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集市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25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集市贸易
分类号: F729
页数: 2
页码: 268-26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莒口镇集市贸易内容包括了,墟集、物资交流会等情况。
关键词: 莒口镇 商品购销 集市贸易

内容

一、墟集
  境内地处山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历史上商店不多,农副产品交易多在墟集进行。莒口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明嘉靖《建阳县志》载:有莒口市、后山街、茶㘵街、马伏街、长埂市,清代有茶㘵街、莒口街、后山街。为避免邻近地区墟期相同,乡镇集市期错开,按农历每月逢“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分别为乡(镇)村集市墟日,上市交易商品多为粮食、粉干、禽蛋、猪肉、畜禽苗、土纸、柴火、菇、笋、茶叶、蔬菜等农副产品和布匹、小百货、食杂、小五金及竹木农家具等。
  建国后,城乡墟日集市继续沿用,至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墟日集市也成为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允许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一、二类产品和三类小产品上市交易。
  1958年“大跃进”墟市停止,关闭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1961年底,集市贸易局部恢复,我镇有莒口、茶㘵、后山三个墟市。规定只有三类农副产品可以上市交易,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尚未恢复,商品不多物资奇缺,有的进行黑市交易,猪肉每公斤售价30多元,冰糖每公斤售价20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将原5天一墟改为10天一墟,经常性强行阻止社员商品交易。
  1979年后,市场逐渐开放,墟期恢复正常,按贯例五天一墟。一、二、三类产品均能自由上市,尤其是水产品、水果、布料、服装、鞋帽、小百货、小工业品等种类数量都大为增加,市场日益繁荣,成交额不断上升。
  为便于城乡商品交易,莒口镇于1983年投资10万余元新建全省第一座乡镇级农贸市场,建筑面积3792平方米,摊位246个。1989年,茶㘵村投资7万余元新建一座农贸市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摊位100多个。1998年,镇政府又将莒口农贸市场扩建,投资30多万元,扩大商场面积2752平方米,增加摊位325个。
  至90年代本镇集市地点只有二个:一是莒口街,墟期为农历“四、九”;二是茶㘵街,墟期为农历“二、七”。
  二、物资交流会
  1952—1953年间,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活跃城乡市场,县在城区举行全县性物资交流大会,县区组织工业品下乡,推销农副产品,以促进生产发展,区级也召开物资交流会,开展各种统购业务,现场交易,参加人数众多,从而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市场,1958年后物资交流会很少举行。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