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176
颗粒名称: 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
页码: 385-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南平市武夷山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武夷山市 概况

内容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2.72亿元,比增6.03%;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6.69%、7.8%、2.89%、5.28%。通过本级财政安排、上级指标专款及专户专项专款、预算外资金等渠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共投入资金1.62亿元,比增33.6%。其中,预算内新农村建设资金480万元;乡镇级运转资金1441万元,比增8.43%;农村教育投入5045万元,比增15.47%;农业投入2319万元,比增43.95%;林业投入1007万元,比增27.63%;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315万元,比增107.74%;农村卫生投入1053万元,比增80%;农村水利投入614万元,比增22.55%;农村抚恤和救济投入1076万元,比增103.02%;支援不发达农村地区投入369万元,比增42.47%:村镇建设投入493万元,比增150.25%;投入茶产业发展资金139万元。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增加的同时,积极发展茶、竹、烟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实施茶旅联合营销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实现茶业总产值1.5亿元,比增25%,全市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村人均茶叶纯收入超过1500元;竹业总产值3.84亿元,比增20%,竹农人均竹山面积5066.667平方米,人均竹业纯收入1050元;烟叶种植面积2173.333万平方米,实现税收1039万元,支付烟业奖励金和烟业税返还资金886万元,安排烟农养老保险金80万元。此外,大力推进“旅游连线带动”,城村、下梅、曹墩、公馆等乡村旅游村共接待游客108万人次,旅游村人均增收超过130元。扶持茶叶企业、竹木加工企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一批农业“三千项目”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6年25家。武夷山宝岛生态园、中国茶乡、聚珍园生态开发、中华茗园等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全年累计完成投资8300万元;星愿茶业、国宏茶业、友青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1万多户农户增收。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04.1公里,建设农村客运站2个、候车亭32个,开通客运线路16条。继续实施“651”工程,竣工投产电站4座,完成村级供水任务18处,受益人口6895人。建设竹山机耕路312公里。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环境卫生整治和改善生活条件为重点,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建成沼气池1503口。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村镇生活垃圾整治,新建固定垃圾收集池73个,配备垃圾收集车54辆,改建兴田镇、五夫镇垃圾处理设施2处,新建洋庄乡、星村镇垃圾中转站3座。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测目标。继续推进“一免四补”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及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377.7万元;投入68万元用于种粮农民直补及副食品补贴,全市1.2万户农民受益;实行种粮农民综合补贴,投入219.39万元,3.9万名农民受益;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全市16户农民共获补贴10.53万元。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