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茶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茶叶
分类号: S571.1
页数: 3
页码: 139-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农业的种植业的茶叶包括茶园建设,茶苗繁育,茶类演变的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种植业 茶叶

内容

一、茶园建设
  唐代中期至北宋,多在平地开垦茶园,至南宋扩展至山坡,横向挖穴,造茶垒茶坂,乾道六年(1170)前,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云谷已有成片茶坂。
  元朝,茶叶不振,只保留少数坡耕地。明朝,也多为平地或微坡挖穴种茶,称茶园为茶地、茶坪、茶窠。清朝中期,茶业有了较大发展,茶园从低山微坡、平地发展到高山陡坡,开垦不等高窄式无埂梯层。大多把山地表土层铲切成块,筑叠梯埂,或顺坡挖穴种茶。没有蓄排水沟坑和道路等设备。规模大多连片,统称“茶山”,旧志有“茶山袤延百里寮厂林立”的记载。民国时期,大多为坡地劈草炼山后,挖穴种茶籽,无性繁殖的水仙苗则以挖山皮后,挖穴栽植。
  建国初大多为上述方式开垦茶山。1957年,开始建立高梯层式茶园。次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发茶区奖励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积极修筑梯层茶园起示范作用者给予奖励。1966年莒口开始推广新式梯层茶园。此种茶园,其开垦方式要点是劈草炼山,全垦杂草,做成梯层,深翻挖穴沟栽苗或播籽。
  70年代,贯彻毛泽东主席“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1977年秋,县革委会在莒口公社召开全县茶业工作会议,提出改常规开垦法为“表土回沟,新土做埂,适当密植”的方法,当年莒口公社首先在上㘵村开垦高标准茶园555亩。技术规范可概括为40个字:“规划连片,劈草炼山,全垦杂草,测量划线,缓路横沟,表土回沟,等高梯层,下足基肥,良种密植,园林绿化”。此后均按这个标准种植。2000年统计,全镇茶园面积1805亩。
  二、茶苗繁育
  1、茶籽播种
  唐至明代,莒口茶园皆以茶籽直接播种,称直播。道光元年(1821年)后,茶籽直播和茶苗移植均有,而且从长穗扦插法发展到建国后的短穗扦插法。60年代开始,多数茶区逐步选用良种壮苗,建立高标准茶园,逐步改变过去滥用茶籽直播导致品种混杂与单产低的落后状况。
  播种方式:宋代,茶坂,茶坡垦后,用茶籽拌糠及火烧土直播,成活率可达95%。现在均采用茶苗移植。
  2、茶苗移植
  莒口历来采用有性繁殖的实生苗和无性繁殖的扦插、压条苗。采取先用长穗扦插,成活后再用压条法繁殖。民国时期压条繁殖水仙苗,埋入头发或禽羽毛,起到苗床垫肥作用。
  建国后,逐步推广茶苗短穗(短枝)扦插法。并派人到外地参观学习,70年代中期后,由于大面积种植,种苗多由外地调入。
  三、茶类演变
  1、绿茶
  唐代建溪流域所产茶叶称为“建茶”,即蒸青绿茶,外形为饼片状,“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孙樵《送茶与樵刑部书》(858—888年)中所谓“晚甘候”也是绿茶类之团茶(茶饼)。宋朝,绿茶类有片茶,散茶和蜡面茶(贡茶)3种。徽宗宣和三至七年(1121-1125)樟㘵人熊蕃著《萱和北苑贡茶录》,分为研膏、蜡面、京链、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等十多种花色。约绍兴十年(1140年)朱松的《谢民表茶》中提到的“建溪春”,就是当时优质绿茶的一种。元成宗大德元年到六年(1297—1302年)蒸青绿茶有先春、探春、次春、旗枪、石乳等花色。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芽茶花色有探春、先春、次春与紫笋4种。朝廷规定:“不得辗揉为大小龙团,然而祀典贡额,犹为故也。”所为蒸青散茶占多数,团饼茶次之。明代崇政里(茶㘵一带)制贡品“特粗茶”龙团,也是蒸青散茶。由于市场崇尚较高香气的绿茶,明神崇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现炒青绿茶。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1662—1795年)建溪一带(建阳、建瓯)龙凤团饼仍继续生产。民国时期绿茶类有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有的还以水仙品种炒制大绿。
  建国后,烘青绿茶发展很快。70年代后新茶区其所种植的茶树多数由松溪、政和一带引进的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和福云品系等适制烘青绿茶新品种,因而本镇绿茶类产量逐年增加,有的“白改绿”,大量改制绿茶。加以茉莉花产量增加,需求烘青绿茶量大增,促进绿茶生产量上升。1984—1986年因受国内外市场“乌龙热”的冲击,不少茶区将适制烘青绿毛茶的鲜叶原料推迟采期,改制乌龙茶,1986年后乌龙茶市场萧条,花茶畅销,烘青绿毛茶价格上涨。福州、闽东绿茶精制厂家,茶贩大批涌入本地,抢购绿茶,激发茶农生产绿茶积极性,绿茶生产再度上升,其生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多。
  2、乌龙茶(青茶)
  莒口乌龙茶类花色,有闽北水仙,闽北乌龙和色种三种,精制品有闽北水仙和妙香。
  3、红茶
  民国9—19年莒口也生产功夫红茶。
  建国后,红茶类莒口没有采制。
  4、茶区产量
  唐朝至明朝中期,莒口是绿茶产区之一。民国23—29年(1934—1940年)莒口的红茶与乌龙茶的比例为8:2。
  建国后,莒口主要生产绿茶、乌龙茶。2000年全镇茶叶产量230吨。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