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4057
颗粒名称: 建瓯市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333-3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8年南平市建瓯市概况内容包括了,综合经济持续增强、工业持续发展、农村基础持续夯实、重点建设持续推进等情况。
关键词: 南平市 建瓯市 概况

内容

2008年,建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综合经济持续增强】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89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1∶30.8∶38.1调整为30.0∶32.6∶37.4,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产值37.98亿元,增长6.9%。工业总产值65.86亿元,增长28.7%,其中规模工业产值56.22亿元,增长3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47亿元,增长37.8%。外贸出口6095万美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4.74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9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6639元,增长13.6%。
  【工业持续发展】制定出台《建瓯市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工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措施。食品加工和竹木加工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分别实现产值25.69亿元和13.98亿元,增长46.5%和42.7%,合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70.6%。重点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210家,新增2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新增5家,产值超2亿元企业2家;规模工业企业入库税收1.14亿元,增长18.4%,其中纳税超百万元企业25家,新增5家;22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1.66亿元,入库税收6015万元,分别增长30.8%和17.2%,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8.5%和52.6%。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3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5件。旅游、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归宗岩—北津湖景区、万木林旅游景区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点34个、“万村千乡”农资农家店106家。
  【农村基础持续夯实】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首批确定的3个中心镇、46个中心村试点建设全面推进,其中列入南平市试点的20个中心村全部完成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建规划编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开展水稻种植保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9万公顷。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应明显,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800公顷,新开竹山机耕路118.9千米,新建防火林带161.1千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农村公路硬化511.8千米,累计完成1034.6千米,提前两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1246.7公顷;修复水毁工程242处,除险加固水库10座,新建村级供水工程26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公顷,建成山地水利库容6600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0公顷,农村“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新建沼气池500口、垃圾焚烧炉(池)32个、卫生公厕12座。“造福工程”完成搬迁1050人。
  【重点建设持续推进】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0项,完成投资12.16亿元,占年计划的114%。中国笋竹城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8亿元,新征用地129.5公顷,平整土地133.3公顷,累计完成征地453.3公顷,平整土地233.3公顷,引进入园企业45家;核心区商贸中心和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东峰、东游、南雅、徐墩等乡镇互通口工业平台规划建设力度加大。浦南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松建、建古高速公路和京台高速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国道205线黄城至黄塘甲路面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中山东路36米大道和环城南路建成通车。完成城区部分路段人行道及路灯改造和龟山综合整治,城市畜禽屠宰场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新区文化广场启动建设,国道205线七里街自然村段拓宽改造和中山西路55米大道建设步伐加快。小松500千伏和东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徐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城区电网改造继续实施,电力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充实“八大员”队伍。完成乡镇、街道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制度,全市152家行政事业单位全部进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核算,246个用票单位全面实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61家行政事业单位纳入“非转经”资产统一管理;稳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成立全省第一家福建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积极参加“5·13”武夷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及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全市新上当年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资5236万美元,增长10%。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12.33亿元,增长47.5%。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项,完成科技成果推广22项,新产品开发22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出台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整合职业中专、成人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成立职教中心;提高教师待遇,建立教师山区补贴制度,出台教育系统优秀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政策,规范并兑现教师津补贴;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成16项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开智学校改建,建成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加强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真实施北苑御焙遗址保护工程,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瓯挑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公布南平市第一批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以“迎奥运”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南平市运动员在南平市第一届运动会上取得良好成绩。开展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完成14个乡镇集镇广电网络改造。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立医院病房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吉阳、龙村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卫技人员保障水平,开展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发放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补贴,出台卫生系统优秀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政策。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8‰。第二轮土地更新调查通过省上验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轮矿产资源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扎实推进。加强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和节能减排,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档案大楼建设和《建瓯市志》编纂进展顺利。民族宗教、人事编制、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新的发展。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援助,城镇新增就业266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市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达10.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38.11万人和3.86万人;开展农村住房保险,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启动村主干养老保险。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年共向2870名城镇困难居民和1.41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1394万元。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全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10万元,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355.8万元,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456万元,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210万元。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积极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和手足口病患儿治疗救治工作。成立市慈善总会和救助站。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累计向灾区捐款592万元。认真落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政策,莲花山庄经济适用住房交付使用,横街廉租住房主体工程竣工。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9

《南平年鉴 2009》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年鉴记载了南平市2008年的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交通邮电、财政税务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