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27
颗粒名称: 第九篇 乡镇企业
分类号: F276.3
页数: 19
页码: 271-289
摘要: 本篇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自远古时代至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包括经营体制、企业管理两部分内容。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莒口镇

内容

第一章 经营体制
  第一节 个体、私营企业
  个体手工业 莒口手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近代考古发现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多处遗址和采集到许多人类生产、生活石制用品所证实。在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莒口的祖先就已烧制并使用原始青瓷器。隋唐时期瓷器制造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宋、元时期,莒口制瓷业蓬勃发展,窑炉密布,瓷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多采,工艺精美细致著称于世。宋时也是莒口茶叶生产、加工鼎盛时期,据传那时茶行遍布,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有2万余人。至清咸丰年间由于战乱频繁,手工业一时衰落。民国初兵燹匪患连年,手工业奄奄一息。民国16年(1927年)以后,社会稍为安定,个体手工业有了发展,那时有陶瓷、砖瓦、酿酒、织布、刨烟、打铁、棕棉、木器、竹器、泥水、染坊、酱油、钉秤、首饰、打铜、锡等十多个行业。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一带尤其是福州、闽南、浙江不少居民迁来莒口开业,从事百货、京果、理发、竹器等行业。抗日胜利后浙江和福州一带居民返籍,手工业趋于衰落。解放前夕,莒口手工业有打铁、铜、锡;铸犁、锅;做篾、木工、圆木、坭水、裁缝、弹棉、棕制品加工等行业。
  建国初期,手工业仍为重要行业,分散个体经营。1956年按行业组建合作社建立集体所有制。1958年集体手工业一时拔高为全民工业企业。至1961年,恢复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合作社。1963年,少数社员退出合作社个体经营。“文化大革命”时期,把个体手工业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砍掉。1979年允许经营个体私营手工业。
  私营工业企业 解放前夕,莒口私营工业企业有莒口、后山碾米厂二家,酱油坊三家。1953年开始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三家酱油坊过渡到莒口供销社公私合营。后山碾米厂归口粮食局合营。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私营工业企业应运而生。1991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向型企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同年引进台商“永德席业有限公司”,是当时建阳县首家外资企业。1994年引进福清人创办“旺顺养鳗场”,是莒口投资最大的一家企业。1995年乡政府购买建阳磨床厂的大部份厂房,开辟为莒口企业工业小区,区内有台商“荣泰席业有限公司”;漳州人“鸿添胶合板厂”;还有竹筷厂;蚊香粉加工厂等。
  第二节 镇办企业
  镇办企业始于1956年,当时在完成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成莒口木器、服务、铁器、理发、竹器等合作组织,形成了集体企业的雏型。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办工业。1977年12月成立社队企业站,加强对企业的领导。1979年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吸取国营企业经营责任制的经验,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合股承包和个人承包等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全社社办企业发展到十家,总产值211.9万元。1980年乡(镇)企业受“左”的错误影响,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总产值下降到126.9万元。1981年发展乡(镇)企业的浪潮从苏南、浙东和本省晋江等地波及莒口,“左”倾错误思想受到批判,乡(镇)企业复苏。1985年,掀起大办乡(镇)企业热潮,乡办企业增到13家,总产值356万元,比1980年增长188.54%。
