十九年秋,大风,越王台被吹毁。
  民国2年秋收时,遭狂风暴雨袭击,境内粮食减产五六成。
  民国23年10月间,从九牧杉坊到仙阳练村一带刮大风,数千亩稻田稻谷全被吹倒,接着出太阳又下雨,稻谷全部霉烂。
  民国34年9月30日夜,西乡暴风四起,刮一昼夜,拔树倒屋,禾穗剪断,粒散田间占十分之三四,尤以竹山、株山等村为甚。
  1949年10月3~4日,大风夹暴雨,3天降水314毫米,引起洪涝。
  1952年8月4日,永兴永平、冠源一带刮大风,21座民房屋瓦被掀,18株大树被刮倒。
  1954年4月16日16时,境内中部地区刮大风,油菜、小麦减产5成。
  1956年、1957年,永兴廉溪两次龙卷风,古树刮倒。
  1957年4月23日18~19时4分,城关刮大风,风速大于40米/秒,吹毁县气象站三间房屋顶,刮倒县人民委员会院内大树4株。
  1960年5月3日23时,城关、盘亭、九牧、仙阳、临江、管厝等地持续刮风3小时,县城风力8级以上,九牧、仙阳风力达11级。受害竹木林20.6万亩,小麦0.47万亩,损坏房屋4049间,压伤2人。临江寨下村因风引起火灾,焚毁房屋1幢。
  1962年春,盘亭南山、上黄处发生风暴,直径50多厘米的松树、酸枣树被吹断,吹倒民房3幢。
  1965年秋,永兴遭大风袭击,下墩、殿元一带尤为严重,受害稻田近4千亩,减收40余吨。
  1966年,盘亭、富岭、古楼等公社先后遭受风灾。
  1967年5月1日14时,全县15个公社、153个大队、1036个生产队遭不同程度的风灾,其中严重的7个公社、107个大队、926个生产队,受灾7028户、22187人,死亡4人,受伤21人,受损房屋11883间(其中倒塌121间)、桥梁10座、水利设施128处。
  1974年10月13日,永兴公社银场刮大风,吹塌民房17座,1人从桥上刮落水溺死。
  1976年4月24日,盘亭公社刘田、肖军等地发生12级大风,大风经过的50米宽地带,松树大部分被吹断,新竹吹断万余根,1幢茅屋被刮倒100米以外。
  1980年6月27日,城关镇及管厝、古楼等公社刮大风,吹倒民房9间。
  1985年5月19日下午,城关及南部受大风袭击,风速23米/秒,吹倒民房3座,数百户屋瓦被毁。
  1986年4月,龙卷风经富岭村尾、大路边,屋瓦被吹掉50%,九牧黎处民房被刮倒2间。7月19日18时30分开始,龙卷风、大暴雨袭击忠信乡近1个小时,输电线被刮断,造起1人触电身亡。打坏屋瓦5万余片。同月27日17时30分,管厝乡珠墩村、下西元村受龙卷风和暴雨袭击,屋瓦打坏7万余片,一村民被刮倒的树压成重伤。
  五、雷电
  明万历三十六年六月间一夜,大风雨,雷电击尊经阁(在皇华山)鸱吻,贯至中柱,阁全被烧毁,唯留柱旁四箴碑。
  清乾隆四年四月间的一天,大雨,雷电击中尊经阁,起火毁坏。
  民国24年,富岭一村民遭雷击死。
  民国37年,永兴上洋尾一村民遭雷击死。
  1951年4月,永兴上洋尾一村民遭雷击死。
  1952年5月,富岭双坑一村民在大树下避雨遭雷击死。水南里铺一民房中柱被雷击起火,烧毁房屋9间。
  1956年夏,永兴庵后一村民在田中耕作时遭雷击死。
  1957年4月23日傍晚,雷电击坏城关电线多处。
  1962年4月,铁炉一村民在临江车站候车时遭雷击死。
  1963年5月,古楼大路村一黄牛在稻田中被雷击死。
  1973年3月,忠信雁塘村民在田中耕作,被雷击死2人。8月,仙阳管九村民在田中耕作,遭雷击,死亡1人,重伤1人。
  1984年5月10日20时,富岭瑞安大洲茶山4户房屋遭雷击坏,击死1人,伤5人。6月,水北街岭头一村民在树下避雨遭雷击死;永兴寇山一村民放牛遭雷击,人畜皆亡。
  1985年5月9日16时,万安坑下村遭雷击,毁坏房屋4间,击死1人,重伤1人。9月8日,忠信毛洋头一少女在家遭雷击死。
  1986年5月10日16时,仙阳三元小学教室遭雷击,16人被击倒在地。
  六、冰雹
  清乾隆七年正月三十日未时,大雨夹冰雹,屋瓦俱碎。
  清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大雨夹冰雹,未收割的稻谷损失四五成。
