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蔡炳龙:泥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建盏百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658
颗粒名称:
「蔡炳龙:泥乐」
分类号:
K828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手艺人蔡炳龙的生平事迹和建窑建盏的历史、艺术。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研究
蔡炳龙
内容
点泥成金,人生之乐。——感言
1952年7月,蔡炳龙出生在水吉县(1956年撤县改镇)陶瓷世家。水吉以生产建盏著称,是建窑建盏的发祥地,也是宋代皇宫御用黑釉贡品的产地,自古就有“陶瓷之乡”的美誉。
泥趣
蔡炳龙有七个兄弟姐妹,全家人靠父亲制作陶瓷产品维持生计。他经常跑到厂里看他们制作陶瓷,觉得很有趣。
蔡炳龙揣着这个“陶瓷梦”,学着大人,发挥想象,捏小泥人、小动物等等,玩得可带劲了。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一种乐趣。捏泥巴是蔡炳龙童年最喜欢的项目,也是最惬意的事。
泥工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蔡炳龙经常到父亲厂里义务劳动,做些粗活。1968年镇陶瓷厂招工,16岁的蔡炳龙当上学徒工,整天捣鼓泥巴等粗活,整整干了3年泥工。虽然乏味,但他没有怨言,看似粗活,也有不少技术含量。因此,蔡炳龙埋头苦干,乐在其中,把“苦活”当成“趣活”做,受到厂里上下的好评。
泥匠
蔡炳龙出师后,才开始做技术活。他对每道工序进行琢磨,达到最佳状态。蔡炳龙传承祖辈的行规,做好每一件陶瓷产品。
改革开放初期,水吉镇陶瓷厂产品滞销,濒临倒闭。蔡炳龙于1979年在水吉镇七里排创办日用陶瓷厂,凭借自己扎实的陶瓷烧制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品种花色多,很受消费者青睐。
大师
有一次,一个古董商给蔡炳龙看一个“宝贝”,原来是建盏残片,底款有“供御”字样,这可是宋代官窑贡品。古董商问他能不能仿制建盏成品。蔡炳龙知道建盏烧制技艺在元代以后就失传了,让它恢复起来谈何容易?于是,他说:“让我试试看。”
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试制,蔡炳龙于1981年3月独立烧制出仿宋兔毫盏,让失传600多年的建盏烧制工艺重现光彩。在古玩界引起了轰动。蔡炳龙成为国内最早烧制建盏的工艺大师之一。
1988年,蔡炳龙成功烧制出仿宋油滴,实现新突破。1989年,他研制出木叶纹盏。1990年,他又研制了曜变盏。1991年,他研制成功曜变木叶盏。后来,蔡炳龙以自己的姓名成立公司,注册商标。
2010年8月,蔡炳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5月,他被评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并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高级技师”;2017年10月,他创作的“油滴盏”建盏作品荣获“中国十大名窑金奖”。
泥品
蔡炳龙烧制的建盏作品,秉承传统不守旧,拓新工艺不拘泥。他的产品畅销海内外。
蔡炳龙一生坚守一个陶瓷行业,从事研制建盏40年。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制作建盏。同时融进自己的人品和品德,建盏作品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精品,是古典美和现代美的结合、传统美和创新美的融合,是对传统技艺的发扬光大。
蔡炳龙“点泥成金”,激活建盏灵性,散发着历史馨香,蕴涵着文化气息,潜藏着艺术价值,体现着时代的魅力。建盏像一首令人悦耳的乐曲,不仅自己乐在其中,而且为别人送去快乐。
知识出处
《建盏百家》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的手艺人的生平事迹,也介绍了建窑建盏的历史和艺术。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良如
责任者
蔡炳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