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2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27
页数: 16
页码: 112-1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莒口镇农业生产条件耕地包括耕地面积,耕地类型分布,耕地土壤,耕作层土壤质地类型与作物种类情况,耕地肥力状况.劳动力,农机具,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所有制包括封建所有制,土地改革(个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责任制.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茶叶.畜牧水产包括禽畜饲养,水产业.农技农艺包括耕作制度,良种推广,栽培技术.经济结构与管理机构包括农业经济结构与收益分配,管理机构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生产条件 耕地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一、耕地面积
  1949年全乡耕地面积53618亩,其中水田51211亩,农地2407亩。以后随着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期间,政府鼓励开荒造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部份耕地被占用,至2000年全镇耕地面积与解放初基本持平。
  二、根据1982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全镇水田、农地类型与分布概况列表如下:
  三、耕地土壤
  四、耕作层土壤质地类型与作物种类情况分栏列表。
  五、耕地肥力状况:据1982年土壤普查全镇土样化验土壤养分列表如下:
  第二节 劳动力
  一、农村劳动力的确定(指农业户口)。
  从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至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实行集体劳动、劳动力分为男、女全劳力、男、女半劳力,标准一般以年龄和体力状况而定,男全劳力一般是身体健康18—60岁;男半劳力是18周岁以下和60周岁以上。女全劳力是身体健康的18—50岁;女半劳力是18周岁以下和50周岁以上。
  二、劳动力组织与报酬
  建国以前,农民耕种以户为主,只在农忙季节亲友自愿互助换工。
  建国初,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继而成立初级合作社。临时互助组基本是以工换工(包括牛工互助);常年互助组是统一排工,集体劳动,按劳动数量评分,办得好的还采取工票与记工相结合的办法。初级社,劳动生产由干部统一安排。1956年初级社向高级社发展,社设若干作业小组,采取“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一奖赔(超奖减赔),或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办法。1958年下半年,掀起大办人民公社高潮,开始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生产劳动。生产队组织劳动有三种形式:一是生产队统一配工劳动;二是临时作业组;三是固定作业组。后两种形式包工包产,劳动质量优劣不一,产量因之悬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1年曾一度出现“政治评分”,严重挫伤劳动生产积极性。1981年以后,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家庭承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集体劳动中,全劳力一般分工是技术性较强和繁重的农活,半劳力在分工时可以得到照顾,尤其女半劳力一般只安排晒谷等较轻便的农活,但根据“按劳取酬”原则,男全劳力一般每一个劳动日基本工分十分,每个工分值人民币几分至一角左右。
  三、劳动强度与效益
  全社农业劳动力以种水稻为主,兼营其他有限的副业。民国末年,全区水稻面积约5万至5万3千亩。当时妇女没有参加农田劳动习惯,全由男劳力耕种。全区男总劳力约(男全2700人,男半570人)在3500个,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15亩。一般自己拥有土地较多的中农及富裕中农所种土地较多,每个劳力常年耕地20亩以上。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由于村与村之间土地面积,户与户之间人口与劳动力的差异,因而存在着每个农业劳力实际耕种土地的较大差别。1958年全社水稻面积53743亩,当时妇女已参加劳动生产,全社男女总劳力(男、女半劳力两个折成一个劳力),男全2438人,女全1571人;男半674人,女半540人,折成全劳力共4616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11.60亩。