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机具
分类号: S22
页数: 6
页码: 120-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农业的生产条件的农机具包括农机具类型,作业程度,农机具维修的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农机具

内容

一、农机具类型耕整地机具传统手工耕作农具有山锄、板锄、锄头、齿耙(三齿扒、四齿扒、六齿扒);田间管理农具有塝刀、粪桶、粪勺、畚箕;畜力牵引耕作农具有木柄铁犁,木柄铁耙,辘〓等。合作化前期试用新式畜力农具双轮双铧犁,由耕牛牵引,因犁体笨重,转弯困难不适用。此后试用水田深耕犁,电牵引犁,均未能推广,1965年莒口公社首批以15000元购进小型手扶拖拉机六台,其配套农具主要有旋耕机,铧犁,碎土铁轮、铁耙等,可进行犁耕,旋转耙田等作业。效率超过牛耕数倍,现在全镇普遍使用。70年代开始使用“轮式拖拉机与机耕船”,与轮式拖拉机配套的农具为拖拉三铧犁、四铧犁、五铧犁和悬挂三铧犁,及各型圆盘耙,旋耕机等,用于耕整地,生产效率高,但机体大,山区田块较小,使用困难,多数用于开阔的平洋田;农闲搞运输,机耕船85台,该机底部为船形只适用于泥层较深的水田,虽可作旋耕,碎土作业,但使用不方便,无法推广。到1984年末全镇拥有各类手扶拖拉机219台,大中型拖拉机32台。插秧机具50年代后期,为保证密植使用划行器。70年代初开始试用水稻插秧机,其类型有人动和机动。人动水稻插秧机是由1个人操作的半机械化农具;机动水稻插秧机,一般以小汽油机为动力,由1—2人操作。使用插秧机对“人”“机”“秧”“田”的配合要求高,需要辅助劳动力多,尤其对秧苗质量要求高,必须专业化育秧。1974年地区在莒口公社后山、马伏进行手动插秧机试验。1975年马伏大队试用顺农2—1型小苗插秧机48台,永安—74型大小苗两用插秧机一台,1976年春,公社在马伏大队召开使用插秧机现场会,全社生产队长以上干部300多人参加。至1979年,全社有九个大队(庵口、东山、长埂、焦岚、马伏、上㘵、茶㘵、社州、湖桥)共使用永安—74型大小苗两用人力插秧机252台,当年机插面积3714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519亩,其中:庵口、东山二个大队使用较好,庵口44台,机插910亩,东山60台,机插820亩。后因机械质量问题等,致使插秧机使用几起几落,到1983年以后全社基本没有使用插秧机,仍靠人工插秧。排灌机具建国前,莒口农业灌溉主要依靠自然水源灌溉,望天田靠天吃饭。抗旱机具主要是用木制龙骨车、提水灌溉,有的用戽斗或用水桶挑水灌溉保苗,功率极低。建国初期,大力兴修水利。1957年在湖桥九美际兴建全县第一台水轮泵,至2000年全镇拥有水轮泵12座,农用水泵54台,机械喷灌压力大,扬程高,用于茶园、果园等。植保机械建国前,自然天敌多,农作物虫害相对较少。一旦发生时,只好求神刮风降雨驱虫。建国后,5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用药剂掺水泼浇,不均匀,容易损害稻苗。1954年开始使用手摇喷粉器和圆筒式压缩喷雾器。在60年代采用发动群众,人海战术,晚上以火把为工具到田间诱杀螟虫。至1970年后,大量使用植保机械,主要有三种类型:(1)东方红—18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其配套动力是IF40E汽油机,动力1.18千瓦,工率每小时6—7亩,此机雾化好,药物混合均匀。药量少,效率高,适合大面积使用。但较笨重,1981年全镇有31台。(2)工农—15型,丰收—5型手动喷雾器,具有结构简单轻便,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是目前农村以户为经营单位的主要植保机具,至2000年全镇有2800台。(3)工农—36型担架式机动喷雾器,配套动力1.65千瓦汽油机,工效很高,适合大面积田块,特别适用于消除茶山、果园病虫害,因其需要较多的辅助劳力,不适合个体使用,近年已不用。收获机具农民传统使用的镰刀、柙仔(打谷桶),禾席、谷席、禾梯等。1、收割机具1974年试用收割机,我镇在东山、马伏大队搞试验示范。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机械性能有待改进。