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S51
页数: 5
页码: 134-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农业的种植业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地瓜,小麦,黄豆,马铃薯,杂粮的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

内容

莒口镇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还有少量的地瓜、小麦、黄豆等。
  一、水稻
  水稻品种
  1、古代品种 有籼、粳、糯之分,红白之别,以及早熟、中熟、迟熟、有芒、无芒、黄壳、花壳等特征特性之区别。
  早谷(籼米类) 种植面积大,为本地主粮,品种有小早、苦竹早、南京早、苏州早、红根早、芦丝早、江西早、宁化早、清流早、花罗早、缩项早、丰冬早、黄谷早、黄竹早、龙凤早、师姑早。早熟有八十子、六十子等。
  秫谷 粘性强,主要用酿酒,打麻子粿。制作各种糕饼小吃,成熟有迟早,产量低,价格比早谷高,种植面积较少,不作主粮,品种有:阁老秫、黄枪秫、车排秫、叶下秫、珍珠蕊、江西秫、乌壳秫、大冬秫、长芒秫、无芒秫、铁尻秫、宁化秫、东溪秫、木犀秫、牛尾秫、岩秫、糟秫、赤壳秫、白秫。早熟品种:麻子秫、银珠秫、珍珠累、山禾(旱地种植)。
  禾谷 粘性在秫米与早米之间,主要用于打粿,种植面积少,品种有七银禾、孙都禾、小乌禾、大乌禾、黄衣禾、荔支禾、赤壳禾、白壳禾、葡萄禾、浦城白、苏州白。
  这些水稻名称如“龙凤早”“师姑早”多少都按上神奇色彩。有的以引进命名。可见其由来已古,而且不断地提纯更新,其中有些品种一直沿用到50年代初期。
  常规高杆 建国后至1964年前,基本沿用传统品种,主要有黄泥赤、青粳子、白米子、寒冬白、天降早、黄泥韧、赤米、长芒赤,后陆续引进大穗及抗病力强品种,早稻有六月早、中农4号、南特早、胜南早、广场13、元子2号、陆才号等,晚稻有乌壳尖、乌梨、农垦58、青杆子、万利籼、五百子、秫米杂、九月冬、细只子、乌鼻粳、山禾、金包银、粳糯等。
  常规矮杆 1964年开始种植,亩产200公斤以上,主要品种有二九青、温选青、温矮早选,青小金、矮脚南特号,鸭子矮、籼大穗、奎福3号、珍汕97、珍龙13、厦革4号、珍珠矮11号、南京11号、窄叶青、籼34选、百日黄、建农早系列80~18、78130、南优1号、南厦060、983(张秋官选育)、邓-1、晚稻珍术85、矮脚塘竹、桂朝2号。
  杂交水稻 1975年开始试种。晚杂优:四优2号、闽优3号、汕优2号、四优6号、四优红田谷、威优红田谷、汕优32、汕优33、汕优34、汕优桂32、汕优桂33、汕优桂99、汕优63、威优63、特优63、四优30、汕优30、汕优制西、威优制西、汕优70、特优70、威优70、Ⅱ优63、协优63、特优63、D297优63、汕优67、Ⅱ优46、金优1号、汕优75、岗优系列、花优63。早杂优:威优64、威优35、威优77、汕优64、汕优77、福优77、特64、协优64、协优49。
  水稻是本镇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在90年代前占粮食总产量的98%。
  建国前,本镇水稻以单季晚稻为主,种植面积占水田总面积90%以上,中稻(单季早稻)约占10%左右。品种均是高杆,易倒伏,行距多在1尺以上,产量低,平均亩产不到100公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农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把农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等。同时为提高产量,扩大复种面积指数,实行科学种田,在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品种更新上不断地进行重大改变,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进行三大绿色革命。以现代农业的标准来衡量,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量,复种指数、科技含量和适应市场产品四个方面。亩产由建国前不到100公斤,提高到1997年超过500公斤。