60—70年代各大队耕地面积和人口基本与50年代没有大的变动。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生产队(1984年后改为村民小组),按人口承包土地到户耕种,每个农业劳动力实际负担耕地因家庭人口而异。从此农业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政府鼓励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允许农民离土经营他业,可以只承包口粮田,不承包责任田,鼓励土地集中给种田能手耕种。从此每个农业劳动力实际担负耕地差异进一步扩大,有的农户没种田,而有的成为种粮大户。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力,他们转向城市,从事各个行业,缩小了城乡差别;包产到户后至1998年每年有部份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1999年延长土地承包期为30年时,有个别的非农业人口又转回农业人口分田。
  民国以前,旧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至1949年,劳动力人均产值和人均产量都很低。1957年正处于农业合作化高潮,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劳动力人均产值比1949年增加0.74倍,人均粮食产量增0.16倍。1962年两项人均指标较低.1979年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以来,两项人均大幅度上升,198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14元,比1979年增长2.8倍;人均粮食占有量919公斤。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29元,增长21.7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75公斤。
  第三节 农机具
  一、农机具类型
  耕整地机具 传统手工耕作农具有山锄、板锄、锄头、齿耙(三齿扒、四齿扒、六齿扒);田间管理农具有塝刀、粪桶、粪勺、畚箕;畜力牵引耕作农具有木柄铁犁,木柄铁耙,辘〓等。合作化前期试用新式畜力农具双轮双铧犁,由耕牛牵引,因犁体笨重,转弯困难不适用。此后试用水田深耕犁,电牵引犁,均未能推广,1965年莒口公社首批以15000元购进小型手扶拖拉机六台,其配套农具主要有旋耕机,铧犁,碎土铁轮、铁耙等,可进行犁耕,旋转耙田等作业。效率超过牛耕数倍,现在全镇普遍使用。70年代开始使用“轮式拖拉机与机耕船”,与轮式拖拉机配套的农具为拖拉三铧犁、四铧犁、五铧犁和悬挂三铧犁,及各型圆盘耙,旋耕机等,用于耕整地,生产效率高,但机体大,山区田块较小,使用困难,多数用于开阔的平洋田;农闲搞运输,机耕船85台,该机底部为船形只适用于泥层较深的水田,虽可作旋耕,碎土作业,但使用不方便,无法推广。到1984年末全镇拥有各类手扶拖拉机219台,大中型拖拉机32台。
  插秧机具 50年代后期,为保证密植使用划行器。70年代初开始试用水稻插秧机,其类型有人动和机动。人动水稻插秧机是由1个人操作的半机械化农具;机动水稻插秧机,一般以小汽油机为动力,由1—2人操作。使用插秧机对“人”“机”“秧”“田”的配合要求高,需要辅助劳动力多,尤其对秧苗质量要求高,必须专业化育秧。1974年地区在莒口公社后山、马伏进行手动插秧机试验。1975年马伏大队试用顺农2—1型小苗插秧机48台,永安—74型大小苗两用插秧机一台,1976年春,公社在马伏大队召开使用插秧机现场会,全社生产队长以上干部300多人参加。至1979年,全社有九个大队(庵口、东山、长埂、焦岚、马伏、上㘵、茶㘵、社州、湖桥)共使用永安—74型大小苗两用人力插秧机252台,当年机插面积3714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519亩,其中:庵口、东山二个大队使用较好,庵口44台,机插910亩,东山60台,机插820亩。后因机械质量问题等,致使插秧机使用几起几落,到1983年以后全社基本没有使用插秧机,仍靠人工插秧。
  排灌机具 建国前,莒口农业灌溉主要依靠自然水源灌溉,望天田靠天吃饭。抗旱机具主要是用木制龙骨车、提水灌溉,有的用戽斗或用水桶挑水灌溉保苗,功率极低。建国初期,大力兴修水利。1957年在湖桥九美际兴建全县第一台水轮泵,至2000年全镇拥有水轮泵12座,农用水泵54台,机械喷灌压力大,扬程高,用于茶园、果园等。
  植保机械 建国前,自然天敌多,农作物虫害相对较少。一旦发生时,只好求神刮风降雨驱虫。建国后,5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用药剂掺水泼浇,不均匀,容易损害稻苗。1954年开始使用手摇喷粉器和圆筒式压缩喷雾器。在60年代采用发动群众,人海战术,晚上以火把为工具到田间诱杀螟虫。至1970年后,大量使用植保机械,主要有三种类型:(1)东方红—18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其配套动力是IF40E汽油机,动力1.18千瓦,工率每小时6—7亩,此机雾化好,药物混合均匀。药量少,效率高,适合大面积使用。但较笨重,1981年全镇有31台。(2)工农—15型,丰收—5型手动喷雾器,具有结构简单轻便,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是目前农村以户为经营单位的主要植保机具,至2000年全镇有2800台。(3)工农—36型担架式机动喷雾器,配套动力1.65千瓦汽油机,工效很高,适合大面积田块,特别适用于消除茶山、果园病虫害,因其需要较多的辅助劳力,不适合个体使用,近年已不用。