  1990年乡办企业18家总产值780万元,比1985年增长119.10%,1997年镇办企业有16家,总产值6164万元,比1990年增长698.26%。此后几年经过调整和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至2000年镇办企业十家,总产值3520万元。
  第三节 村办企业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莒口大队就有了副业队,主要是管理大队的果树、茶园和山林等,至文革期间中断。70年代后期各大队也成立了副业队,后改名为耕山队,负责队有的山地造林、育林、护林和管护、旱地、茶、果,为村财增加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耕山队劳力是由老党员,老村干和半劳力组成。至八十年代中期耕山队逐步消失,同时东徐、金山、湖桥等村先后成立了村林场。
  六十年代后期起,有的大队成立采伐队,负责砍伐竹、木,从事人员有400余人,少数大队则办砖瓦厂。至7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大队都办砖瓦厂,师傅多为古田人。建国后办厂最早的是茶㘵丁墩;仅茶㘵路(从范墩坪至丁墩)沿途砖瓦厂有十九家,发展至八十年代初就更多了。至八十年代末为了保护山林,有计划地压缩砖瓦厂,至今只有马伏新村、莒口范墩坪、茶㘵黄墩几个瓦厂。
  七十年代村办企业项目有:一是全社15个大队都办起了养猪场,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实行政治评分,不讲经济效益,养猪场多为亏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场先后关闭;二是各大队均开山种植茶叶,全社茶山面积1200亩,莒口、茶㘵等大队共有11个茶场,使用季节工800余人,年产毛茶700多担;三是茶㘵、社州、策口、东徐、金山、石庵先后办起水电站,后山、东山、长埂大队则办柴油机带动的小型发电厂,直至80年代中期莒口水电站的电网覆盖全镇,村办电站几乎全部关闭,其原因是电压低、费用高、效益差。
  1980年底,后山等大队都发展种桑、养蚕。发展较快又有效益的是后山、焦岚等大队,后因市场变化,至1985年逐步消失。
  从1980年开始许多大队创办竹、木材加工厂,主要生产锯材方料和刷子柄等多种半成品,前期为村集体所有,后期改由个人承包至今。
  1978年村办企业16家,产值152万元。1990年发展至35家,产值289万元。
  2000年有12个村21家,总产值518万元,比1978年增长244.8%。
  第四节 个体企业
  个体(民营)企业,自古以来皆有。1978年全镇只有26家,产值25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企业日益增多。至1985年发展到371家,从业人员1430人,产值643万元。1997年达到高峰,全镇有1233家,从业人员1333人,产值7408万元。2000年845家,从业人员1334人,年总产值7860万元,比1978年增长30倍。
  第二章 企业行业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
  私有制时期的手工业 主要有铁匠、木匠、篾匠、裁缝匠、泥水匠、砖瓦、陶瓷等,集镇家庭工业有:蜡烛、染坊、酿造、修理、石刻、金银首饰加工等。1956年3月在完成了党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以手工业为主体创建了莒口第一个企业合作组织,总人数约有70余人,年产值5万元左右。
  1962年初,随着党对手工业者的改造政策深入贯彻,成立了莒口手工业联社,属建阳县手工业联社派出机构,下设莒口手工业联合社、后山手工业社和茶㘵手工业社,当时的职工人数约有80余人,年产值约6万元。
  1962年底,随着形势的发展,成立了莒口人民公社农具厂,将莒口所有的手工业统归于莒口农具厂管理。1985年将农具厂改名为莒口竹木制品厂,由个人承包,那时原有的铁器、自行车修理、钟表维修、缝纫、理发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演变为个体手工业或个体工商户。
