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782
颗粒名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X36
页数: 2
页码: 3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内容,包含了GEF—B项目获正式批准并启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保护区建设发展等。
关键词: 武夷山 保护区 南平市

内容

【GEF—B项目获正式批准并启动】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GEF—B项目是一项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保护区GEF—B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卓有成效的工作,于1995年2月确定,6月正式获得批准。7月,童万享副省长代表福建省与国家林业部签订项目接受书,保护区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日常工作。至1997年,先后接待9批GEF—B项目的中外专家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获得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保护区与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签署关于全面合作实施GEF—B项目的协议,联合保护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保护区建设发展】 1995年,在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上,着重搞好“武夷山枯叶娥神群数量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研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四个课题研究。在《福建林业科技》、《灵长类研究与保护》、《中国计算机报》等发表科技论文数篇,完成外国专家来华考察接待和“’95中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国际研讨班”在保护区教学实习的接待任务,协助完成保护区旅游规划设计,完成GEF—B项目走廊带方案制定任务。同时,还做好争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在保护区设立的工作。
  1996年初,召开全区科技工作大会,制订科技工作“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对原有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新开设《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武夷山森林防火中的应用》、《森林植物检疫证书微机办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探讨》等课题,申请建立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工作。省编委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为保护区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快保护区建设发展步伐提供重要保证。
  1997年,保护区邀请省内部分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和省林业厅科技处、动物管理站、森林站及省科委武夷山生物研究所的领导参加座谈,确定保护区科技工作发展方向及步骤:即以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为依托,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搞好保护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有效地控制毛竹纯林化,努力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同年,经多年努力,完成武夷山森林生态定位站的立项论证及上报工作,正待林业部审批。当年列入研究的有“武夷山生态系统研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研究”、“保护区苏门羚保护对策”、“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研究”、“保护区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研究”、“武夷山保护区叶甲科昆虫多样性研究”、“GIS火灾扑救模拟指挥决策系统研究”、“毛竹林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10个课题。
  【实现连续十一年无森林火灾】 1995年,保护区利用电视、广播、电影、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提高广大群众防火意识。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充实扑火队伍力量,举办森林防火培训班;维修115公里防火路;新建简易瞭望台一座,使全区瞭望面积达60%,增强火灾监控能力;新购防火指挥车2辆、无线对讲机4个,增强扑救火灾的机动性和通讯水平。尤其是在联防中,防火资金管理局、乡村3∶1投入,重点部位共同巡护等新措施,促进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同时,按省林业厅要求,投入11万元资金完成森林防火达标建设。局本部做到“三室一库”,各基层所和坳头、桐木、大坡三个村委会也完成达标建设任务。
  1996年制订实施《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用火规定》,强化森林宣传工作,新建大型防火宣传牌3面,发放护林防火公约2000份,防火电影宣传57场,出动巡护车86次。全区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把防火责任落实到户、到人。举办防火培训班4期80人次,训练扑火队6支140人次。新开防火路25公里,维修防火路112.5公里,营造防火林带2.5公里。为加大防火资金投入,开始建立森林防火专项基金,管理局与区内乡村按2∶1比例投入,已筹集资金21万元。同年,世界银行赠款新添对讲机10台、转讯机1台。1997年,制定实施《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工作的若干规定》。维修防火林带45公里,建防火林带12公里,修建废弃物焚烧炉12座,加强火源管理;为4个主要哨卡安装有线电话,改善通讯联系;新购森防指挥车一部;更新无线电通讯设备;与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联合建立黄岗山哨卡,加强该地区的森防工作和资源保护。全年共投入森防资金32万元。当年荣获闽浙赣三省第四联防区的表彰,取得连续十一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加强资源和林政规范管理】 1995年,林政管理严格两个限额管理工作,重点抓好源头管理。全年安排木材6814立方米,毛竹117万根,分别占限额指标的98.8%和90%。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局56人通过培训、考试,取得林业行政执行证,34人取得护林员证,7个部门办理林业行政执法委托手续,行政执法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完善林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尤其是对竹木加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健全护林哨卡网络建设,6个哨卡全部通过省、市检查,列为文明哨卡,同时获林业厅批准,增设米罗湾、雷公口、大坡、六墩、大安源5个哨卡,区内哨卡总数达到11个,形成保护网络。
  1997年,制定和实施《入区管理若干规定》、《野外巡护报告制度若干规定》、《检查哨卡管理办法》、《木竹生产若干规定》,加强源头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抓好设计和产中、产后检查。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管理所的管理职能。举办林政执法培训班,培训28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检查哨卡、检尺员和进山证管理制度,坚持林政、销售两把尺,做到检尺员持证上岗。
  【社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5年,社区经济着重做好毛竹丰产林培育和毛竹深加工。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区国有毛竹丰产林达1万多亩,集体毛竹丰产林达5万多亩。年产毛竹100多万根,毛竹加工企业达20多家,年加工毛竹60多万根,区内黄坑镇、星村镇被南平市评为“全市十大经济强镇”,桐木村被南平市评为“公司加农户”先进村,该村党支部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坳头村被南平市评为“全市十强村”,同时,两个村都被评为“省级文明村”,1995年全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1996年,区内乡村“奔小康”工作取得成效,乡村经济在连续发展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1997年9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委员会在自然保护区举行第三次网络大会暨武夷山保护区评估会,主题是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国26个保护区及有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新闻单位、当地政府及社区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认为,武夷山保护区自建立以来,抓住中国自然保护区普遍面临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将社区的经济发展纳入保护区管理议事日程,实施社区参与式管理,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会议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少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