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42
颗粒名称: 武夷山市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365-3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武夷山市的情况,包含了经济发展概况,基本建设进展顺利,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等。
关键词: 武夷山市 经济 发展

内容

【经济发展概况】 1995~1997年,武夷山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继续组织实施“旅游经济兴市”发展战略,按照“起步之后再奋进,加快发展创一流”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国民生产总值稳步上升。
  1995年,武夷山市国民生产总值9.1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8.94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65亿元,工业总产值7.2亿元。
  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0.45亿元,增长11.4%;国内生产总值10.25亿元,增长1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4亿元。
  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4.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4.0亿元,分别增长20.45%、20.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2亿元。
  二、财政收支平衡。
  199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达10033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达9087万元,分别比1995年的7010万元和5713万元增长43.12%和59.06%。199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21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1.1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1.89%。财政支出三年分别为1995年8267万元、1996年10027万元、1997年13095万元,实现收支平衡。1997年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9.11亿元,增长17.23%;贷款余额6.1721亿元,增长10.39%。
  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995~1997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工作农为首,旅游经济农为本”,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统揽农村工作,实行“农业八大工程”领导责任制。狠抓农村奔小康、消除绝对贫困和造福工程三大任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岩茶、竹业、烤烟、食用菌、花卉和特种养殖等六大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整体效益的提高。199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5.44亿元,增长16.5%。全市农业特产税突破1000万元,全面完成粮食定购任务2.91万吨。全年生产木材11.5立方米,毛竹184万根,竹山改良5.6万亩,造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68.5%。新开菜园9500亩。1996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02亿元,增长9.5%;完成粮播面积45.17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3.4万吨。
  1997年,农业总产值达6.5亿元,增长13%;;粮食总产量15.04万吨,连续11年超历史水平;农民人均收入2687元。茶叶总产3420吨,其中红毛茶308吨,居南平市第一。扶贫开发与奔小康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小康综合得分达95.56分,8个乡镇达到小康乡镇标准,102个村委会通过小康验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8.7%,贫困户脱贫率达99.3%。“造福工程”累计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搬迁270户1300多人。乡镇企业持续发展,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9.17亿元,完成工业产值5.34亿元,出口交货总值0.52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雏型初步形成,新增鳗鱼、甲鱼等水产养殖,花卉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香菇、花菇、草莓、白鹅、网箱养鱼等养殖业,岩茶产量、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四、配套改革稳步前进。
  1995~1997年,武夷山市以突出企业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改革力度。对企业进一步落实“一厂一策”的改革措施和扭亏解困责任制,全面放开国有和集体企业,实施多种形式改造,使企业效益和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6年,顺利实现水泥厂、造纸厂、二轻车木厂、木器厂等工业企业的改革。至1997年,列入改革的国有企业40多家,通过股份合作制改组、破产、兼并、租赁、整体拍卖等形式,完成改造11家,多渠道安置企业下岗职工1098人,其中解除劳动关系或自谋职业684人,有324名国有企业职工自愿参加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累计入股资金达136.18万元。市胶合板厂、上饶木材转运站、林化厂等企业进行股份合作改造后,当年减亏300多万元;市中密度纤维板厂通过租赁,一年减亏500多万元。1997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1亿元,增长19.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3.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势头好于其它类型企业,产销率达98.87%。国有内贸企业改革按照“一割、二换、三民”目标全面铺开,取得实质性进展。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顺利实施,全市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182人精减到934人,年减少行政经费开支148万元。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下岗职工安置、再就业工程、养老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综合改革也都取得初步成效。
  五、对外经贸上新水平。