  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酉时,大风夹冰雹,四郊小麦损失过半,北郊尤甚。
  民国18年4月5日,临江山后、七墩、余元一带降冰雹,大如鸡蛋,油菜、小麦损失八成。
  民国20年4月,东乡降冰雹,双田尤甚,雹大如蛋,油菜、小麦全被砸烂。
  民国34年、35年春,西乡大元、上云、前排、洋溪一带均降冰雹,洋溪冰雹大者如拳,屋瓦击碎过半。
  1950年春,永兴后洋一带遭雹灾,大的如拳头,屋瓦被击碎,农作物损失过半。
  1954年春,境内部分地区遭雹灾,城关桃树大部分折断,官路毛处一带屋瓦全被打碎,油菜、小麦砸烂绝收,棕叶打成丝条,山中兽、鸟有被打死。
  1955年4月9日、13日,北部、中部地区两次降冰雹,大的如拳头,其中13日持续半小时,农作物损失很大。
  1956年3月24日22时,城关及郊区降冰雹,油菜损失过半。
  1957年4月10、14、15、23日,临江、永兴地区连遭雹灾,共损坏900幢房瓦,油菜、小麦、秧田损失严重。
  1958年3月12日晚,北部地区发生雹灾,其中12个村尤其严重,持续降冰雹半个小时,大的直径8~10厘米,重约300克。共毁5851间的房瓦,数千亩小麦、油菜减产过半。
  1960年3月8日17时、11日5时,县西、西北下大冰雹,打伤儿童6人,永平冰雹大的如碗口,持续约40分钟,油菜、小麦受损。
  1962年4月7日晚,县东、北部降冰雹,444个生产队受灾,打坏房屋169幢的房瓦,春收农作物损失严重。
  1964年4月4日晚,县东北部降冰雹,持续10分钟,倒塌房子2座,打坏屋瓦的共5129间,农作物受灾千余亩。
  1966年3月22日在盘亭公社,4月22日在临江、水北,6月在永兴,降冰雹。毁坏房瓦的有千余间,灾区春收作物损失三成。
  1967年3月27日7时许,在临江、石陂、山下、水北、富岭等5个公社83个大队602个生产队下冰雹,其中严重的有32个大队263个生产队2047户,打损房瓦的6361间(倒塌23间),农作物受灾5152亩。
  1971年7月20日,在石陂、临江、水北、忠信等公社部分地区,8月16日16时,在忠信部分地区先后下冰雹约10分钟,灾区早稻减产约30万公斤。
  1976年4月20日,盘亭、古楼公社部分地区降冰雹,持续30分钟,秧田80%受损。
  1979年3月12日、30日,城关、山下、忠信、盘亭、官路、九牧、富岭等公社部分地区降冰雹,较严重的有39个大队,7000余间房屋的房瓦被打坏。
  1981年3月24日16时在古楼、仙阳公社,5月2日13时在盘亭、官路、九牧等公社部分地区降冰雹。
  1986年4月11日22时,盘亭、石陂、官路、万安等乡镇部分地区遭大风雨、冰雹袭击,稻田被砸,死1人,伤12人。
  1987年4月24日18时、25日凌晨,溪源、里林等15村降冰雹,300户房瓦砸碎,农作物受损严重。
  1988年3月15日15时许,九牧乡黄毕、杉坊、吴墩一带下冰雹,打死黄毕村耕牛1头。
  七、冰雪
  宋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大雪,积雪数尺,入山者多冻死。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旬,大雪不止,山中积雪深三四尺。
  民国34年2月10日开始降雪,2月15日城关积雪28厘米,16日又降雪,至20日止城区街道积雪20厘米左右、屋顶积雪30多厘米,道路阻塞,房屋倒塌。先后动员1500人清除街道积雪,历经3天才告竣。
  1958年1月31日至2月2日,雨夹雪、雨淞,冻死耕牛9头,油菜受冻减产三四成。
  1960年1月23日13时至次日14时,大雪。洼地积雪深17厘米,山凹积雪深33厘米,公路交通受阻,油菜、小麦多被压坏。3月31日,县城下冰粒,15个高山大队积雪深33厘米。
  1961年1月5日下雪,冻死耕牛40头、猪230头。