近年平洋田有少量使用。2、脱粒机具1962年开始推广使用无谷桶固定双人脚踏打谷机,后改为有谷桶可拉动双人打谷机,但该机重,要双人抬双人踏,70年代后,改成轻便的单人机。90年代后,部份脚踏打谷机装设小汽油机,改为机动打谷机,该机功效高,劳动强度低,为至今主要脱粒机具,至2000年全镇共有3950台。边远山垅田尚有少数人使用传统谷楻。运输机械建国前,农村山路崎岖,运输工具有扁担、箩筐、麻袋,靠肩挑手提;简单的运输机械仅有羊角车、木轮手板车。建国后,开始陆续修建乡间公路,田间机耕路,交通越来越方便。1958年出现人力胶轮车。60年代有小型拖拉机。70年代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运输,手扶拖拉机在农忙季节搞田间作业,农闲时也作为农业运输工具使用。80年代后,方向盘式的农用运输机(俗称小四轮),柴油三轮车发展迅速,至2000年全镇拥有载重汽车9辆,大中型拖拉机14台,农用车249辆,柴三机103辆,胶轮手板车4300部。基本实现运输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49年前,粮食加工主要靠人力和水力机具,有水碓、水磨、水垄、水车、或用手推谷垄,石磨、石臼、手摇风车、米筛、谷箕、谷耙等,50年代末开始,有机械加工,由柴油机带动碾米机,磨粉机等。80年代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得到广泛的应用,1982年全面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工机械增加,至2000年,有碾米机156台,榨油机4台,揉茶机91台。林业机械莒口首先使用林木采伐机械的是国营伐木场,70~80年代曾在金山、社州、湖桥等工区使用过绞盘机和油锯。90年代初起,乡、村采伐木材普遍使用油锯,大多为个体所有,从而取代了传统的锯子和斧头。二、作业程度1949年前,莒口农业生产均用人力、畜力和水力作业,发展到2000年,生产项目大都使用农业机械,1973年全镇耕地面积50405亩,当年机耕面积14900亩,占耕地面积的28%,1995年机耕面积24000亩,占耕地面积47.61%,比1973年提高67.8%。三、农机具维修70年代初,莒口被地、县列为农业机械化试验乡,为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于1971年3月成立莒口农业机械修配厂,承担全乡农机维修任务,农忙组织人员下乡巡回维修。1973年公社农械厂进行扩建,投资35440元,新盖拖拉机修理车间、油库、竹木加工车间各一座,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设备有35吨冲床一台,简易车床、牛头刨床、电焊机、电动台式砂轮机台钻各一台,立钻2台,0.6空压机一部,125配电盘一台,还有电动锯床、流动锯床等机修设备,修配能力具有车、刨、钻、焊、冲等工序。1973年建立农机修配网络,以公社农械修配厂为骨干,各大队成立修配小组,基本做到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使拖拉机完好率经常保持在80%以上,同时实行修配结合,随到随修,保修保用,并抽调铁、竹、木匠20多人组成维修队分七个流动小组,下乡修造小农具,方便群众。1974年在原农械厂材料仓库的基础上建立公社农机供应站,经营各类农机具零配件,建站仅一年就供应各种农机零配件25812件,既方便群众,又为乡、村集体节约资金。农机人员培训,1973年2月公社农械厂从各大队招收首批农机修理学徒25人。同年12月5日公社举办首批拖拉机手培训,为期24天,参加学习学员53人。1974年全年举办四期培训班,培训机修人员55人,拖拉机手168名,全部经过考核发证。培训的途径有:送县拖拉机站培训;进地质队、磨床厂跟班学习;以老带新。公社还规定,凡是新分配来的拖拉机,由大队派人到公社农械厂培训,学会驾驶,操作、保养后连人带机驶回使用。驾驶员以驾驶为主兼会简易保养、维修。机修人员以维修为主,也会驾驶。1982年落实责任后,出现了农机维修专业户,农业机械经营逐渐转为以户营为主,至2000年农机均为私人所有,以从事机耕和运输作业,机手直接与用户面议自行收费。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