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S56
页数: 6
页码: 139-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农业的种植业的经济作物包括油料,蔬菜,瓜果,莲子,甘蔗和其他类的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经济作物 油料 蔬菜 瓜果

内容

一、油料莒口镇油料作物有油菜、油茶、花生、芝麻。油菜是莒口传统油料作物,80年代前油菜籽是本镇主要食油原料。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号召大种油菜,以解决人民吃油困难,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000-5000亩之间,除完成收购任务外,均自食。品种主要是本地白菜型油菜,生长期短,易感病,产量低,亩产30-40公斤,多种于单季中晚稻田(即稻—豆—油三熟制)和旱地,也有当年造林地直播套种。70年代初引进抗病力强,产量高(亩产50—70公斤)的甘兰型油菜,不久因大力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单早全部被稻—稻—肥(紫云英)所替代,油菜种植面积从此减少。进入90年代,市场食油供应充足,而油菜效益低,便不再重视油菜,昔日大面积麦苗儿青来,油菜花黄的景观已少见。椮油是木本油料植物,有野生和人工种植,品种有大、中、小三种,以小椮子油品质最佳。70年代中期县政府号召大种油茶(椮子),莒口公社林场和各大队经过几年种植,至80年代全镇发展至4000多亩,后因管理不善、费工、效益低而套种杉、松木、改种水果,弃管抛荒,现管理较好的只有金山村寺后一片。花生为传统作物,多为零星种植,年种植面积400-500亩,逢年过节果食用,少量榨油,本地品种为挖子花生,有大夹与小夹之分,收成费工,亩产量50-60公斤。60年代后,引进拔子花生,90年代又引进红皮拔子花生,收成省工、产量也比老品种高,全生育期120天,倒种100天。芝麻,莒口历来有种植,多在山地和新造林地撒播,少数种植于农地,品种分为黑、白两种。多用于制作糕饼和香料,少有榨油。二、蔬菜食叶菜类:白菜、洋白菜、芥菜、小白菜、萁菜、菠菜、雪里蕻、芥兰、芹菜、蕹菜(空心菜)、牛皮菜、菊花菜、蔓子菜、苋菜、香菜、木耳菜、大蒜、葱、韭菜。食根茎类:萝卜、胡萝卜、芋仔(分为六月芋、红芽芋、白合仔、紫合仔、槟榔芋)、磨芋、洋芋仔(马铃薯)、薯仔(有穿埂仔、梭腹仔、粿薯、饼薯、红薯)、生姜、姜芋、蒜头、洋葱、薤晶、莴苣、子孙菜、榨菜、芥兰球、盘菜、茭笋、莲藕、大头芥、青瓤葛(白地瓜)。食花类:芥兰花(分白、绿)、金金菜(黄花菜)、佛葱花(木槿)。食苔类:大蒜苔、韭菜苔、泽泻苔、芦笋、贡菜。食瓜果类:剌瓜、苦瓜、丝瓜、甜瓜子、冬瓜、南瓜、金瓜、葫瓜、佛手瓜。茄果类:茄子、辣椒(有牛角椒、鸡心椒、望天椒、灯笼椒)、羊角椒、西红柿。豆类:鱼角豆、八月豆、四季豆、细刀豆、麦豆、毛边豆、红边豆、泥鳅豆、皇帝豆、娘娘豆、膀蹄豆、豇豆、绿豆、红米豆、藤米豆、蚕豆、刀豆、黄豆、青丝豆、乌金豆。野生菜类:蕨(山蕨、水蕨)、龙须蕨、苦菜、鸡啄菜、豆干菜、秋曲、野艾叶、苧叶、刺花。生、干笋类:冬笋、春笋、方竹笋、洋竹笋、赤尾甜、花壳子笋、石笋、黄田竹笋、绿竹笋、苦笋等。笋干:明笋、烟头干、香菰笋、楼梯仔笋、笋片仔及各类小杂竹笋干。菰类野生:朱菰(红朱、灰朱)、香菰、红菰仔(分黄边仔、白边仔)、层汁菰(分赤层汁、白层汁)、梨菰(分牛皮梨、花面梨、芝麻梨)、肥菰(曾肥、糟肥、松肥、竹子肥)、鸡肉菰、山枣钹、鼓手菰、老鼠爪、岩菰子、木耳、白木耳、竹荪、树信。人工种植:香菰、白木耳、黑木耳、茶新菰、蘑菰、凤尾菰、猴头菰、长棍菰、埋地菰、竹荪等。蔬菜生产是关系人民生活的大事,主要产地有莒口、河坝、中㘵、上㘵、茶㘵等村。1949年全乡种植面积10多公顷,至70年代蔬菜生产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老品种,多数农户是自产自给,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集镇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80年代蔬菜生产方式有了改变,由自产自销向专业或半专业转化,把蔬菜生产当作一项主要副业收入。