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132
颗粒名称: 邵武市
分类号: Z525.73
页数: 3
页码: 335-3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1年南平邵武市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内容。
关键词: 经济 邵武市 南平市

内容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011年,邵武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2亿元,同比增长12.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39亿元,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1.7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亿元,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88亿元,增长19%;外贸出口总值1.62亿美元,增长8.3%;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10.3%。被省上授予“2011年闽北经济实力最强县(市)”称号。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9.3∶47.5∶33.2,二产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0.5%,同比提高27.1个百分点;企业入库税收4.32亿元,增长13.12%。财政总收入10.25亿元,增长20.5%,成为南平首个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的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6.45亿元,增长16.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62亿元,增长15.1%;贷款余额77.78亿元,增长17.8%。节能减排任务有效落实。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面推进和平、吴家塘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完成和平镇总体规划修编和地形测绘,古镇主街“三线下地”工程稳步推进,吴家塘“鑫塘小区”开工建设。全市21个中心村和7个灾后集中重建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大力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入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修复重点水毁工程145处,完成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3座,富屯溪三期防洪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推进。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数字电视工程,完成公路硬化48千米、危桥改造4座,新建农村水冲式公厕25座;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认真落实各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五新”技术推广,稳定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烟叶、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7.44万亩,产量20.23万吨;种植烟叶6.5万亩,收购烟叶16.9万担,实现税收3144.6万元;发展食用菌3130余万袋,种植中药材2300余亩,新植改造茶园5000亩,被评为全省“产茶大县”。加强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申报工作。大力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化南平机制,聘请村级“六大员”1257名。新建和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农家书屋28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5个,建成自然灾害避灾点216个。积极深化林权配套改革,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城乡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农村药品监督配送网络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落实。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突出择商选资,持续开展项目开发竞赛活动,充分借助“5·13”、“6·18”、“9·8”、港澳经贸交流推介会、民企产业项目对接会等招商平台,积极开展央企、省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着力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15个,总投资82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8个,同比增加11个,尤其引进金氟新材料、福建交通集团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重大项目。突出重点建设,10个重大攻坚项目进展顺利,邵光高速公路完成招标,火电厂扩建项目列入全省“十二五”专项规划,新发隆、杜氏高档家居、味家等13个在建项目竣工或部分投产,30个项目开工建设,26个列入省、南平市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计划的155.8%,30个重点储备项目有16个升级为开工项目。同时,策划筛选的项目中有64个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1.55亿元。突出产业提升,出台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政策,继续落实“五个一”产业推进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林产加工、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17.3亿元,增长30.7%,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64.6%。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实行“一企一策”帮扶重点企业,推动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做强做大,全市规模工业企业223家,其中亿元企业42家,新增11家。强化品牌带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被评为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市);拥有省级品牌38个,“味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永飞化工、正兴轮胎和国泰沙利3家企业申报驰名商标进入国家评审阶段。
  【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着力拓展工业平台,加快经济开发区、金塘工业园、养马洲食品工业园扩区升级,注重产业规划布局,严格项目入园评审制度,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园区专业聚集和产业配套,提升开发效益。全年新平整土地1500余亩,新入驻企业21家,总投资46亿元。经济开发区现有企业104家,实现工业产值56.2亿元、税收1.3亿元,分别增长34.4%和30%。金塘工业园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税收2000万元。养马洲食品工业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做大商贸平台,加快城南大道商贸走廊开发,引进八方物流、旅游休闲集散中心、汽车4S店、家居建材市场、茶叶交易市场等8个项目,总投资21.8亿元,打造商贸物流集中区。扶持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规模扩张,全市现有亿元市场9个,汽车4S店14家。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培育集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商业综合体,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对周边辐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优化服务平台,深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行重点项目审批联审联办和市纪检部门全程“代办”、跟踪督办工作制度,建立与客商直接沟通服务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出台高校毕业生服务重点民营企业试行办法和组织输入外来务工人员奖励办法,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一条街,举办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帮助企业成功招聘工人4200余名。完善政银企互动机制,充分利用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积极争取更多授信贷款。引进铁诚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1.55亿元,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大力打造人居福地,持续实施城市“亮化、彩化、美化、净化”工程,完善城市重要节点夜景工程,建成严羽绿地公园、城市规划展览馆和中央苏区纪念馆;加强城市备用水源保护,加快城市垃圾填埋场、第二污水处理厂、管道燃气项目建设;完成华光路“白改黑”工程,实施东关大桥、五四中路、熙春路人行道、小街巷改造;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新增天然气公交车30辆。科学规划城市中心区域停车场,大力整治城市违法违章行为,新建规范化小区5个。大力打造休闲福地,按照“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的思路,推进南武夷旅游区和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天成奇峡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云灵山景区、紫云湖梦幻水城等被列为全省旅游景区提升工程,瀑布林温泉度假村被列为全省温泉旅游开发工程,金坑红色资源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全市拥有3A级旅行社2家,旅游接待能力稳步提高,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2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9亿元,分别增长14.7%、13.5%。加快打造生态福地,全面推进“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4.8万亩,占任务的105.5%。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金坑乡等4个乡镇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14个村被授予“省级生态乡村”。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城市饮用水备用水源保护,富屯溪沿岸25个行政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基本完成,建成生活垃圾收集池(箱)312个,垃圾转运站31个。扶持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企业,坚决查处环保违法行为,全市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噪声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100%。
  【经济社会更加和谐】 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被评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做优四中、做强六中、提升七中、做大职专,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66.7%;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立医院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2‰,连续七年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新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5个,成功举办全国龙舟赛、汽车拉力赛等重大赛事。深化“平安邵武”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道路交通、桥梁、危化品、校车、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建成自然灾害避灾点216个,完善大政策、大项目、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促进社会安定稳定,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居全省第八、南平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新农保试点工作被列为全省新农保示范县(市),新农保续保率达97.56%,发放养老金1679.1万元。同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列入全国试点。进一步扩大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稳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就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93元,分别增长13%和17%;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4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7%;城镇、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提高到235元和76.3元,发放低保补助金1417.3万元。年初确定的十大类2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省、南平市为民办实事得到落实,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南平年鉴2012》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年鉴记载了南平市2011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设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貌、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南平市人民政府、政协南平市委员会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