  收获机具 农民传统使用的镰刀、柙仔(打谷桶),禾席、谷席、禾梯等。
  1、收割机具 1974年试用收割机,我镇在东山、马伏大队搞试验示范。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机械性能有待改进。近年平洋田有少量使用。
  2、脱粒机具 1962年开始推广使用无谷桶固定双人脚踏打谷机,后改为有谷桶可拉动双人打谷机,但该机重,要双人抬双人踏,70年代后,改成轻便的单人机。90年代后,部份脚踏打谷机装设小汽油机,改为机动打谷机,该机功效高,劳动强度低,为至今主要脱粒机具,至2000年全镇共有3950台。边远山垅田尚有少数人使用传统谷楻。
  运输机械 建国前,农村山路崎岖,运输工具有扁担、箩筐、麻袋,靠肩挑手提;简单的运输机械仅有羊角车、木轮手板车。建国后,开始陆续修建乡间公路,田间机耕路,交通越来越方便。1958年出现人力胶轮车。60年代有小型拖拉机。70年代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运输,手扶拖拉机在农忙季节搞田间作业,农闲时也作为农业运输工具使用。80年代后,方向盘式的农用运输机(俗称小四轮),柴油三轮车发展迅速,至2000年全镇拥有载重汽车9辆,大中型拖拉机14台,农用车249辆,柴三机103辆,胶轮手板车4300部。基本实现运输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949年前,粮食加工主要靠人力和水力机具,有水碓、水磨、水垄、水车、或用手推谷垄,石磨、石臼、手摇风车、米筛、谷箕、谷耙等,50年代末开始,有机械加工,由柴油机带动碾米机,磨粉机等。80年代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得到广泛的应用,1982年全面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工机械增加,至2000年,有碾米机156台,榨油机4台,揉茶机91台。
  林业机械 莒口首先使用林木采伐机械的是国营伐木场,70~80年代曾在金山、社州、湖桥等工区使用过绞盘机和油锯。90年代初起,乡、村采伐木材普遍使用油锯,大多为个体所有,从而取代了传统的锯子和斧头。
  二、作业程度
  1949年前,莒口农业生产均用人力、畜力和水力作业,发展到2000年,生产项目大都使用农业机械,1973年全镇耕地面积50405亩,当年机耕面积14900亩,占耕地面积的28%,1995年机耕面积24000亩,占耕地面积47.61%,比1973年提高67.8%。
  三、农机具维修
  70年代初,莒口被地、县列为农业机械化试验乡,为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于1971年3月成立莒口农业机械修配厂,承担全乡农机维修任务,农忙组织人员下乡巡回维修。1973年公社农械厂进行扩建,投资35440元,新盖拖拉机修理车间、油库、竹木加工车间各一座,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设备有35吨冲床一台,简易车床、牛头刨床、电焊机、电动台式砂轮机台钻各一台,立钻2台,0.6空压机一部,125配电盘一台,还有电动锯床、流动锯床等机修设备,修配能力具有车、刨、钻、焊、冲等工序。
  1973年建立农机修配网络,以公社农械修配厂为骨干,各大队成立修配小组,基本做到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使拖拉机完好率经常保持在80%以上,同时实行修配结合,随到随修,保修保用,并抽调铁、竹、木匠20多人组成维修队分七个流动小组,下乡修造小农具,方便群众。1974年在原农械厂材料仓库的基础上建立公社农机供应站,经营各类农机具零配件,建站仅一年就供应各种农机零配件25812件,既方便群众,又为乡、村集体节约资金。
  农机人员培训,1973年2月公社农械厂从各大队招收首批农机修理学徒25人。同年12月5日公社举办首批拖拉机手培训,为期24天,参加学习学员53人。1974年全年举办四期培训班,培训机修人员55人,拖拉机手168名,全部经过考核发证。培训的途径有:送县拖拉机站培训;进地质队、磨床厂跟班学习;以老带新。公社还规定,凡是新分配来的拖拉机,由大队派人到公社农械厂培训,学会驾驶,操作、保养后连人带机驶回使用。驾驶员以驾驶为主兼会简易保养、维修。机修人员以维修为主,也会驾驶。
  1982年落实责任后,出现了农机维修专业户,农业机械经营逐渐转为以户营为主,至2000年农机均为私人所有,以从事机耕和运输作业,机手直接与用户面议自行收费。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改造低产田和平整土地
  莒口水田系山垅田与河谷小盆地,多为深、冷、烂泥田,地块的形成为自然形,大小不一,不便于耕作,不好排、灌,影响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60年人民公社期间开始到80年代初,每年利用冬闲,集中劳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起初在公路两旁,后在各大队全面开花,着重改造低产田,结合平整土地,开机耕道,疏通沟渠。
