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3674
颗粒名称: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21
页数: 3
页码: 236-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8年福建省南平市环境保护发展情况,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示范区创建、饮用水源保护、环境整治等内容。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南平市

内容

2008年,南平市环保局坚持在发展中抓好保护,在保护中服务发展思想,立足闽北生态环境特点,加强环境监管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组织开展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能力建设,使全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环境质量】 全市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溪水域功能达标率为100%,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与去年同期持平。富屯溪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3.3%,达标率为100%。闽江南平段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水域功能达标率为100%。南平市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邵武、武夷山、建阳、建瓯、顺昌、光泽、松溪、政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南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为二级良,南平城区共发布大气环境质量日报366天,其中一级优的46天,二级良的313天;三级轻微污染的7天。武夷山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为一级,邵武、建阳、建瓯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为二级,
  【生态示范区创建】 南平市做为全省唯一的以设区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单位,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以来,有关国家生态示范区的4项基本条件,6大生态建设项目,26项指标全部达标,达到国家环保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一类标准。12月26日,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组初审验收,并上报国家环保部查核验收、命名。
  南平市生态示范区的模式和特点:一是充分发挥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创建“山田水林路统筹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山地主体综合开发模式。二是充分利用山区农业多样性优势,走农工商结合之路,创建以长富的牛、草、沼、肥、加和以光泽的鸡、沼、电、肥、加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管理产业链。三是利用山地生态屏障和“武夷双世遗”资源,把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四是立足“建绿色南平,创绿色效益”的生态立市战略,遵循循环经济原理,整理绿色产业园区,构建绿色产业链,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生态工业模式。
  【饮用水源保护】 全市辖区的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2008年全部完成。第一批27个建制镇饮用水源和第二批28个建制(乡)镇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已得到省政府批准,第三批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已上报省政府待批。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和55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标志牌、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的建设。
  【环境整治】 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进展。列入闽江流域的重点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的18个项目,有5个完成废水污染治理并通过环保验收;有7个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投入试运行。同时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截至2008年6月底,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04亿元,共搬迁关闭50家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池、氧化塘15万立方米。禁建区内143家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开展治理,治理率达100%。禁建区外的40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大部分开展治理,治理率为86%。在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监管上,实行禁建区、非禁建区养殖场分类治理,在巩固禁建区治理成果同时,扩大非禁建区治理面,在污染治理技术上给予指导,全年实施污染防治补助17项资金78万元。安丰溪水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基本完成,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监管制度,流域卫生环境明显改观,流域水质有所改善;加大涉铅矿业整治力度,处罚、关停、限期整治一批违法违规矿山。城市功能区噪声基本保持在标准以内。餐馆油烟、娱乐场所和建筑工地噪声扰民问题有好转,群众污染投诉数量有所下降。邵武氢氟酸企业、浦城核威化工有限公司污染,顺昌富文工矿区厂群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区域环保协作】 5月12日,闽、浙、赣、粤四省20城市代表(温州、金华、衢州、丽水、上饶、鹰潭、赣州、抚州、汕头、梅州、潮州、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龙岩、宁德、南平)在武夷山召开环保协作会议,签订《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环保协作武夷山宣言》,在全国率先建立地方区域环保合作机制。
  【减排工作】 市环保部门加强减排监管力度,通过工程减排项目的落实、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等三大措施,落实减排任务,确保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完成;明确职责,采取统计、监测、考核等办法,加强对各县(市、区)和相关企业减排项目的监管,减排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运用预警通报、区域限批、一票否决等手段,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监管,督促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的部门和污染源单位加强监管,履行环保职责,落实减排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环境监管】 市环保部门在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初报工作和组织制定印发《南平市中心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导向》的同时,加强对重点企业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监管,抓好造纸、矿山、纺织、印染、电镀等行业的监管,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现场检查,促进企业达标排放。督促工业园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集中治理,促进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落实环保“三同时”。全市工业园区都已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全面整治一、二级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制定规范环评市场管理制度,严格环评文件审批,确保环评行为规范、客观、公正。坚持建设项目“三不”底线(不生产假冒产品、不污染环境、不违反安全生产和城市规划)和“三个一律”管控措施(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全年先后否决和变更松溪制革、延平区西芹镇联平农家湾、南平市新金龙喷绘广告有限公司喷绘项目等10多个不符合环保规划、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项目,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市环保会同发改、经贸、监察、司法、建设、工商、安监、电业等单位联合出动3810人次,依法取缔关闭企业37家。省、市、县(市区)三级挂牌督办全市19家环境问题企业,其中,省级1家、市级10、县级8家。对环境违法行为行政罚款35家,罚款90万元。
  【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娱乐场所、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扰民等危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多次联合有关部门,查处污染严重的餐馆和营业娱乐场所,取缔10多家严重污染水环境的沿江大排档,没收营业性燃煤炉灶,限期整改未经环保审批、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擅自扩大经营范围的十几家饮食和娱乐场所。协调配合城市建设、公用事业、交警、公安等部门解决污水、垃圾、汽车尾气、社会噪声等污染问题。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和上级领导关于群众环境信访批办件。全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8件,市政协委员建议5件,上级领导批办件13件。
  【环保宣教工作】 市环保部门在全市开展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组织编写《环境保护知多少》、《南平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论文选集》、《南平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宣传口号集锦》等一批宣传资料。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活动。全市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18所,市级“绿色学校”119所。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社区”3个。7个“环境优美乡镇”和2个“生态村”通过省上专家评审。建立溪源峡谷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管理机制建设】 市环保局相继建立完善《预警通报》、《建设项目审批准入》、《环保责任追究》、《环保“一票否决”》等制度。制发《规范县级审批工业项目报备工作程序》、《规范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会审程序》、《规范环评市场管理》等。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9

《南平年鉴 2009》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年鉴记载了南平市2008年的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交通邮电、财政税务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南平市环保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