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66
颗粒名称: 卷三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2
页数: 67
页码: 126-191
摘要: 本卷共八章;分述了蒲城县的地质、地貌、气候物候、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异自然地理的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自然地理 地方志

内容

浦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区,是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包括部分中山)的组成部分。仙霞岭支脉从东北部入境,向东南延伸,环于东部边境。武夷山脉从西北部入境,走向西南,环于西部边境。二山交汇于北部,交错延伸,构成全境东、北、西三面山脉环峙,向中、南部的丘陵、河谷盆地缓缓倾斜的地势。境内最高海拔1664米,最低164米。谷地丘陵四季较匀,温暖潮湿。境东北、北及西北山地为冬长夏短,温凉潮湿。山地为富春江集流区、信江、闽江的源头。全县水系呈树枝状。
  境内地质受华夏系构造和新华夏系构造的控制,构造复杂。山脉和构造线,新老地层和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基本上呈北东或北北东方向排列。新生代,特别是第三纪末期以来,沿华夏系、新华夏系北东、北北东、北西等老构造线发生块状升降运动。南浦溪及其支流和盘亭溪各段的流向大都受这几组构造线控制,多直角转弯和垂直汇流。山脉多断块山,山坡平直陡峭。河谷盆地则大都是沿构造线产生的断陷盆地,其平面形态大都呈箱形、长方形或菱形。山坡陡峻,谷底平坦,河漫滩或一级阶地直抵山麓。
  境内热量资源差异很大,具有地带性的特色,以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5000℃这一热量等值线为基准线,全境可分为河谷盆地气候区和山地气候区。其分界线大体是:从东南的水北街乡石埠村起,向北经富岭镇的圳边,管厝乡的党溪至忠信乡的高溪,向西折向仙阳镇的渔梁,再向南经莲塘乡的洪山、永兴乡的珠山,前洋到石陂镇村溪止。线以外为山地气候区,线以内为河谷盆地气候区。河谷盆地气候区,包括中部、南部河谷盆地和山间盆地,年平均气温17~18℃,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5000~5400℃,10~20℃积温4150℃以上,年雨量为1500~1800毫米之间。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丘陵坡地土壤主要是红壤,耕地多在海拔300米以下,稻田一年可三熟,是果茶等经济作物及经济林适生地区。山地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9℃以下,大于或等于10℃积温5000℃以下,10~20℃积温也在4150℃以下,年降雨量1600~2400毫米。与河谷盆地气候区相比,热量资源差,雨量充沛。成土母岩为变质岩、凝灰岩、沙岩等。土壤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及山地草甸土。耕地多分布在海拔300~700米之间,大部分稻田只一年一熟或二熟,宜于较耐寒果树,经济林和用材林以及珍稀树种的生长。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