  现有的手工业种类 有榨油、榨糖、制粉干、制米粿、制冰棒、碾米、弹棉花、制毛笔、制豆腐、打铁、小五金、竹器、木器的制作等。还有一些服务性质的行业如:理发、缝纫、阉猪、屠宰、补锅、配锁匙、修钟表、磨剪刀、自行车修理等。改革开放后新兴行业有:修理汽车、农用车、摩托车、补胎、汽车装璜、电焊、机械制造、制作安装各种金属、木、竹家具、配制铝合金门窗、修理各种电器、自来水安装维修、室内豪华装修。这些手工业均是个体私营业者,从事制作方式与过去比有根本的改变,原是手工,而现在大部份以机械所代替,极大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据1995年对全镇的工业普查数据,全镇共有以上所指的手工业245家,从业人数84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8万元,产品销售值1087.94万元,实交税金95万元,年总产值1843.6万元。
  第二节 木竹加工业
  莒口综合林场 1958年兴办。(见林业篇)
  莒口综合厂 1977年5月创办,厂址设在莒口手联社楼下,历任厂长吴厚辉、杨长生、张友珠、徐孝炳、李泉咕、庄毅。初始以生产毛笔为主,后来扩大到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拥有职工30余人。原有固定资产主要设备是圆盘锯和手锯。1980年前厂址在莒口供销社糕饼厂址。1981年搬迁至莒口车站路18号的新盖厂房。1982年增添了带锯机跑车,以生产仪器盒、刷柄、地板木、胶合板、课桌椅等产品。1993年3月11日改为股份制企业。1995年又恢复原有集体性质,实行企业大包干的责任制。该厂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创利可观,是镇办骨干企业,1991年被评为“省先进乡镇企业”。2000年职工90人,产值548万元。
  莒口木制品厂 前身为莒口农具厂,1985年改名“莒口木制品厂”,以生产竹餐具、牙签、竹串、麻将席为主,现任厂长李文坤,2000年有职工78人,产值413万元。
  莒口胶合板厂 1987年创办,厂址设在范墩坪原养猪场,主要生产胶合板、刷柄、锤子柄等产品,当年产值约40万元。1994年该厂与莒口村、社州村、金山村和莒口经委四家合股。各股投资22万元,改制为三村一委的股份制企业,改名为“莒兴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并由九人组成董事会。
  莒口工艺厂 1988年初,莒口经委与仙游县赤荷工艺厂联营创办莒口工艺厂,厂址设在上㘵茶场民兵训练基地,该厂主要生产木碗、木碟和竹编工艺品,是莒口乡当时唯一的一家出口创汇企业,年产值60—80万元,可创汇15—18万美元,该厂于1996年底倒闭。
  永德席业有限公司 1991年11月台商曾再源投资80万美元,创办永德席业有限公司,是台商独资企业,也是当时我县首家最大的外资乡镇企业。1992年3月18日试产,5月份正式生产,年消耗毛竹40余万根,年产值1000余万元,每根毛竹创值22元,年创税利近300万元,安排就业人数200余人。至1995年5月老板回台,一去不来,企业关停倒闭。留下产品,设备由法院封存,最终资不抵债,给镇政府造成沉重负担。
  莒口兴隆木制品厂 1996年10月创办,厂址设在河坝原莒口食用菌厂内,主要生产杉间材抽条和地板木等产品,企业性质属私营。2000年有职工20人,产值25万元。
  富华家俬有限公司 1997年5月由黄坑的翁珍元在莒口工业区大车间(原磨床厂)创办,总投资86万元,主要生产西餐椅、联邦椅等家俱,产品主要销往深圳、香港等地,2000年有职工88人,产值495万元。
  以竹木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的村级企业,有茶㘵、金山、莒口、马伏、后山等。
  第三节 电力
  1958年初,在全民大办工业的形势下,莒口红旗公社创办了莒口火力发电厂,起初厂名“地方国营农具厂”,当时属全民工厂企业。不久改为建阳县莒口农业机械厂,这是莒口第一家工业企业,该厂的主要设备是一台40匹煤气机,燃料是木炭,初期带动一台20千瓦发电机。60年代后更换40千瓦发电机,当时有职工10余人,白天碾米,加工木材,晚上发电照明,主要供应公社机关和附近部份居民照明,由于机械性能低,经常出故障,供电很不正常,消耗燃料大,1970年并入新建的范墩坪水电站。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紧缺已成为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于是在1964年筹建了范墩坪水轮泵站,1966—1967年因文革停建,1968年重新兴建,至1971年范墩坪电站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见水电篇)