  武夷山市坚持外向带动战略,以武夷山海关和航空口岸联检单位相继运作为契机,以度假区、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加工仓储园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突出落实招商引资和加强外商合同项目建设。制定出台了《武夷山保税加工仓储园优惠政策》、《关于发展石材企业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武夷山市加快乡镇企业若干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1995年,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3项,总投资1.01亿美元。全社会出口收购与供货总值完成1.55亿元,增长27.45%;实际利用外资3277万美元,增长9.05%。
  1996年,全市社会出口与供货总值1.65万元,增长6.37%;新批利用外资合同14份,取得省批准证书合同金额2933万美元,其中合同外资2214万美元,分别增长133.33%、171.6%和153.32%。实际利用外资2221美元。自营外贸出口23万美元,收汇款30万美元。
  1997年,外贸出口总值472万美元,外贸收购量增长21.24%。保税加工仓储园区获得海关总署批准设立公共保税仓库,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首期三大项目保税仓库、综合大楼、亿锦花园等建设已注入资金1500多万元。完成全社会出口收购与供货总值1.98亿元,增长20.0%。经中国投资环境学会、国家体改委投资环境研究所、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中心等三家单位评为1997年度中国县(市)投资环境百强县(市)称号,跻身于全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百强之列。
  1995~1997年,新批外商投资合同72份,合同外资262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绝对值居南平市十县(市、区)之首。发放进料手册123本,备案合同总额4766万美元。
  六、城乡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9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亿元,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为14%,实现了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4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6元。
  1996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3.6%,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实现了全年控价目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02元,增长17.05%。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增长28.2%。对人均生活费收入低于115元的城市特困户给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是年有45户73人享受救济补助。
  199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亿元,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7元。1995~1997年,武夷山市把发展生产,繁荣市场,稳定物价作为工作重点,巩固和发展“十大菜蓝子”基地建设。三年来共出栏生猪3.5万头,家禽318.65万只,投放市场禽蛋1.41万吨,水产品1.68万吨,食用菌1583吨,蔬菜23.5万吨。同时,加强城乡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一批欺行霸市的违法犯罪分子,保证市场有序公平竞争。
  【基本建设进展顺利】 1995~199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1亿元,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6月,投资600多万元的市自来水厂扩容2万吨投产;9月,投资1450万元的勤业楼综合市场投入使用;10月28日,投资1020万元的武夷大桥通车。完成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面积达149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5.4平方米。1996年,公路先行工程累计投资1810万元,完成南武路武夷山段至上埔段公路改造,建设总长18.67公里。兴田大桥建成投入使用。至1997年,兴田至武夷宫先行工程柏油路面全面铺设完成,并开始铺设水泥路面;横南铁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997年底全线铺轨贯通和武夷山至南平路段临运两大目标;投资建设湖桃大桥、公馆大桥、星村至自然保护区、永乐禅寺等4条计42.5公里的旅游线路进行沥青路面改造,总投资达600万元。总投资2500万元的体育馆建设启动,其中2500平方米的附属楼已竣工;16层的电力调度大楼进入装修阶段;东溪二级电站工程开始启动;占地175亩的妙安公墓投入使用。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完成文化路、武夷路、城东路、商贸区南北二路的改造和建设;西林街、启星商业楼、江滨大厦、西门批发市场、银泰花园、环岛东路北侧和横街头等一批重点旧城改造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和建成使用。实施园丁和安居工程,其中,1997年解决150多套教师和机关干部住房。开展“绿色行动”三大战役,共投入2100余万元,分别对武夷大道两侧、城区、景区、度假区、开发区范围全面绿化美化。农村交通、通讯事业发展也取得新的进展。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995年,科技工作取得较大的发展,全市实施20项科研和推广项目,开发新产品20项,开展“一师一项目一成果”活动。科技贡献率达42%。全市计划生育率90.01%。弘扬旅游文化,加紧对朱熹理学文化、武夷茶文化、古汉城文化的整理宣传和《武夷山志》的编写工作。
  1996年,完成图书馆、博物馆的搬迁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城遗址的开发发展总体规划。教育“两基”通过省政府组织的评估验收。
  1997年,投入1520万元对20项重点工程进行改造建设,至年底有13个项目竣工。在省组织的“两基”跟踪复查中,17项指标有11项达到和超过国家和省定标准。卫生事业完成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改革,市立医院创“二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市区获“省级灭蟑先进城区”称号,实现省级“灭鼠先进城区”达标,巩固发展省级卫生城市的成果。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三结合”、“三进家”活动,实施奖惩措施,取得成效,并在南平市率先实施皮下埋植药物节育手术。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名录》申报工作,举办武夷岩茶节、国际无我茶会、徐霞客文化旅游节以及“武夷之夜”系列活动,组织艺术团出访新加坡、台湾、香港、大连等地演出,促进武夷文化的交流。投资6.8万元为市图书馆添置《传世藏书》,以交换的形式收集全国新编县(市、区)地方志书400余册。《武夷山报》已争取到全国统一刊号,从1998年起向全国公开发行。