  三大绿色革命:
  1、改单作制为连作制。建国初基本上还是以单季稻为主,其次是三熟制。即:稻一豆一麦或油菜(在1980年前,每年保持在3000~4000亩),70年代末由于黄豆、小麦、油菜产量低,而同时又强调扩大双季稻面积,因此淘汰了三熟制,改为连作稻。从1952年开始试行种植间作稻,由于间作两季互受影响,产量低,至60年代末被淘汰,从70年代大力推行双季连作制,双季稻由1962年6207亩扩大到1978年38036亩,占水田总面积79.73%。
  2、高杆改矮杆。1964年前水稻均是沿用传统的高杆品种,易倒伏,产量低。自1964年开始试行早季矮杆品种,至70年代初早晚两季基本实现矮杆化,克服易倒伏,粮食产量再次提高。
  3、杂交水稻。1975年开始种植,1978年双晚大面积推广,1980年引进汕优、威优系列品种,以后单、双晚季全面种植杂交水稻,产量比原来常规矮杆品种亩增100公斤以上。
  解放前夕粮食总产约在4557吨,至1958年公社化时,达8029吨。这是平稳发展时期。
  1959年,违反客观规律,不切合实际,在农业上出现“瞎指挥”“浮夸风”。造成减产,产量只在7700吨。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减产,1961年减至6592吨。
  1961年贯彻农村《六十条》后,从1962年开始恢复,至1965年发展到10307吨。
  1966年—1969年“文革动乱”,无政府主义泛滥,1966年下降为8500吨,1969年降到8335吨。
  1970年开始推广连作双季稻,并实现品种矮杆化,总产量提高到10620吨,1975年达14344吨,这是一次飞跃。
  1979年产量达19690吨,1982年达20272吨,1983年达23456吨。这是第二次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1991年起总产突破25000吨,1997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29250吨,这是第三次飞跃。此后由于进行优化农业结构,2000年减少了双季稻面积,从1997年28600亩调低为8660亩,减少近二万亩。总产量受到影响,2000年粮食总产为20710吨。
  二、地瓜
  莒口镇种植地瓜(又名甘薯),始于明代万历末年,普及于清代。建国前若逢灾年或青黄不接的季节,贫苦农民作主粮度日,在1978年前也作为补充口粮。地瓜除作口粮外,大部分加工成淀粉,是菜肴的必备辅料。地瓜渣则作为养猪的饲料,部分把地瓜蒸熟,切片晒干作为零食。地瓜的种类分为黄、白、红色三种;红色的甜味可口,为儿童、大人很喜欢的零食食品。全镇地瓜种植面积每年在500亩到1300亩之间。
  三、小麦
  民国时期,农民多利用农地和早稻田种植小麦。小麦种植在粮食作物中不占重要地位。70年代前农民所食用的面食类,都是本地种植的小麦加工面粉制作而成。
  全镇小麦种植面积,1949—1970年保持在5千亩左右,从1971年起逐渐下降,当年种植面积2802亩,亩产46.50公斤。1979年940亩,亩产38公斤。因受气候影响,小麦孕穗开花期,雨水多,锈病,赤霉病频繁,亩产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80年代起几乎无人种植。
  四、黄豆
  莒口历来都有种豆的习惯,品种有黄豆(田豆)、青丝豆、毛腹辘(山豆)、乌金豆。黄豆种植于单早田;青丝豆、乌金豆种于田边地角;毛腹辘多种于山地。莒口种植较多的是黄豆,在三熟制时,一般每年保持在4500亩左右,70年代初因单改双,面积逐年减少,至70年代末无大田种植黄豆。70年代曾提倡大种田埂豆,作为增产措施之一,种植广泛,现只有零星种植。
  五、马铃薯
  历史上莒口各村都有零星种植马铃薯习惯,大部分作为蔬菜食用。建国后,据统计数字,1990年前作为农作物中的蔬菜统计,从1990年起改为春收粮食面积,产量也作为粮食作物的总产量统计。从1990-2000年全镇马铃薯年种植面积在300亩左右,亩产300多公斤。
  六、杂粮
  建国后,杂粮在历年统计中归类于粮食作物,也统计种植面积、总产量和亩产。本镇杂粮包括:高梁、狗尾粟、玉米、鸡爪粟、乔麦等。70年代前全镇每年种植有几十亩到100多亩,最多的一年是1972年,种植653亩,亩产67公斤,总产量21875公斤。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