  中㘵水轮泵站于1979年筹建,初期由中㘵村自筹建造,但由于村资金不够,后转给莒口政府接管建造。(见水电篇)
  莒口电站建成,为莒口工业企业发展打下基础,很大程度上改变居民传统的作息和生活习俗。全站共有职工58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外线工5人;内线运行27人;年发电量514万度,2000年总产值13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69.2万元。变压器109台,高压线路132.6公里,低压线路56.2公里,装有60—6水轮泵4台,40—4水轮泵1台,有效灌溉面积2650亩,通电覆盖全镇16个行政村。该站自1974年与农械厂分开即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属乡镇企业,历任站长是:张贵林、邱生仔、罗邦红、甘文华、李成通、雷远洲。
  队、村办小型水电站,70年代初,为了农田水利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照明,充分利用本地水资源相继办起了小型水电站。计有庵口电站,装机容量20千瓦;茶㘵湾子尾电站,黄墩电站各装机55千瓦;策口水轮泵电站装机容量20千瓦;社州魏墩电站,装机容量55千瓦;东徐电站装机容量110千瓦;金山的徐墩电站装机55千瓦。还有华家山毛竹采育场的黄泥丘电站,装机容量55千瓦。这些村办电站,在当时起到很大的作用,至80年代由于诸多因素,例如管理不善,水源枯涸,加之莒口供电覆盖面的扩大,村办小电站逐渐消失。
  第四节 食品加工业
  茶叶生产,本镇种植茶叶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据史书记载北宋、徽宗、宣和三至七年(1121—1125年)里人著名茶师熊蕃(今莒口镇焦岚村樟㘵人)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分为研膏、蜡面、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等十多种花色。
  明代崇政里(茶㘵一带)特贡品“特粗茶”龙团,是蒸青散茶。据传现茶㘵村地名,即由那个年代茶园多,开设茶铺茶行多而得名,那时莒口茶行林立,全镇从事茶叶制作者不下二万人(多为浙江人),至今在莒口镇许多山地上还遗留梯层式茶山遗迹。
  建国后至1970年前,只有莒口耕山队种植水仙茶一片,作为一项副业收入,其他村都是零星种植,未形成规模。1975年发展到934亩,产量208.74担。从七十年代起引起重视,作为一个产业来抓。1975年冬,莒口公社在上㘵开辟茶山面积529.06亩,年产茶叶1200担,产值18万元。同时全社各大队也相继办起了茶场,全社共有茶场11个,茶园面积1200多亩,年产量1500担左右,使用季节工800余人。1991年5月19日由经委牵头,镇茶厂在北京开设茶叶窗口,名为“北京西城京杭茶庄”,由建阳的王基忠、王基明兄弟二人承包经营,年销售花茶500多担,产值50多万元。1992年7月20日镇茶厂在山东邹县开办茶庄,由茶厂的李建阳、应日华二人承包经营,由于销路问题,于1995年初关闭。村办茶场至2000年共有茶园1805亩,产量近200吨,其中管理好,上规模有效益的有茶㘵、社州。茶㘵西门岗茶场作为北京吴裕泰茶叶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是建阳市的首家。
  果脯生产 1985年5月本镇从郑州大学化工系引进果脯系列产品生产技术,于1985年9月投产,因转让技术不成熟等缘故,试产几个月后被迫停厂。1988年12月经建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调解,终止合同,郑州大学化工系赔偿莒口经委款额46199元,果脯厂关闭。
  粮食加工 农村的粮食加工(即碾米),在没有电力和机械动力的七十年代之前,一直沿用原始的水碓,它是利用水头落差和水流量做动力的碾米机械。凡是沿河溪两旁,有水源的村落都建有水碓。解放前夕,莆田人蔡福林在莒口率先创办以机械为动力的碾米厂,至解放初期停办。建国后,最早使用机械动力加工的是莒口粮站,初始厂址设在后山,后迁至莒口,即今莒口粮食加工厂。电站建成后,水碓荒废,普遍使用电动机为动力的碾米机达到遍地开发,收取加工费成为一个行业。1995年8月,吴忠在莒口旧村部(原莒口知青点)创办私营企业“莒口利民大米加工厂”。大米除当地销售外,大部份销往福州、闽南。
  粮食加工的项目有多种,与本镇居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除大米加工外,还有面干、粉干、豆腐、米粿等。
