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分类号:
F014.1
页数:
6
页码:
129-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农业的农业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包括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的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集体
所有制
内容
一、互助组
经过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迅速解放了生产力。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为解决户与户之间劳力强弱,农业技术高低,以及农忙劳力不足等困难,莒口劳动人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互利原则组成生产互助组。带有公有制的萌芽,是农业合作化的一种形式,分为临时(农忙)和常年互助两种,每组一般由五户或十几户组成,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产品仍属私有。
1951年初,有些农户开始自发组成变工组,以自愿互利为原则,实行以工换工的变工互助耕种,这有利于各种技术劳力的互助调剂,取长补短,照顾贫病和为烈军属的代耕,不误农时,共同抵御灾荒。年底,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业合作的决定》。1952年初,区委派出工作组,深入农村宣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帮助建立健全互助组,把变工组转为互助组,并在全区铺开。后山的伊光荣同志是当时组织互助组的带头人,他与当时组织互助组著名的葛老五、徐德标等十一个互助组向全县互助组发出了“爱国增产竞赛”的挑战书,取得显著成绩,多次在县扩大会上介绍他的经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区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常年组或临时互助组,每组设组长、副组长、记工员各1人,除地主、旧政人员外,贫下中农基本上都加入互助组,入组的户数占全区总户数的80%以上。在个体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互助组培养了农民集体劳动的习惯,提高了生产率,为过渡到初级的农业合作社准备了组织和思想条件,1954年转入初级农业合作社。
二、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4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推动下,乘互助组的热潮,开始组织初级社,一般由3—6个互助组合并成一个初级社,设社长、副社长、会计、出纳各一人,下设若干个耕作组,地主、富农、旧政人员不准入社。至1955年全区初级社全面组成,共有155个。初级社实行土地入股,以工评分,按劳取酬,属半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底,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深入宣传贯彻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高级社几乎是一哄而上,有的农民未经初级社,还有的还未加入互助组,就全部随着初级社进入高级社。1956年全区共组织21个高级社,规模小的乡,一乡一社,大的乡,一乡两社。高级社取消土地分红,土地、森林全归集体所有,生产资料作价入社。管理形式以社为核算单位,下设若干个作业组,实行“计划管理,按劳分配”和“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即包产、包工、包成本,固定耕地、耕畜、农具、劳力,超额奖励)。高级社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它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贯彻八字宪法,1956年1月最高国务会议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12项农业增产措施,内容有修水利、增肥料,改良农具,推广优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多种高产作物,改良土壤,改良耕作方法,扩大耕地面积。1958年毛泽东同志将这项措施概括为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
莒口公社于1960年发出题为《继续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文件,逐字结合莒口实际,因地制宜制订具体落实措施其内容摘要如下:
㈠、“肥”的运用:坚持以肥为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精粗、土洋并举,紧紧抓住数量、质量、合理、适时、普遍五大环节。开展十二字积肥方法(即:采、圈、沤、烧、回、挖、堆、燻、养、扫、土、种)。
