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分类号: P429
页数: 3
页码: 149-1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县灾害性天气,低温、暴雨、洪涝、冰雹、雷暴、干旱的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气候 灾害性

内容

一、低温
  影响浦城的低温有倒春寒(春寒)、五月寒、秋寒(合称“三寒”)和冰害。
  倒春寒,3月下旬有连续5天,4月上旬有连续4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12℃的天气,影响水稻育秧和播种。1951~1988年中有17年出现倒春寒。春播期(3月1日至4月10日)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2℃,且连续3天的低温过程,平均每年有2.4次,多者一年有4次(1951、1978年)。最严重低温过程达26天(1970年3月1~26日)。3月6日前有74%年份在有害低温之中,3月16日前,有61%的年份处于有害低温之中。3月25日和4月2日前后又各有一个低温小高峰,气候概率分别为39%和26%,在3月18日和3月30日,遇冻害的气候概率为11%和10%。4月6日之后,一般不会出现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低温冻害。
  五月寒指5月21日至6月10日期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20℃,且持续3天的低温过程。发生五月寒会使双季早稻花粉败育,导致空壳率增加,5、6月又为汛期,若遇到暴雨天气,扬花受阻,会严重减产,城关1951~1985年中有11年发生五月寒,占31%。6月5日起,日平均气温高于20℃,且持续5天以上的有利天气,出现频率稳定在87%以上。
  秋寒危害低温标准是日平均气温低于20℃,持续3天以上,1951~1985年,秋寒始日平均为10月2日,最早为9月13日(1981、1982年),最迟为10月22日(1951年)。秋寒出现在9月26日之前的有37%的年份,出现在10月8日之后的有20%的年份,属正常的年份有43%。
  冰害,当出现结冰和冻土,对某些越冬作物会造成危害。冰害出现时间见本章第二节二气温、地温。
  二、暴雨 洪涝
  洪涝一般出现在5~6月。主要由暴雨(日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大暴雨(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0毫米)和连续降水造成的。年均暴雨日为5.8天,其中5月为1.6天,6月为1.8天,洪涝6月居多,约两年一次。
  三、冰雹 雷暴
  浦城冰雹以4月最多,3月次之,都伴随雷暴。根据南浦镇35年资料统计,共发生7次冰雹,平均每年0.2次。但社会调查,山区出现次数较多,30年中发生22次。由于地形原因,冰雹带有固定路径,县西部和西北部大山是冰雹多发区,移动路径偏东。
  平均每年有72天雷暴,最多97天(1975年),最少33天(1951年),初雷最早1月13日(1964年),终雷最迟12月22日(1965年)。1957年7月31日至8月15日连续打雷16天。
  四、干旱
  对浦城影响最大的是夏秋旱。
  1951~1980年浦城干旱状况:
  春旱(3~4月)有7年发生小旱,占23%。
  夏旱(6~9月),有26年出现旱情,占87%,大旱级有7年,中旱级有12年,小旱级有14年。
  秋旱(10~11月),有17年发生旱情,占57%。1964、1973年达大旱级,且秋冬连旱。1955、1959、1963、1967年虽为小旱,但与夏旱相连,作物损失严重。
  冬旱(12月~次年2月),有7年旱情,占23%。
  城关最长的连旱日达84天(1967年8月15日至11月6日)。84天中共下雨12.3毫米。
  生态因素的变化,旱情频率增加,而且旱级提高。20世纪50年代有2次中旱,60年代有2次中旱、2次大旱,而70年代则有5次大旱。同时,在60和70年代出现4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的异常现象。与建阳、崇安等县相比,30年中浦城有87%年份有旱情,而建阳与崇安分别为57%、30%。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