  罐头食品制造 1997年8月,原淀粉厂转为薯子加工厂,由建瓯徐墩人张益生承办康利食品罐头厂,总投资56万元,主要产品淮山,出口日本。
  酱油制作 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过程繁琐,时间长,场地大,讲求质量。原料是黄豆、小麦、盐,设备要有一座宽敞的厂房,一块可容纳几十至百个大缸的场地,制作过程先把黄豆煮熟,然后放在大历进行发酵,到了一定程度装进大缸,放在大坪中日晒夜露,从制作至成品约需数月时间,储晒越久质量越优。这是一般的现象,其中奥秘是靠祖传秘诀和师傅诀窍,这是秘而不宣的。具有规模的酱油作坊以往全镇只有一、二家,我镇最负盛名要算是“三鼎斋”酱油店,据县史资料载,“三鼎斋”店主魏炳霖,酱油加工精细,价钱公道,童叟无欺而四处闻名,特别是它的酱油、豆酱,使人吃后有余味不已,几乎成瘾,非此不快的感觉,其产品有麦油、原油、清油、酱油胶等,麦油是以小麦为主制成的,其特点是清香无比,放于面食中,可除去面食中面粉气味,放于鱼、羊肉中,可去其腥腻之气。原油是以黄豆小麦为原料制成的,其特点是甜而不腻,醇香可口。清油是以米为主制成的,其特点是鲜,清甜可口,爽心开胃。酱油胶,则是精制的固体酱油,旅客携带方便,使用时切下一小块,开水一泡即成最好的酱油,直接放于泡饭、汤菜中即可食用。此四种酱油,均为佳品,其共同特点是:一、暑天不腐不霉、不酸、不虫、不变其味;二、冬天不凝,不固、不变其质;三、鲜,放置于食品中,能使淡食品之本味提高,不咸,其中有牵强附合之味;四、放于锅中煎炒,不发焦、不沾锅,炖煮,不生臭黄之变;五、入口觉甜而不腻,见咸而不酽。正因为有这些特点,逢年过节,馈赠亲友,是一定要送“三鼎斋”酱油的。途经莒口的来往旅客,无不欢喜携带“三鼎斋”酱油,外居旅侨,多成篓购买,专车运回。到莒口而未购“三鼎斋”酱油者,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其产品远销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视为上等珍品,主人藏之,只有节日或佳宾来临用以宴客,其珍贵居此。故传语誉:“莒口三鼎斋,四处销得开”。建国后,在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转为公私合营,并入莒口供销社经营,六十年代魏炳霖去世。莒口供销社聘请了原在莒口农具厂的罗隆仁为制作酱油师傅。至80年代末因市场开放,莒口供销社酱油厂停办。
  在70年代初莒口公社农具厂,也办了酱油厂,产品有酱油、豆酱、酱菜,并专门设了门市部销售,地址现莒口派出所附近,经营几年也停办。
  现在莒口酱油,多是外来品,货源充斥于市,有瓶装和袋装两种,瓶装的质量好,价格也高,袋装更便宜,每袋1斤几毛钱。
  1982年初,后山村民刘正福创办后山酱油厂,属个体私营企业,年产量25吨,年产值约20万元,年创利税约5万元,生产人员4人,拥有固定资产6万元,主要产品是酱油、酸醋。用一辆柴三机运载销售。
  茶㘵双井王汉雄酱油厂,所用祖传方式制作酱油、豆油、酱菜、辣酱、酸醋等,酱油有原油、有一级、二级酱油。其产品质量可靠,味厚醇香,易存放,不变质,深受群众青睐。近年为扩大生产,买下莒口供销社茶㘵供销点店面场地520多平方米为作坊。
  第五节 化工建筑业
  一、林产化工
  1985年3月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经济,莒口公社创建了莒口林化厂,厂址设在龙门电站的厂房中,职工人数20余人,主要生产活性炭。初由阮思日承办,一年后由庄毅承包,年产值15万元。1991年初该厂暂时关闭。1993年又由建阳化工厂的吴开普承包租赁并扩大焦油品种。
  武夷淀粉厂 于1985年5月组建,厂址设在河坝村张家街25号,厂名全称“福建省建阳武夷淀粉厂”。这个项目是莒口乡经委与福州市科技情报所挂钩,引进MMP淀粉粘合剂生产技术,该产品是优质工业原料,既是层积纸的粘合剂,又是纸张的施胶剂,涂料纸的粘结剂,也是纺织上浆、印染不可缺少的原料,而且还可替代阿拉伯胶干络素。该厂总投资约50万元,年产量在正常情况下可产300吨,产值80万元,利税20余万元,1992年该厂周承春个人承包经营,由原来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变为租赁制企业。
  二、建筑建材业
  莒口建筑社 1977年从莒口农具厂分出,在农具厂时是建筑队,分出后改为莒口建筑社,社址分出时设在莒口手联社(原邮电所隔壁),1980年迁到莒口街尾新盖楼房,九十年代又搬到大桥头现在的楼房。历任社长:吴太荣、郑加良、李枫、吴松良、黄国富、钟宇夏,现任刘雅莲。初时工人只有30余人,年产值10万元。该社以建筑安装为主营,至80年代是鼎盛时期。拥有工人100多人,当时公社有规定,凡莒口地区工程,统归莒口建筑社包揽,所以这时凡莒口机关,单位新建的办公室、宿舍全由建筑社承建。90年代后由于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基本队伍,建筑业务大落,至2000年职工20人,年产值102万元。