同时大量引进新品种如杂交种、太空种、外省种、外国种,面积扩大到100多公顷,大量投放集镇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中㘵等村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省内外。90年代,进行粮经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又大幅度增加,至2000年全镇种植375公顷。三、瓜果莒口瓜果种类繁多,传统的和建国后引进的,可分为九大类,60多个品种。(一)仁果类有梨、苹果、枇杷、山楂、木瓜等。梨莒口梨,闻名遐迩,素有“梨乡”著称,建国前至70年代是全县主要产地。1935年,莒口村人翁家会从建瓯引进数棵优良品种,经嫁接改良后产量高、皮薄、肉嫩、味美可口,深受人们青睐,至60年代中叶年产量达数十万公斤,同时扩大到邻近村落,在众多的品种中以雪梨、扁梨、绿皮梨、黄皮梨、饼子梨品质优良。70年代后期,梨园梨锈病炭疽病滋生,只开花,不结果,至今莒口梨已频临绝种。近年有引进少量黄花梨等新品种。苹果莒口历史上从未种苹果。1980年华家山毛竹采育场曾引进种植,虽有开花结果,由于气候不适宜、品质差而毁。枇杷有黄枇杷、白皮枇杷、小粒红、大种枇杷、金钟枇杷、解放枇杷等7个品种,主要零星种植,数量不多,1985年引进新种,开始成片种植,2000年面积49亩。(二)核果类有桃、杨梅、李、杏(杏李)、樱桃等。桃有小蜜桃、杏桃、红桃、芒种桃、棉桃、白桃、上海水蜜桃、玉露水蜜桃、毛桃、五月观音桃、白凤桃与黄露水蜜桃等12个品种,零星种植居多,成片小,产量不多,2000年149亩。杨梅有红杨梅与白杨梅等品种。80年代镇林场从浙江引进优良品种东魁杨梅种植在南山,面积数十亩。李有青棕李(青皮李)、黄腊李、奈李、杏李等品种,以青皮李的品质最佳。1985年推广油奈至2000年全镇962亩,产量652吨。(三)浆果类有葡萄、无花果、石榴等。葡萄明清时代莒口已有零星种植,品种有白、青两种。建国后,于1984年后陆续推广由县农科所繁植的日本巨峰系列品种葡萄,初由庭院栽植,至今成片种植,2000年全镇种植17亩。果蔗历史悠久,多为零星种植。(四)坚果类有板栗、核桃、银杏、榛子等。板栗其品种有白露子、油榛、黄榛、毛榛子、乌壳长芒。分布于本镇南部杂木林中多为散生。(五)柿枣类有柿(油柿、朱柿、四方柿、磨盘柿、粿柿),茶枣、酸枣等。(六)柑桔类有桔、柑、橙、柚、金柑等。柑桔柑的品种有蕉柑、碰桔、雪柑、沙柑等。桔的品种有福桔、黄皮桔、大红桔、南丰桔、酸桔和小金桔等,1957年引进温州蜜桔,60年代前仅零星种植。本镇柑桔大面积种植始于1970年,至1984年发展到475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29亩,新植246亩,1985年扩大到1505亩,1986年2178亩,1991年3348亩,创历史最大面积,可采摘面积1903亩,产量1840吨,91年和99年两次大霜冻,桔树受害严重,面积减少,2000年全镇桔树面积保持在1270亩,产量800吨。柚,2000年82亩,产量16吨。(七)复果类有蔷薇科草莓,种植面积不大。(八)山中野果类栎仔、冬糯仔、桥老、山刺夹、赖头糍、毛冬糯、毛冬瓜、鸡爪梨、山梨仔、山枣、山杨梅、山橄榄、山荔枝、毛榛仔、钩槠、脚槠、苦槠、楮仔、山梅仔、羊仔屎、马扫仔、蔴盐仔、狗盗茄、狮婆仔、牙柿、牛朆汁、哎瓮仔、胡泡、甜钩、牛卵石、野葡萄、莳田泡、野山楂、香榧。建国后,水果种植面积与产量不断增长,60年代前除梨外其它都是零星种植,形不成规模,产量不多。70年代后开始连片种植,至2000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2837亩,可采摘面积2782亩,产量1904吨。(九)西瓜70年代前,上、中㘵是本镇的西瓜主要产地,该两村地处麻阳溪畔,多为沙质土,适宜西瓜生长,所产西瓜外皮墨绿、光亮、个圆大、甜度高、瓤质脆嫩但瓜皮厚。每年种植200多亩,该村除种西瓜外,还种雪瓜(可清凉降温、汁甜可口,还可当菜食用),厘瓜、北瓜(籽瓜)。80年代后,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莒口陆续引进杂交西瓜种子,多在山地、田间广为种植,杂交西瓜具有产量高、瓜大、早熟、皮薄、瓤质嫩且甜等优点,莒口焦岚等村都有专业户种植。杂交西瓜推广后,传统的本地红心西瓜逐渐淘汰,2000年全镇种植321亩。四、莲子南宋朱熹于乾道、淳熙年间(1170-1175)居莒口云谷山,有《莲沼》诗云“亭亭玉芙蓉,迴立映澄碧。