改进施肥技术,克服不合理的施肥方法,做到五看(看田、苗、种、肥、天气);五多(多施远田、瘦田、落后田、早稻田、磷钾肥);三结合(农家肥与化肥、迟效与速效、氮肥与磷钾);四不施(不施丢丛、未中耕不施、田水未放干不施、大雨不施);实现施肥四化(经常化、适时化、普遍化、科学化)。
㈡、“土”
土为基础,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心措施,抓住多、早、改、细环节。
1.多种,紧抓扩大面积、复种、高产三大环节。(1)扩大面积,寸土必争,做到一亩不荒,尽量垦荒,同时大力种植杂粮。(2)复种,大抓套种、间作、见缝插针,扩大双季稻面积,实现田埂种植田埂豆化。(3)大种高产杂粮——玉米、地瓜等。
2.早动:抓时间,抓季节,及早动手。
3.改良:全社水稻面积49084亩,土壤分成五类十六种,其它逐渐改良有六种,一般改良有两种,彻底改良有一种,具体要求:(1)一等土:有砂子底类的油砂土,半砂土,白屎泥底类的乌泥土,黄泥底类的乌泥土,半砂土,苦珠泥底类的乌泥土,这些土种的田一般分布在门口田、平洋田,为双季稻或单早区。这些土质肥沃,耕作层深厚,土壤疏松,耕作便利,改良办法深翻0.8~1尺,增施磷钾肥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2)二等土:有黄泥底类的鸭屎泥、苦珠泥底类的半砂土,这种田分布在洋田、垅口田的为单晚区。个别平洋田种植双季稻,半砂土的含砂量较多,质地较松,肥力中等,以增施有机质肥改良。
(3)三等土:有砂子底类砂子土,黄泥底类铁质土,黄泥粘,白屎泥底类的白屎泥土,烂泥底类的排洋烂泥田,冷水田,苦珠底类苦珠泥,这等田达38125亩,占76.6%,这些质地不是松就是粘,不是漏就是烂,不是三寸土就是丈把深,土质极瘦,耕作不便,是著名的低产田。改良办法是:砂子土抓修水利,增施塘泥、沟泥,铁质土用燻土肥田;黄泥粘掺砂和增施草木灰改良;白屎土、苦珠土用牛粪,绿肥改良;烂泥田铺竹叶,耙洋田堵水泉,稻草肥田;冷水田开辟阳光,改串灌为轮灌;锈水田以石灰改良;烂泥底类的各种土种(在水字中详述)。
(4)细作:总的要求多犁多耙,达到均、平、细、烂为标准。
㈢、“水”,水利是农业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在消灭旱灾的基础上,水利中心问题就是大搞“三改”。
(1)全面规划,整体治理,切实做好六结合(排水与灌溉、排水与抗旱、开沟与增加日照、水改与土改、改水患与改变耕作制度、平洋田三改与田间大道、平整土地相结合)。
(2)坚持三改标准,提高三改质量。改串灌总的要求山垅以排为主结合灌溉,洋田以灌为主结合排水。改烂泥田的要求排除锈水,降低地下水位,变人翻为牛犁。改冷水田的质量要求是:开沟排水,堵泉眼灭泉水,劈山塝,改善阳光条件,提高水温、土温。
㈣、“种”:种是农作物的前身,为八字宪法之本。大量繁育和普及良种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坚决贯彻中央“三自一辅,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向良种化、标准化、自给化、制度化迈进。在四化要求下,坚决执行选、繁、换、育、推、评、检、管、调、引十大任务。
㈤、密:密植是八字宪法的中心措施,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其作用是增加单位面积株数、穗数,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以获得大量增产的效果。合理密植能增产。依据我社特点密植具体要求:连作稻4×6寸,每丛10~12本,一亩25~28万苗,5×6寸,10~12本,20~24万株苗,6×6寸,每丛13~15本,22~25万苗。间作稻6×7寸,15~18本,21~26万苗;6×8寸,15~18本,20~23万苗。单晚6×7寸,7×7寸,15~18本,18~22万株苗,直播亩施12~15斤左右。黄豆每亩播种量20斤,花生30~40斤(本地种少,闽南种要多),甘蔗每亩插1200~1500支,甘茹3000~5000枞,小麦13~18斤。
㈥、管:田间管理是增产的根本保证之一,也是各项增产措施的综合运用,多收少收在于管,三分种七分管,正说明这个道理。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生产发育时期和自然条件,抓住五关:
(1)合理追肥关。
(2)中耕除草关。一般要3~4次,第一次中耕不超过15天,直播不超过35天,程度掌握是一次深、二次超过寸,三次耙破皮,质量是不见草。
(3)合理灌溉关。早稻掌握浅干,晚稻掌握浅深,浅干,则具体贯彻三看灌溉法:
看田灌溉。烂泥田勤灌,冷水田轮灌,砂子田满灌,乌泥土三干三湿,白屎泥湿润,半砂土三干五湿,油砂土脚背水。
看苗排灌。播种期浅,转青期保,分蘖期浅,耘田晴干,拔节前烤,孕穗期深,灌浆期勤,黄熟期干,后排。
看天排灌。小雨浅,大雨排,阴天干,晴天烤,旱天深。
(4)防倒伏关:掌握因地深翻,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灌排,选用良种,彻底防治等措施。
(5)自然灾害关:准确进行气象预测预报,避免遭受损失。
㈦、保:消灭作物病虫害,应坚决贯彻“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方针,做好勤检查、勤发现、勤防治,以治螟虫为主,全歼农作物主要病虫。
㈧、工:精耕细作,实行科学种田,确保不误农时季节。
土壤普查:在1958年进行首次土壤普查的基础上,1979~1982年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通过普查基本上查清土壤资源,土壤成分状况,土壤障碍因素,编绘各类土壤图,为土壤利用提供宝贵的资料。