  镇机砖厂 1980年7月由建筑社创办,厂址设在范墩坪,负责人陆庚申,年产机砖400—500万块,年产值30多万元,至1986年因原料缺乏和燃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致使该厂无法正常生产,后承包给个人,至1996年底该厂才彻底地倒闭。
  镇石业有限公司 1992年7月由莆田人邹文铸创办石材企业“建阳石业有限公司”,厂址设在后山村杭桥公路边,主要生产花岗石板材、石料雕刻和龙门大切机,
  磨光机、切边机等产品,由于投资过大,周转资金不足,使企业打打停停,无法正常生产。
  莒口彩釉墙地砖厂 1992年4月,由经委,石庵村和建阳技校的部分教师合资联办,厂址设在文化路3号的林场宿舍楼下车间。因产品技术不过关,于1993年初关停。
  第六节 机械制造业
  莒口农业机械修配厂 1971年组建,年产值约20万元,职工总人数140余人。
  莒口拖拉机站 1971年成立,主要是管理和维修全社拖拉机,该站于1974年分设农机供应站。
  莒口福利五金厂 主要生产铰链、门扣等铁器产品,厂址设在农械厂大车间。因销路问题,于1990年6月倒闭。
  马伏轧钢厂 1985年7月由马伏村与莒口信用社合股投资创办,厂址设在马伏新村知青点,主要生产各种锰钢,产品销往江苏、上海等地;总投资33万元,当时年产值15万元,有职工38人,1997年承包给个人。
  第七节 其他企业
  莒口食用菌厂 1984年5月创办,厂长叶建文,该厂主要生产各种食用菌种苗,种植袋装香菇、白木耳等食用菌,年产值6万余元,职工25人。1991年3月经政府批复关停,后该厂租赁给胡庆明个人经营,于1996年10月倒闭,改建为莒口兴荣木制品厂,属私营企业。
  旺顺养鳗场 1994年11月,由福清市上径镇蔡本凯在湖桥村观音桥创办该场,总投资100万元,这是本镇引资额最大的一家企业,用地近20亩,填补了莒口镇养鳗业的空白,由于市场影响,该厂于2000年底倒闭。
  2000年底又由福清人在社州、金山租赁土地500亩,筹建养鳗场。
  莒口汽车联营运输站 1985年5月重新组建,那时,该站是木材公司的下属单位,该站是把莒口本地分散个体的车辆组织起来,以调运全乡木材、毛竹、化肥、农副产品等进出物资,拥有22辆货车,97吨位和5辆客货60座位联合组成,1988年客运33.01万人次,周转量1452.73万人公里,货运量6万多吨,年产值100万元,1992年将该车队归属于莒口农机站,成立莒口车队。
  莒口物资供应站 1987年成立,主要经营农机配件、五金、电器、钢材、水泥等,从1990年开始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成为个体私营企业。至2000年仍由个人经营。
  莒口泓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1997年7月引进港商蔡捷,在莒口原地质队车间(租用)主要生产木珠、制作挎包、旅行包出口美国,是创汇企业,不久停办。
  兴达印塑企业有限公司 前身为1985年8月创办的后山村印刷厂,当时年产值12万多元,固定资产6.5万元,职工55人,原厂址设在后山村礼堂。由于印刷业务不断扩大和资金不足,于1988年初,莒口经委出资63万元收购该厂,转为莒口乡办印刷厂,其中用于购买军分区土地房屋费35万元,收购费9.6万元,还有18万元作为扩建厂房,搬迁费和流动资金。同时,该厂在建阳军分区教导队建厂房设立分厂,至同年底整个厂搬迁完毕。厂长刘进功,1991年改名为“建阳福利印刷厂”。1992年10月改名为“兴达印塑企业有限公司”,同时新办塑料编织袋车间,至1994年造成该公司严重亏损,欠债200多万元。同年塑料编织袋车间关闭,成为褒贬不一的企业,至1997年走出低谷,摆脱困境扭亏为盈。2000年又更新设备扩大业务,贷款150万元购买一套电脑印刷机,初具现代化企业,成为镇办企业中骨干企业之一,至2000年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年末职工人数73人,年产值307万元,利税30万元。由新华通讯社主编的“民营经济”专讯2000年第10期称该公司是:“福建省建阳兴达印塑企业有限公司创建十五年来,以其超前的意识,勇于开拓的精神,优质文明的服务,脚踏实地的作风在竞争激烈的印刷业市场中迅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福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公司生产经营范围从单一品种的零星印刷,发展到目前书刊,画册,年鉴,以及各类彩色商标广告和税务专用防伪发票印刷,经营范围也从建阳地区扩大到全省、全国……。
