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规模经济收入稳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567
颗粒名称: 特色规模经济收入稳定
分类号: F323.8
页数: 1
页码: 2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全市24个贫困乡(镇)重点抓“竹、茶、果、菇、菜”为主的特色规模经济,共发展食用菌1.10亿袋,蘑菇48.65万平方米,灵芝6586平方米,实现产值1.10亿元,贫困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效为中心,重点培育和发展粮、竹、果、菌、茶、反季节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效益,既壮大贫困地区集体经济。也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南平市 特色规模 经济收入

内容

1995年,全市24个贫困乡(镇)重点抓“竹、茶、果、菇、菜”为主的特色规模经济,共发展食用菌1.10亿袋,蘑菇48.65万平方米,灵芝6586平方米,实现产值1.10亿元。政和县发展食用菌6450万袋,比增1140万袋,实现产值近亿元;种植反季节蔬菜7450亩;竹、茶、果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一手抓低产改造,一手抓生产开发,垦复毛竹62万亩,新种毛竹3.5万亩,新植茶果9637亩。
  1996年,全市贫困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效为中心,重点培育和发展粮、竹、果、菌、茶、反季节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效益,既壮大贫困地区集体经济。也增加农民收入。政和县澄源乡以发展菇业为脱贫致富支柱产业,全乡4800多名农民种菇。占农户87%,发展食用菌1800万袋,其中花菇1200万袋,产值7000多万元,人均增收900多元,成为本市第一一菇乡。该乡牛途村农民詹家兴既栽培花菇又制菌种,年收入达14万元,成为贫困村的“花菇大王”。政和杨源乡以菜为脱贫特色经济,根据高山区的气候特点,发动农民家家户户种植反季节蔬菜,全乡2500多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1.12万亩,产值1080万元,人均增收440元。延平区南山镇形成以木、竹、矿产、冶炼、水电、特种养殖等门类较齐全的规模产业,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以竹为主的山地开发步伐继续加快,24个贫困乡(镇)完成毛竹垦复70万亩,新植4.38万亩,并对8.7万苗茶山、9.2万亩果园进行低产改造。
  1997年,全市扶贫攻坚紧紧围绕“粮食增总产、食物增总量、农民增收入、集体增财力”的增产增收路子,立足抓特色、上规模,抓好“粮、竹、烟、菌、茶、果、菜、养”八大产业开发,并选择“竹、烟、菇、菜”四大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攻关,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资源转化、系列开发、加工增值。各地以不同的资源、气候优势,以“短、平、快”项目为突破口,解决近期收入脱贫问题。24个贫困乡(镇)共发展香菇8070万袋,其中花菇5115万袋,栽培灵芝1.17万立方米,木耳500万袋,种烤烟2.29万亩,种植蔬菜8.3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1.3万亩),新植毛竹1.89万亩,小径竹1.88万亩,新植锥栗7350亩,改造茶、果园4.20万亩,养山羊4.1万多头,养鱼、蟹5300亩。姬松茸、竹荪及家禽家畜养殖等都有新的突破。涌现出政和半源村、大庙综合农场、松溪县西洋村、光泽县增排村等一批靠发展种、养殖业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的典型村户。贫困地区还通过清理村财、核实山林地承包合同,落实集体提留和劳动积累制度,盘活集体资产,创办集体经济实体等措施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少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