祥见1982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表。
四、人民公社
1958年9月,莒口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撤区、乡建制,由原来的21个高级社成立莒口红旗人民公社和茶㘵红专人民公社。1959年8月莒口、茶㘵两个公社合并为莒口人民公社。1961年7月,又将莒口人民公社分成莒口、茶㘵、后山三个公社,同时成立莒口工委。1963年1月三个公社合并组成为莒口人民公社,下辖17个生产大队,172个生产小队。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它既是生产机构,也是行政机构,属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公社一成立就搞大呼隆、大炼钢铁、大兵团作战,农业生产上搞移苗并丘,越密越好等瞎指挥,经济上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和浮夸风。管理上采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办起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仅莒口红旗公社就有43个食堂。参加用膳人数8793人,食堂工作人员200余人。1958年7月开展全民炼铁,不论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读书的,一律炼铁去。秋收季节,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造成农业“卫星”满天,焦岚大队同心生产队率先虚报亩产干谷11283斤,之后社州大队来个后来居上,以更高的亩产创新纪录。1959年,继续跃进,春耕时,提出了“少种、高产、多收”的口号,山垅田荒芜,集中力量种试验田、种好田,结果这一年全社少种了许多田,造成减产。1960年“饿”的恐慌遍及全社,先是寅食卯粮,再后来用“瓜菜代”,“代”指代食品,如稗子、稻草、葛根、蕨根、芭蕉根、野芭蕉芋、茛菪、酸酸草之类。这一年还计划搞供给制大拉平,由公社统一分配,实际上公社成立不久,这段时期多属全民炼铁等无效劳动,粮食和其他一些副业收入系由大队(原高级社)生产的,公社是空架子,拼揍不出大拉平的钱来分红,最后由大队(原来的高级社)去处理,有多少分多少,这年农民收入大为减少,1959~1960年均由大队统一核算。
1962~1965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六十条)后,纠正了“一平二调”和刮“共产风”的错误,人民公社开始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由于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管理体制的稳定,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比1961年,粮食总产量增长近50%。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莒口人民公社推行“农业学大寨”,“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把发展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倾向”批,把社员经营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否定按劳分配原则,推行大寨式“政治评分”,自报公议。结果造成农业上单一经营,社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严重问题。有的队减产减收或增产减收,生产滞缓,人口失控。这阶段推行“左”的作法,模式统一,管理僵化,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难于提高,至1978年全社人均收入仅107元,比1966年77元增加30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给生产队经营自主权,扩大社员自留地、自留山,开放农贸市场,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动力与活力。1982年全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促进农业向商品经济发展。1984年9月恢复了乡(镇)体制,人民公社宣告结束。
农村三自一包:“三自”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一包”指包产到户。这是1961年贯彻执行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精神在农村人民公社所采取的政策,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判,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自留地、自留畜、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的必要附属和补充,至1982年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留地等已经失去意义。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