  金山火柴厂 1997年4月宁德人雷礼金在莒口创办兴隆火柴厂,10月改为现名金山火柴厂,主要生产民用火柴,总投资约60万元,厂址设在甲子山(原莒口村茶厂),1997年4月筹建安装机器,由于资金无法到位,拖至12月尚未试产,导致流产。
  江墩采矿厂 1997年6月以闽北矿产技术公司卓斌为代表,在社州江墩开发金矿,并将矿石运至莒口原地质队进行浮选。至2000年底有职工115人,年产值589万元。
  第八节 企业门类
  村镇企业按门类分:农业企业6个,人数60人,产值58万元;工业企业449个,其中集体23个,私营企业9个,个体企业417个,人数1768人,产值7941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业309个,人数350人,产值1580万元;旅游饮食服务业15个,人数45人,产值160万元;其他行业16个,人数21人,产值30万元。
  第三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管理体制
  一、公社统一管理
  1958年人民公社实行公社一级所有制,在公社化运动中诞生的公社企业,它的经营管理权力集中在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经营项目由公社直接决定,人员由公社直接安排,资金由公社统一调动,实行“劳动不计报酬”或“供给制”,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当时的企业几乎是管理无规章,经济无核算,劳动无定额,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报酬一个样,这种体制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村办的耕山队、副业队都是由大队或生产队统一分配,即实行“在队劳动,大队记分,回队分配”的办法。
  七十年代在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社队企业重新兴起,这一时期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一般实行独立核算,但企业利润的使用和扩大再生产资金等,仍由公社、大队直接“统收统支”。当时社队企业的利润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用于上缴公社;以工补农;社队建设。除少数企业外,这种企业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有的八十年代初。
  二、多层次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快了企业的发展,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显示出重大作用,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必由之路。
  1984年九月莒口公社改为乡政府,改革了政社合一的体制,此后社办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大队办的改为村办企业,还有户办、联办企业也迅速兴起。开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多层次的管理,在此之前,企业内部也陆续推广生产经营责任制,但企业的决策、机构、人事、财力、物资等的安排调配全部由乡(镇)村领导机构决定,企业的主要领导机构是镇经委。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本乡镇企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和个体私营企业不断涌现,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由乡(镇)村领导包揽一切的状况,使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经委、政府对这些企业主要是指导和监督,还在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使之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经营,照章纳税,遵守法纪,发展壮大。