  1964年2月12~15日、20~26日连续下雪,城关下雪量达64毫米。压倒民房9座,压坏桥梁6座,伤1人,死猪、牛39头。春收作物受冻减产。
  1968年2月1~7日,连续降雪。
  1973年12月22日至1974年1月9日,连续结冰19天。
  1975年12月13日大雪,冻死耕牛40头、猪6头。16~17日又下雪,冻死耕牛3头。
  1976年3月19~20日,大部分地区下雪,全县冻死耕牛1218头。
  1980年2月2~8日,连续降雪,4日起南北公路交通受阻,7日冰雪封山。全县公路汽车停驶,经驻军和交通部门铲雪、摊沙、开路,9日下午客车才恢复通行。积雪至14日止。
  1983年12月28日大雪,城关降雪30毫米,积雪深27厘米,交通受阻二天半,压坏民房22间,冻死耕牛37头。
  第二节 地质灾异
  一、山崩 地裂
  清光绪三年(1877)五月初四将午,畲墩村后山崩塌,全村半数房屋被压倒,压死30余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从永平里凹头村后门山黄泥夹起至上相里官桥村鸟饭田止,地裂长2.5公里,宽半米,最宽处2米,最深处在黄泥夹,约2米。
  民国2年(1913)5月中旬大雨,忠信梅溪村大卜坑、三岱岩2处山崩各数十丈,河道阻塞,引起山洪高涨。
  民国24年,高坊村猪母岩发生地裂、山崩,压毁田地100余亩。
  民国36年7月13日暴雨,九牧多处山崩,造成树木翻根,田路淹埋,溪流堵塞。
  民国37年,富岭双同村同台地裂,缝长300余米,深0.7米。
  1953年5月中旬,永兴乡凹头村谢家门口至村外地裂,缝长100米,宽约1.5米,深约0.8米,最深、宽处在何家,宽3米,深2米,裂缝中泥土似塘泥。
  1954年7月12日,大雨,莲塘乡溪洲村黄泥坞老虎头山崩,塌方泥石数百万立方米,堵塞河道,洪水倒流入黄泥坞,泛滥成灾。
  1956年夏,永兴永平鸡呜山毛塔排,久雨山崩,毁房1幢,压死2人。
  1966年,富岭双坑村黄溪坂地裂,缝宽0.4米,长约500米。据传是该处第三次地裂。
  1973年5月,久雨,莲塘公社吴东大垅村后门山地裂,缝宽约0.3米,深6米,长500米。
  1975年4月13日夜,永兴公社外铺村后的上铺山,自南而北地裂,裂缝中宽两端窄,最宽处0.8米。5月18日,富岭公社里元大队大栗树下村东半山腰处地裂,裂缝呈弧形,直径80米,孤长120余米,宽0.2米,深约2米余。同年夏,永兴公社龙下大队际头村地裂,裂缝长1000余米,最宽处0.2米。
  1982年5月,大雨,水北新桥村山崩,埋没房屋1座。
  二、泥石流
  泥石流都为暴雨引发,单独发生的泥石流甚少。
  清光绪三年六月十四日,畲墩村后山崩,发生泥石流,村屋半数被覆,压死30余人。山水陡发,冲拔十数围古树漂流数里,同时各处水势骤涨,高7米左右,田、庐、桥路多被冲塌。
  忠信排栅村西山羊角山,由侏罗纪岩浆活动侵入的凝灰溶岩组成,岩体破碎,山势陡峻。1963年、1975年、1983年6月均发生泥石流,山上留下3条冲沟。
  三、地震 陨星
  清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戌时开始,陨星如雨,至第二天丑时始定。
  民国5年临江镇发生轻微地震,门环摆动。
  民国7年2月13日(正月初三),地震波及浦城,悬挂物摆动。
  民国9年,境内普遍觉察轻微地震,门扣、碗盏叮当作响,大地微微震动。
  民国28年富岭一带地震,门扣叮当响,窗槛玻璃震裂。
  附 罕见的自然现象
  元至正十一年(1351)十一月,雨黑子如稗实。
  清咸丰七年(1857)六月,市心街水井鸣数日。
  清咸丰八年正月,天雨红豆,自浦城至西乡。
  民国38年5月上旬,市心街水井鸣连日。
  1980年农历六月,永兴公社屏峰岗短时雪花纷飞。
  1985年3月14日,古楼乡上云村下五六分钟雪球,雪球大如汤碗。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