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有:“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建盏百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660
颗粒名称: 「许家有:“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
分类号: K828
页数: 2
页码: 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手艺人许家有的生平事迹和建窑建盏的历史、艺术。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研究 许家有

内容

传承可以创新,但不能篡改。——感言
  许家有16岁就在建阳瓷厂独立烧窑,深谙火的脾气:火跟人一样,是有脾气和个性的,摸透它才好打交道,才有可能烧出好盏。
  制坯是手艺,烧窑是眼艺。从装烧到填火,三天三夜的过程,要把控五种颜色。把控了颜色就把控了温度,把控了温度则把控了成功的关键。说起来容易看起来难,看火的奥妙,火色的微妙,绝非三言两语可言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道可道非常道”。
  20世纪80年代末期,建阳瓷厂经营不善倒闭,许家有一夜之间下岗,为生存开起了大货车,建盏如倒视镜后的风景,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21世纪初年,在原“兔毫釉恢复科研攻关小组”骨干——北京和省上专家劝导下,怀着一股使命感的许家有重操旧业,投入数万元恢复一条老龙窑。也许久未操作手艺生疏,初出窑炉的4000多个建盏,没有出现兔毫,也没有市场。许家有只好把它们分送给亲朋好友。一位走南闯北的朋友分到四五十个,贩卖到北京上海,一个居然卖到五百块,给许家有增添很大信心,心中暗淡的火苗又明亮起来。
  仅仅烧了一窑,饱经沧桑的老龙窑就坍塌了。许家有又投入数十万元,建了一条新龙窑,首窑出窑6000多个建盏,部分有兔毫,陆续有人上门求购,许家有渐渐有了名气。
  2014年9月,央视《寻宝》栏目摄制组前来录制“走进建阳”专题,许家有被海选为嘉宾,之后又上了央视《一槌定音》栏目,名气更大了。
  此后建盏市场迅速复苏,继而狂飙,不少盗卖老盏者因此暴富。利润驱使之下,业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更有烧制技术不过硬者,为了片面追求和创新“兔毫”“油滴”“曜变”斑纹效果不择手段,看上去美则美矣,却背离了建盏本真,简直就是对传统工艺的谋杀。
  痛心疾首的许家有,2017年开始不再使用电窑,恢复龙窑柴烧。龙窑门槛高成本高,对烧制技艺要求也高。温度是龙窑的关键控制点,此时龙窑虽然配备了热电偶和温锥等温度测量器,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临近摄氏1300度高温段时往往不准,还得靠“火眼金睛”。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的;许家有的“火眼金睛”,是在龙窑看火口长年累月练成的。他不仅对“火性”洞若观火,对“人性”亦洞若观火,除了对建盏技艺的执着追求,名利于他虽不是浮云,但都是可以看开看淡的。
  许家有虽然沉默寡言,但始终面带微笑笑容纯真。也许是长期烧盏被窑火烤红了脸膛,我总觉得60多岁的许家有,说起话来还会脸红。许家有脸膛上的红,在我看来,那是岁月的包浆,健康的彩釉。
  许家有的袖子和裤腿总是卷起,如果穿着工装,衣裤和手脚还沾着泥巴;即便西装革履,坐着也习惯性撸起袖子和拎起裤腿,一看就是个闲不住的实干家,也是质朴天性的自然流露。
  “我从不反对创新,传承需要创新,适当创新能够发扬光大,但是过度尤其变态的创新,则是对传统的篡改,我是坚决反对的。”许家有说这话的时候,两眼放出灼烫的光。
  在我看来,那不仅是智慧之光,也是忧虑之光,更是希望之光。他那双因长期看火而受伤的眼睛,眼界并没有受损。

知识出处

建盏百家

《建盏百家》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的手艺人的生平事迹,也介绍了建窑建盏的历史和艺术。

阅读

相关人物

邱贵平
责任者
许家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