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竞赛为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4177
颗粒名称: 以创业竞赛为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分类号: D267
页数: 2
页码: 47-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平市的政治委员会工作以创业竞赛为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包括了结构调整迈出较快步伐、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村改革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向纵深发展、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积极对接全省“三条战略通道”建设、项目开发和重点建设成效显著等。
关键词: 南平市 政治委员 政治

内容

市委突出发展主题,按照“加速调整,强攻项目,大步开放,纵深改革”的经济工作思路,集中全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努力巩固和发展业已形成的好势头。组织开展“四大系列”创业竞赛活动,推动各级各部门竞相加快发展步伐。除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控制目标外,其他所有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4.64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13.4亿元,比增1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2.18亿元,比增22.6%;农林牧副渔总产值103.83亿元,比增6.9%,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8亿元,比增11.3%;财政总收入19.18亿元,比增11.7%%%;地方财政收入11.20亿元,比增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2元,比增13.7%;农民人均纯收入3135元,比增8.25%。整个经济发展实现了近三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结构调整迈出较快步伐。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5.1%、19.6%和9.5%,三产比重调整为25.9:33.6:40.5,其中一产下降1.5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加快,种植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发展迅猛。全年已建奶牛基地51个,农户养奶牛小区和合作社14个,奶牛存栏3.38万头,增长73.3%,年产乳制品.6.24万吨,增长76.8%。竹业成长为南平市具有规模特色的重点产业,年创产值30亿元。茶业规模扩大,品质提升,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519家,年创产值10.12亿元。大乘乳品、邵武优质米、建瓯锥粟、政和富士岛、建阳三禾、浦城望丰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延平长富、光泽圣农成为全国重点龙头企业。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化发展,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努力培育和扩张中小企业群,全市工业增势强劲,总量扩张,效益提高,效益综合指数122.28,同比提高14.8个百分点。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迅猛,增幅达18%以上。非国有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产值占总量的比重达81%,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加快,“北热南冷”的局面正在改变,大武夷旅游体系逐步形成,全年接待中外游客471.01万人次,增长20.1%%%;实现旅游收入14.55亿元,增长20.3%,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5.7%,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城乡流通活跃,各种流通组织快速发展,新增190个流通协会,农产品“卖难”问题得到缓解。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实现零的突破,推进了城市流通现代化。同时,信息产业、金融产业、房地产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二、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村改革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向纵深发展。继续实施“留水养鱼”政策,坚持减降木材和笋竹规费,全市林农增加收入3.15亿元,增加劳动力就业2.65万个以上,新增竹木加工企业94家,新增产值6.61亿元。大田延包向山地延伸,基本完成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农村供销社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基层供销社逐步向真正的经济合作组织转变。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破题,诚信农村得到培育,实现了农民与信用社的“双赢”。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力度加大,授权经营步伐加快,林业、商业和物资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较快,预算内外资金监督管理新机制基本形成,松溪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见成效。经营城市有了新的突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产业化运营进展顺利,经营性土地收储和招标拍卖全面推开并逐步规范。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运转过渡正常。
  三、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积极对接全省“三条战略通道”建设,南接闽东南沿海,北连长江三角洲,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机制,由政府招商向社会招商转变。举行武夷旅洽会,组织参加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洽会。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81亿美元,比增36.3%;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比增8.2%;外贸出口1.4亿美元,比增23.5%;又有17家企业在年内新增自营出口权。山海协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2.36亿元,比增142.7%。
  四、项目开发和重点建设成效显著。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改进项目工作方式方法,项目开发呈现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县(市、区)项目多,新上项目较多较大,特别是生产性项目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55亿元,增长20.2%%,比上年高出10个百分点。民营投资增长加快,非国有投资比重达46%。重点建设力度加大,完成投资19.2亿元,超过计划。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超额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入闽通道等一批国债项目基本完成。南纺针刺非织造合成革基布生产线、长富集团公司乳制品二期扩建技改已建成投产。光泽圣农鸡业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项目通过国家计委立项,是福建省唯一一家列入全国17家肉类加工专项项目。浦南高速公路项目已上报国家计委立项。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南平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江南新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九越路已进入二期建设阶段。
  五、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围绕降低“经济门槛”和“行政门槛”,出台了《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坚决革除一切阻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工业园区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和“保姆式服务”,园区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园区外工业投资项目实行“集中会审制”,外资企业实行“停产外迁问责制”。成立市投资项目策划中心,工业项目的行政审批时间从138天减至20天,房地产项目从145天减至53天。继续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加快对接世贸规则。以治理“餐桌污染”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机关工作作风得到改进。
  六、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群众的生活进一步改善。重视、关心并切实帮助困难群众,立足于解决突出问题,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胜利抗击了“6·15”特大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展开,春节前所有灾民都搬入新居。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继续推进,“造福工程”和“五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有794户3405人搬离了贫困偏远的山区。高度重视库区工作,制定了《水口库区2003—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挂钩帮扶,库区经济发展,人心稳定。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努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实现了100%社会化发放,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城市“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围绕纵深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组建闽北(虚拟)科技研究院,闽北星火科技产业带列入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规划通过省上批准。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深入开展社区“文化之家”、农村“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新进展,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十二届省运会南平市实现金牌和总分翻番。计划生育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畜牧业污染治理,“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新成绩,南平市跻身全国生态示范市试点城市行列。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南平年鉴2003》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