广播电视“局台合一”改革进展顺利,市区至度假区、风景区等区域内的广播电视首期光缆联网和中心机房扩容改造全面完成,电视节目总套数增加到30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引进外资2000多万元,占地4336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馆动工建设,附属楼建成封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区组建四个警务区,对重点地区设立治安执勤点和微型派出所,加大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开展以“严打”为主的一系列专项斗争,狠抓大要案的侦破,摧毁各类犯罪团伙,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1995年,共抓获各类犯罪分子279人,摧毁各类犯罪团伙24个96人。1996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421起,刑事案件发案率比上年下降30.2%,其中,大案比上年下降43%,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控制在20件以内。1997年刑事案件比1996年下降11.4%。廉政建设方面狠抓干部廉政教育,及时开展清理违规事件和违纪案件查处。建立严格的廉政制度和处级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认真开展检查督促工作。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驾驶技术、公费出境旅游,县处级领导干部使用超标准轿车,领导干部建私房进行清理纠正,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和参与营业性歌舞厅的消费。对全市公费私宅电话和移动电话进行全面清理,累计清理整顿公费私宅电话和移动电话627部,收回转让资金78.67万元。1995~1997年,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50多件150多人,惩处了一些腐败分子,有效地推进了廉政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1995~1997年,武夷山市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武夷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三区之外还要加一个文明旅游区,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旅游经济才能健康发展”的指示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创建文明旅游区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线,致力加强思想道德、旅游环境、旅游文化建设,全面整治旅游秩序,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三大创建活动等各具特色的“武夷文明”十大系列主题竞赛活动,建设武夷文明十大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市民素质普遍提高,旅游环境进一步美化、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武夷山机场已开通14条航线,横南铁路全线贯通,南武路拓宽改造全面完成,旅游接待能力达万余床位。同时,电讯、供电、供水、城市环保、绿化、公共卫生等旅游配套设施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1995年,在全省文明城市竞赛总评中获得优胜城市称号。1995~1997年,武夷山市先后获得福建省文明城市竞赛活动第五届(1994~1995年度)、第六届(1996~1997年度)先进城市,“一级达标城市”,省卫生城市,灭蟑、灭鼠先进市,义务教育达标市,全国绿化百佳市和中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百强市,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全国风景区“卫生山”等荣誉称号。
  【旅游航运再创佳绩】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武夷山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宣传促销,开辟旅游市场,巩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拓展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市场,开发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挖掘以闽南金三角为中心的省内市场,使武夷山旅游的国内客源由华东地区发展到华南、华北、华西、西北等地区,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
  1995年,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次,达107.72万人次,增长30.14%,外国旅游人数2.9万人次,全市旅游经济直接收入8000多万元。1996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大关,达121.5万人次,增长12.79%;旅游直接经济收入1.1亿元,增长34.7%;旅游业为财政提供的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26%。旅游业成为武夷山市的龙头产业和较强的经济增长点。1997年,旅游接待人数再增20.54%,达146.46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0.02万人次,旅游创汇1100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5.69亿元;旅游业为市财政提供的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0%;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0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9%。旅游业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旅游业的繁荣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同步发展。1995年新辟了武夷山至北京、杭州、广州、汕头、深圳5条空中航线。航运旅客15.5万人次,增长94.5%。1996年,全市航运游客21.26万人次,货邮898.09吨,分别增长37.16%和5.10%;全年客座率达72.6%。1997年,运送旅客25.1万人次。1995~1997年武夷山机场共安全保障起降航班6283架次,旅客吞吐量61.86万人次,货邮2635.95吨。共新增10条航线,使武夷山空中航线达14条,形成连接华东、华南、华北、华中和西北的空中交通网络,奠定武夷山航运的基本格局,为广大中外游客进出武夷山提供极大的便利。