  多层次承包形式:经委向政府承包,公司向经委承包,各厂、场、站向公司承包的层层经济承包和责任承包制,其主要承包形式有:(1)定额承包超利分成,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2)核定上交利润,超利全奖,亏损全赔;(3)租赁式的承包形式,股份合作制。
  第二节 企业经济效益
  1979年全乡的企业总收入211.9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26.95万元,村办企业84.95万元,总利润45.85万元,(乡办25.15万元,村办20.7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2.37万元(其中:乡办9.41万元,村办2.96万元),企业上缴给乡政府利润8.35万元,用于以工补农(农田基本建设)6.64万元,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22.81万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到1997年底止,全镇企业总产值猛增至15327万元,其中:镇办企业产值6164万元,村办企业产值1440万元,合作联户企业产值36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产值7408万元。总利润475万元,其中:乡(镇)办企业75万元,村办150万元,联户40万元,个体私营210万元;上交国家和地方税金389万元,其中:工商税120万元,特产税269万元,在389万元中:镇办企业105万元,村办企业80万元,联户合作企业3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174万元。企业上交政府利润40多万元,用于以工补农27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30多万元,镇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76万元,净值1206万元。
  2000年全镇企业总产值12238万元,利税总额368万元,应交税额13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年末数1470万元。
  第三节 企业成份结构
  第四节 资金管理
  改革开放前后,乡镇企业资金管理均由乡经委出面筹集或由乡投资,或向银行贷款和企业之间融资。乡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或集体或个人承包,各企业自筹资金,乡经委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管理费每年一定,参照上一年的基数,根据企业效益的高低在年初议定,年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管理费数额予以适当调整。在企业资金有困难时,乡经委负责出面帮助解决所短缺的资金。
  第五节 生产管理
  为加强对乡办企业的生产管理,乡经委主任、副主任分工挂点,与各企业领导一起承担企业风险。乡经委批给竹木指标,协助解决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乡经委设有专门机构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宣传,定期进行创安检查验收,找出不安全因素,努力做到生产安全两不误。对搞承包的厂家,生产自行管理,乡经委仅对生产管理方面进行检查指导。
  第六节 财务管理
  乡经委对下属企业进行监督,每个月或每个季度集中各企业财务人员开会、学习,在财务工作方面进行业务上的指导。进行不定期有针对性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监督,派人查帐,解决问题。
  第七节 管理机构
  莒口镇村镇企业是从历史悠久的手工业演变成为现代企业,其特点是体制机构变动大,历经解放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文革”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管理机构由合作小组、生产合作社、手联社、农具厂、工交支部、企业站演变至经济联合委员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私营企业不
  断涌现。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