只愁山月明,照作寒露滴。”民国22年(1932年)引进建宁白莲加工法,从此开始生产白莲。莒口莲子最早品种是锦卫莲(又名青蓬莲、密蓬莲)、突目莲(又名红蓬莲、碎花莲、千日盘),都属建宁品系。以后种饶莲(江西上饶)、湘莲(湖南)。近年莲子当家品种为锦卫莲,突目莲和寸湘(三)、崇莲1号等。建国前,全镇莲子种植面积100多亩,亩产30公斤左右,1984年前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此后重视莲子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来抓,把水稻田改种或套种莲子,198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06亩,亩产40公斤,总产32吨,1993年发展到1171亩,亩产50公斤,总产59吨,1994年后逐年下降,至2000年全镇种植115亩,产量8吨。五、甘蔗莒口历史上种植糖蔗已有一定规模,也是传统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建国前陈㘵(上㘵、中㘵)、马伏、后山、九峰、莒口等村是主要产地,品种为单一竹子蔗,一般亩产甘蔗二吨多,糖的质量好、甜度高,远近闻名,除本地自给外,还销往外地。70年代前竹子蔗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由原来的500多亩,下降到117亩,那时榨糖工艺均采用传统的牛拉石磨。1971年贯彻“以粮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开始重视糖蔗生产,充分利用农地,开垦溪洲地92亩和山坡114亩,实行专业队管理,进行集中突出收获的办法,同时更换新品种。同年从仙游调进台蔗134号中迟熟品种,占种植总面积80%。1972年又从漳州调进纳印310号早熟品种,占当年种植总面积的10%,本地竹子蔗只占10%。在种植技术上采取合理密植,改变过去单行种植为三角平放密植,下种前普遍浸种。1971年莒口供销社在莒口范墩坪建糖厂,从此实行机榨,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分布全乡各村的糖蔗,集中制糖,并进行综合利用,当年出糖五万多公斤,出糖率为7.1%,次年上升到8.95%,其中甲等糖占66%,同时利用蔗渣制酒,这年生产白酒1万多公斤,度数为46度,这种酒在当时来讲,味美价廉,深受社员喜爱,嬉称为“一毛钱就醉”,曾远销光泽县和山东。由于种蔗经济效益低,面积锐减,糖厂于1979年停产。六、其他木茹是传统种植品种,用于加工淀粉,近年少有种植。芭蕉芋全镇各地均有零星种植,用以自制蕉芋粉和粉丝,多种于房前屋后和菜园周围。烟草它在莒口种植业中历来不占重要地位。旧志缺于记载,建国后,70年前有零星种植,近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苧麻莒口种植苧麻历史悠久,多利用田边地角瓦堆种植,年可三收。先民们用以织土布(傺布),织鱼网、制蚊帐、纳鞋底等。70年代前还有种植,以后逐渐荒芜。现今边角地野生的苧麻,人们在清明节前后采嫩叶制苧叶粿。席草亦称“星德席草”、“水毛草”茎柔轫,为造纸和编织凉席、草鞋的良好材料。种植面积不多,1965年曾有种植,由于效益低未能推广。蚕桑据万历《建阳县志》记载,有蚕桑种植;建阳于民国8年成立蚕桑劝导分会。与此同时,从浙江引进蚕种,在溪边或家园种植桑树。80年代初莒口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后山等村种桑400多亩。1984年由于种、养、加工脱节,蚕茧价格低,经济效益差,桑蚕补贴项目专款不专用,致使蚕桑面积与产量下降,1985年后逐渐无人养植。棉花明万历《建阳志、艺产志》有种棉记载。清代莒口不仅产棉花,而且产纱。1965年省业务部门在建阳搞棉花种植试点基地,莒口也是试点之一,派来外省棉农数人进行技术指导。全社种植370亩。经几年试种,因气候和虫害等因素,且效益低,逐渐减少种植面积,包产到户后,尚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茉莉花莒口乡于1977年在全县首先种植,1979年由福州引进茉莉花苗在中㘵,后山、茶㘵等村成片种植,1982年种植面积461亩。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