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主:一色万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建盏百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676
颗粒名称: 「吴立主:一色万彩」
分类号: K828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手艺人吴立主的生平事迹和建窑建盏的历史、艺术。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研究 吴立主

内容

建窑建盏工艺学无止境,我们要努力学习,做好一个手艺人。——感言
  吴立主,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陶瓷市级工艺师,国家级非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南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恰如其地分形容了建盏的特点:入窑统一橘黄的素胎,出窑已是万紫千红、色态各异的建盏。
  吴立主的工作案头,一直放着半只水吉龙窑的宋代残盏:12cm口径、束口盏,捎带些许泥土。即便完整,它也是一个釉面未经烧成的残次品。这么多年来,吴立主一直珍藏着它。
  初见吴立主,我有些惊讶。从外表上看,他不像事业有成的建盏企业家或工艺名家,倒像一位老农。他头发花白卷曲,身形瘦削,穿着朴素随意,像是刚从田地上来,为我斟茶的指甲里,还残留着拉坯的泥土。
  吴立主,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水吉镇后井村,家人在当地半岭瓷厂工作。1977年,一支考古队来到村里。吴立主没想到,平淡无奇的村子,居然藏着建窑的重要遗址——水吉龙窑。吴立主兴冲冲到考古队打下手。他看到工作人员把碎瓷片洗净、编号、装箱,也第一次听说了兔毫、油滴、曜变这些词。他不禁发问:这个东西值多少钱呢?工作人员笑着说,它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这句话,成为萦绕他心头的一句谜语。
  春去秋来。考古队来了,又走了;技艺恢复小组来了,又走了。建盏热闹一阵,又冷清了。吴立主却着了迷,他搜集建盏残片,做老盏修复,也琢磨烧出真正的建盏。他四处请教,跑遍乡镇村庄,采集土样试验。为养活自己,他白天做装修,晚上烧建盏。
  2011年,建盏业大放异彩。吴立主每天都会遇到寻盏客:本省的、外省的、北京的、上海的,甚至国外的。他觉得,只有做建盏、赏建盏的人多了,打破自娱自乐,行业才能真正走起来。思虑再三,他决定,开门授徒。
  2012年到2015年,吴立主一边研制建盏,一边教授技艺,前后收徒50余人。徒弟不断将技艺再传,今日建阳4000多家建盏企业、3万从业人员,不少都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师承”关系。
  椭圆鳞片闪着幽光,在深蓝釉色上时隐时现。鳞片之间,银丝连缀,摇曳生姿——龙鳞纹建盏在眼底闪耀。靛青釉面上,浮萍升起。每个浮萍,都镶着一圈银边,光线变幻下不断闪动,仿佛扇动翅膀——曜变盏呈现如斯景象。这两款代表作,是吴立主停止收徒同年研制出来的,是长期沉潜后的爆发。一经问世,观者购者如堵。
  从此再不收徒了?他微微一笑,说:“怎么说呢,如果有好资质,特别是肯沉心的,我是愿意的。”
  我懂其中的含义。接受采访前,他仍不知疲倦地拉坯。一年四季,除吃饭、睡觉,他都泡在建盏的世界里。如此经历和眼力,才能找到忠于艺术、坚持攀登的同道中人。
  展厅各色建盏,旋转成绚烂世界。在这世界尽头,半只残盏,却默默不语。吴立主的艺术世界,应和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义。事业有成后,他依然朴素简单,保持本色。交谈中,他一直追慕古人,以能继承建盏技艺为荣:“一块水吉龙窑,胜过多少金山银山!”荣誉等身的他依然孜孜以求建盏的艺术境界,本色如初,他仍是初遇建盏时那块素胎。

知识出处

建盏百家

《建盏百家》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的手艺人的生平事迹,也介绍了建窑建盏的历史和艺术。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冶
责任者
吴立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