  1960年,组成由公社第一书记陈德才为团长的参观团,前往本县南林、营头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即确定在莒口村葫芦坋、陈㘵(现为上,)的分水岭等地“三改”,亲临现场规划,大搞试验田,提出规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完成“三改”任务:改串灌为轮灌13027亩,开三沟改冷烂水田6338亩。1964年的“三改”重点是抓水改和肥改。以陈㘵为标准,水改的有3条沟——防洪沟、排洪沟与灌溉沟。肥改是抓一红(萍)一绿(竹叶)进山垅。全社计划14300亩作为萍母基地。同时大抓竹叶,每亩5担以上作为绿肥。
  70年代中期掀起“三改”高潮。1974年由公社党委书记金文祥率领民兵在马伏塘源伏龙岗平整低坡山地,以人力加上推土机,平整低山造田21.33公顷。1975年至1976冬春“三改”达到高潮,从农村到机关学校,实行总动员。第一是莒口大队各工地,共有大小山垅7个,面积共达1340亩,排烂1100亩,平整土地240亩。上场劳力2119人,其中有莒口、湖桥、上㘵、策口4个大队劳动力共1620人,学生320人,机关干部职工112人,三团(闽北地质三队)67人,实际完成工程量:开沟14条,长5600米,排烂1100亩,新开河道一条长620米,挖土计11227立方米,石方840立方米,平整土地132亩,另有两个附属工地:1、西坑垅,面积100亩,原有田块523坵,因地势高低不平,溪河弯曲淤水,田块纵横交错,耕作不便,产量不高。这次进行彻底改造,新挖一条河道,整理好排灌系统,建成一垅大寨式的稳产高产良田。2、河坝平整土地40亩,由原来的52坵平整为10坵,挖填土5700方。第二是丁墩工地(茶㘵),从天平坵到西门岗沿溪岸及三角地带,座落于丁墩、江坝、黄墩三个自然村,面积1060亩,分布在六垅二岗三大坋,原有田块7856坵。这个工地,召集茶㘵、社州、东徐、徐墩4个大队1329个劳力及机关干部、学校学生196人,计劳动大军1525人,完成排烂800亩,平整土地240亩,挖土3万多立方米,每人积肥1立方米,新开沟长度9公里,建机耕道长达2800米。第三是,长埂牛栏墘工地,面积250亩,主要以排烂为主,结合搬小山一座,土石方达11200立方米,填两条旧河道总长1200多米,新开一条小河长1200米,排烂沟一条长2250米,破肚沟一条500米,横沟六条600多米,排涝沟两条1150米,机耕道两条各宽二米长1700米。上场劳力、长埂、东山两个大队共436人,学生107人。这一工地的另一附属工程下川垅,面积250亩,以排烂为主,开沟8条长5000米,填旧河一条长1300米,土石7000立方米。第四是,马伏工地分3个工程:一是花桥平整工地,面积50亩,中间有条小河,长890米,取直为670米。二是新村门口平整田80亩,挖填土7000立方米。三是新开机耕道4条长1500米。第五是,后山水库工程,库容103万立方米,完成土石方12.25万立方米,投资9万元,受益面积2035亩。该工程于1974年动工,专业队从150人扩大到250人。第六是,樟㘵水库,库容560万立方米。于1974年冬动工,抽调劳力500人为常年队,后又增加焦岚大队劳力400人,为临时突击队。
  1977年农田基本建设的特点是突出以改造烂泥田为中心。提出从这年起要把耕作制度与改造烂泥田相结合,种植、改田同养田相结合。自此后,每年冬、春社,队均有按排“三改”重点是平整土地和开三沟(排渍沟、引灌沟、防洪沟)及机耕路建设。至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停止大规模平调劳力搞“三改”。1984年后,后山村在公路北侧进行田坵整治,开一条灌水沟,做一条排水沟和一个涵洞,取直板车道,田坵成为大小略同的长方坵;八十年代末起,有按排商品粮基地建设,其主要做法是改水、改土和田间机耕路建设等项目。资金来源由上级财政、地方财政及村和农户集资共同负担。如:1999年投资454622元建设后山、马伏村商品粮基地。工程项目有:1、新建4条U型渠:长2公里,(其中马伏2条1公里);2、新建排渍沟二条,长550米,维修4条,长1860米;3、新建三条机耕路,长808米,维修二条,长535米。至2000年全镇累计改造低产田12920亩。
  二、垦荒造田:土地改革后县人民政府为鼓励农民垦荒造田,制订了谁垦谁有,熟荒3年,生荒5年之内,免交农业税,据1961年7月9日莒口工委统计资料,从1951~1960年开荒3171亩。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60条)政府鼓励农民垦复荒地,根据1965年7月莒口公社各大队清理耕地成果统计表显示,无负担耕地有1042.91亩,还有开荒未满年限695.69亩。
  三、农田水利
  建国前,农田水利只有少数简易石坝、多为草木坝,灌溉面积少,极易被洪水冲毁。
  从1953年在马伏龟山修建一座小(二)型水库开始至2000年,全镇修建水库,水轮泵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36处,有效灌溉面积31366亩,其中引水工程13处,灌溉面积9340亩;提水工程12处,灌溉面积7400亩;蓄水工程11处,灌溉面积14626亩。这些农田水利建设扩大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面积,扩大粮食复种指数,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