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市人民政府主要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104
颗粒名称: 1998年市人民政府主要工作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8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再创新业”的要求,按照市委“学习再深入、发展上台阶、结构快调整、改革求突破、开放增优势、环境创一流、坚持两手抓、生活进小康、工作重落实”的工作思想,积极推进新一轮创业,为闽北的重建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南平市 人民政府 主要工作

内容

1998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再创新业”的要求,按照市委“学习再深入、发展上台阶、结构快调整、改革求突破、开放增优势、环境创一流、坚持两手抓、生活进小康、工作重落实”的工作思想,积极推进新一轮创业,为闽北的重建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市上下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实现大灾之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人民收入的“三个增长”,夺取抗洪抢险、灾后恢复重建和完成各项任务的“三个全面胜利”。
  一、抗洪救灾夺取全面胜利。6月中下旬的特大洪灾,全市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遭受重创,230万人受灾,48万人失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4.9亿元。面对特大洪灾,全市党政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驻闽部队和武警官兵的支持下,在各级各部门、兄弟地市和海内外各界朋友的援助下,奋不顾身,英勇拼搏,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了受灾群众有吃、有穿、有住、有医,迅速抢通水、路、电、讯,实现了大灾之年无大疫,无一人因灾失考、失学,社会安宁稳定。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战线全力以赴,争分夺秒,迅速恢复生产,努力夺回灾害造成的损失;交通、水利、供水、电力、通讯、气象、水文、城乡建设等战线集中力量,竭尽全力,努力把水毁设施恢复到灾前水平;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努力恢复正常秩序。民政、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及时迅速地发放救灾款物,帮助灾民和受灾企业渡过难关。全市上下掀起重建家园热潮,各级各部门领导全力以赴,以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军令状工程来抓紧,切实加强领导,制订优惠政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只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如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部灾民春节前搬进新居”的目标要求。全市共建新房42330户,相当于过去10年全市农村建新房的总和。同时,把防洪减灾工程作为闽北发展的“生命工程”,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打响秋冬春水利建设的人民战争。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98亿元,投劳1921万工日,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05.81万亩,努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二、国民经济继续发展。大灾之年,全市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40元(现价,下同),比增2.3%。农业产业化和绿色食品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农业总产值90.20亿元,下降3.5%,粮食总产量164.51万吨,全年因灾减产17.51万吨,但秋粮丰收,增产2万吨。完成造林面积22.17万亩,迹地更新72.52万亩,林业产值达17.23亿元。国企改革和工业发展卓有成效地推进,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09.44亿元,比增3.4%,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15亿元,比增4.9%,实现税利2.40亿元,比增22.4%。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6.79万户,从业人员14.58万人,注册14.68亿元,分别比增1.2%、3.3%和10.9%。财政金融运行平衡,全市财政总收入(含基金预算)15.75亿元,比增4.47%;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5.25亿元,比增1.4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92亿元,比增1.42%。财政支出14.72亿元,比增10.46%。各项存款余额154.70亿元,比增15.5%;贷款余额115.35亿元,比增5.8%。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46元,比增3.2%;农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比增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0亿元,比增7.9%。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1%,低于省市控价目标。扶贫扶建和小康建设扎实推进,又有10个乡镇105个村可望通过小康达标验收,完成4000人“造福工程”搬迁任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并向农村拓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6件实事24个项目除个别项目需跨年度续建外,其余已全面完成。
  三、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实施工业“三步走”战略,建立了“两线三层”的工业管理新体制,优化资本结构走在全省前列,上报冲销呆坏帐3.12亿元,是上年核销数的3.28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60%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全面完成42所企业办学校分离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医疗制度、社区管理服务改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总结推广南纺工作经验,企业管理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已基本按新机制运行。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已经移交地方。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行政性收费建立收支两条线的新体制。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土地延包30年工作全面展开,进展顺利,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得到进一步落实。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林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全市内贸企业改制工作成效明显,流通中介组织不断壮大,全市组建农副产品营销协会160个,市、县两级流通信息网络全部建成,已延伸到部分乡镇。积极采取措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困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拓展对外交往与合作的渠道和空间,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全方位宣传推介闽北,开展反走私专项斗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继续走在山区地市前列。年初确定举办的赴港招商、武夷旅游月、绿色食品和竹业开发展销等重大活动如期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对台合作、山海协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年全社会出口收购与供货总值34.36亿元,比增2.2%;出口总值1.03亿美元,比增20.9%;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比增1.1%。接待旅游人数301万人次,比增13.5%;旅游总收入7.58亿元,比增18.4%。武夷山市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深入开展“项目开发年”活动,集中精力筛选、储备、开发了一批项目,其中投资上千万元的生产性项目123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51.45亿元,比增11%。实施建设项目691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360个,全年建成投产253个。全市20项重点建设项目,已竣工和部分投产8项,开工建设6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6项。围绕“净、美、优”目标,南平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有新的改观。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农携手、科工结合、科科协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与省科研、教学机构签订合作项目6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30项,开发新产品226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2%。教育“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开始启动,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99.89%和96.4%。全市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或基本达标。计生工作持续发展,1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三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4‰,年末人口301.95万,计划生育率达91%。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广泛深入宣传新《土地法》,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87%和91%,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步。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兴起新高潮,广泛开展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和“三讲四提高”、创建文明机关等活动,强化政令畅通督查工作,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控制机关行政人员增长,积极鼓励机关干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讲文明、树新风”、“满意服务、情暖闽北”、“美在南平”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社会秩序有新改善。深化“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全民国防意识普遍增强。积极推进依法治市,“三五”普法教育更加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效能监察和农村依法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政府工作,主动接受人大评议和依法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联系。全年办理省、市两级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312件。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交办的2件议案得到圆满办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建立“110”报警和社会服务联动体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安宁稳定。积极开展打假和技术监督工作,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重点清理了干部通讯工具和住房的违纪行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要案和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与此同时,人事、监察、审计、信访、宗教、医药、统计、保密、档案、地方志、老干部、妇女、儿童、老龄、残联、工商管理、驻外窗口、国家安全、民兵、预备役部队、支前、人防、消防、勘界及对口支援三峡、西藏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