  【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在武夷山举行】 以休闲度假、学术研讨为主要内容的’96中国武夷山休闲度假游·徐霞客文化旅游节于10月22~24日在武夷山市举行。这次盛会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福建省旅游局、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武夷山市承办。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学会名誉会长程思远,原国务院副总理、徐学会名誉会长黄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学会名誉会长彭冲及国家旅游局、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等发来了贺电或贺词。开幕式由旅游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武夷山市委书记陈祥龙主持,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何少川致辞。徐学会会长张宏仁、组委会副主任、省旅游局局长明敏,南平市市长夏玉瑚也分别讲了话。出席开幕式的还有省及南平市、武夷山市领导刘金美、李庆洲、张燮飞、张建光等,中国徐霞客研究会领导谢筱迺、江牧岳等,境内外贵宾刘贤贤、徐正时、陈学平、张福成等,以及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专家、学者,省直各厅局领导,在武夷山投资的客商、记者,海内外知名人士和游客等近万人。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北京的著名演员冯巩、解晓东、郭达、蔡明等及香港歌星梁雁翎表演精彩的节目。福建省杂技团和武夷山市艺术团等为来宾献上了一组富有浓厚地方风情与民俗特色的歌舞表演。
  这次旅游节以纪念徐霞客闽游380周年为主题,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有徐霞客雕像揭幕,徐霞客生平展、摄影展、书画展,武夷岩茶城开工奠基,经贸洽谈,徐霞客文化研讨会及’96“九州杯”华东屋脊——黄岗山攀登竞赛。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0余篇,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徐学会专家、学者对徐霞客在地学、旅游、文学与科考上的贡献作深入探讨,倡导徐氏勇于探索,献身科学与旅游的精神。
  【武夷山海关正式开关】 1997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夷山海关正式开关,并举行成立庆典仪式。国家海关总署署长钱冠林,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家坤莅临指导、祝贺。海关总署、兄弟海关及省地来宾、中外经贸客商及武夷山市干部、群众300多人参加成立庆典。香港维德董事局主席庄启程等发来贺信、贺电50多封。
  武夷山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年来投资环境的显著改善,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武夷山积极申请设立海关。1993年9月,国务院同意武夷山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为福建省内地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设立海关、边防检查站、卫生检疫局、动植物检疫局、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94年5月,福州海关组建武夷山海关筹建处,并配备了价值300万元的设施,武夷山市政府筹措资金520万元为海关征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武夷山海关如期开关,其业务监管区域为武夷山市、建阳市和浦城县。武夷山海关的成立,是武夷山掀起新一轮开发开放热潮,促进第二轮经济腾飞的标志和起点,是武夷山迈向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一个里程碑,并将推动闽北经济与国际接轨。
  海关开关期间还举行经贸洽谈活动,当天签订武夷山保税加工仓储园区、祥夷房地产开发等中外合资项目26项,签订内联项目7项。
  【市交警大队受公安部表彰】 1996年10月15日,武夷山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获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学习济南交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交警大队。
  武夷山市交警大队在开展向济南交警学习活动中,坚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任务工作,以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达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为目标,从查找自身差距入手,苦练基本功,全体干警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严肃的警容警纪,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标准规范的指挥动作,文明严谨的管理行为,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南平市公安局记集体三等功一次。1996年8月26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开展向市交警大队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各行各业各部门都要向交警大队学习,迅速掀起一个学先进、见行动的热潮,树立武夷文明形象。
  【城村汉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1958年发现,系中国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现存最高处8米,平均高度4米以上,城址有陆门4个,水门3个,保存完整。城内大型宫殿、宫署等建筑群4处,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城址整体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序列井然,具有南方丘陵地带建筑特色。城外发现的庙坛遗址、手工业作坊、居民区、古道、烽火台、陶窑群、墓葬区、排水设施等,分布范围2万余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制、铁制等建筑材料、兵器和生产工具等,许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对城址出土的木柱、炭屑作14C测定,城村汉城的始建年代距今2355(±70)年,大约是在西汉前期,即闽越国统治时期,其下限可能延长到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经国家文物局确定为西汉闽越国时期的王城。它的兴废与闽越族的盛衰密切相关。1996年12月,城村汉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本《武夷山志》点校再版】 1997年,武夷山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对清乾隆《武夷山志》进行点校整理。12月,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
  《武夷山志》为清乾隆年间崇安人董天工修撰,全书8册24卷,详细记述武夷山水的形势、特色和历代敕封、颁赐;介绍历代到武夷山的名贤、官吏、隐逸、名释、羽客;记录山中建筑物的兴衰更替;展示山中古迹、物产和游山诗文等,是历代武夷山志中体例最为完备,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它为研究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开发建设武夷山提供珍贵资料。这次再版,对原文进行断句,增加标点符号,改竖排版为横排版,合8册为一本,对书中的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等都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理,更便于阅读使用,不失为一部既有收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珍贵文献。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